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怎么樣能寫出好的作文,特別是滿分作文呢?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滿分作文范文【三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啟發(fā)和幫助。
【第一篇:做人要有格局】
經(jīng)常聽人講怎樣做人,有很多真知灼見,其中有一句“做人要有格局”,讓我印象深刻。
格局是什么?我理解,格局就是眼光,氣度和胸懷。央視不是有一句廣告詞嗎:“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闭f的就是人的格局啊!
人的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
有這么一個故事:三個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工人不耐煩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墻。”
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
第三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BR> 十年以后,第一個工人還在砌墻,第二個工人成了設(shè)計師,第三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管理者。
這就是格局的差別。
格局小的人,盯著自己的一日三餐,只關(guān)心老婆孩子熱炕頭,斤斤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別人家的事漠不關(guān)心,高高掛起。
格局大的人,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情系百姓福祉,心系國家發(fā)展,積極投身經(jīng)濟社會的建設(shè)。
格局小的人,未必不幸福,但總覺得缺一點精彩。
格局大的人,前行未必很順利,但會活得有價值。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不能過早地享受安逸,逃避挑戰(zhàn)。
格局小的人,“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這是一種悲哀;
格局大的人,登高山,而知山之巍峨,臨大海,而知海之浩瀚,這才是壯美的人生。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也說:“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小,影響力就小,發(fā)揮的作用就小;格局大,影響力就大,發(fā)揮的作用就大。
格局對個人是這樣,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在當今世界國際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一路一帶”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將中國的發(fā)展融入到全世界的發(fā)展中去,同時為全世界的發(fā)展貢獻中國的力量,這就是大格局,大胸懷,大擔當。
人的大格局不是憑空掉下來,它同樣需要培養(yǎng)。
大文豪魯迅說過:“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BR> 首先是正視自己的缺點,找到學習的方向。要用虛心的態(tài)度聆聽批評,用開放的胸懷包容多元,多取長補短,多加油充電,知恥而后勇,才會夯實大格局的基礎(chǔ)。
其次是增強必勝的信心,增加超越的勇氣。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承認落后、安于落后,自甘菲薄,失去前行的動力。我們必須要有不服輸、不服老的心態(tài),有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豪情壯志,打破別人眼中的你不行不能的妄斷。信心比黃金更可貴,信心是我們戰(zhàn)勝困難的重要力量。
三是要腳踏實地的篤行,完成歷史的使命。人的格局不是高中樓閣,它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之上。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斗爭?!蔽覀儜撘羞@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人能走多遠?不要問雙腳,要問你的追求。
人能攀多高?不要問雙手,要問你的志向。
那么,你做人的格局有多大?不要問我,要問你的內(nèi)心。
【第二篇:人要有家國情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處在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憂慮著處在山東、河南這兩個淪陷區(qū)的幾個弟弟,他們是生還是死呀!顛沛流離中的他,在異鄉(xiāng)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望著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xiāng)之情。山河破碎,沒有“國”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國”。他漂泊四川成都,盡管自己處境艱難,茅屋為秋風所破,他仍向蒼天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溫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將溫暖與幸?;菁笆|蕓眾生,這是一種大胸懷,這是一種大境界。
小家溫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溫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xiàn)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首先表現(xiàn)為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飲雪吞氈,就等歸漢之日。就要回漢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只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
“家國情懷”又表現(xiàn)為愛民之情。鄧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于言表?!翱h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xiāng)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百姓為父母。
“家國情懷”還表現(xiàn)為恪盡興國之責。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范仲淹也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應該為國家的發(fā)展獻計出力,將個人之夢融入到中國的復興之夢。
“家國情懷”不是要我們拋卻小家,忘卻親人,而是要我們推己及人,由“家”到“國”,都捧出一顆愛心來。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yǎng)德之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第三篇:車頭車頭是關(guān)鍵】
民間有句夸獎領(lǐng)導的戲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平心而論,此言甚得之。本人當然不是呼喚“明君”與“清官”,而是承認此為真理——至少是局部真理:領(lǐng)導與車頭,同樣很重要。
日本改革為何能成功?明治天皇帶頭穿西裝、吃西餐、剪指甲、留短發(fā)、見大使、行握手、學西方。反觀清朝領(lǐng)導層,直到滅亡,還要為要不要剪辮子而翻臉,為要不要嚴防留學生的西方思想而費神,為要不要承認西方文化西方機構(gòu)具有優(yōu)勢而爭吵。假如當時的大領(lǐng)袖慈禧太后她老人家也一身西服、從容高雅地向駐華大使伸出指甲短短的右小爪,中國說不定當時也就騰飛了,哪里還會有日本的一舉崛起。
當時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的認知水平差不多,也是少數(shù)人在呼吁學習西方,多數(shù)人在力主熱愛傳統(tǒng)與原則。但決定世界進程的往往不是人數(shù),而是思想;正如決定走向的不是車廂,而是車頭;決定路線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領(lǐng)導。當時的中日改革大賽跑,日本終跑到了前頭,那是人家的車頭好,中國的車頭差、發(fā)動機差。車廂里的中國人再加油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還不是眼睜睜地看著日本列車一騎絕塵而去。
我不是說有了所謂的好領(lǐng)導就有了一切,但一旦有了“壞車頭”“廢車頭”你更可能一無所有。
千軍易得,一將難遠。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都是說“車頭”比“車廂”更重要。臺灣的郝柏村將軍曾直言:國軍毀在了黃埔一期手里。黃埔一期是培訓半年就畢業(yè),軍事業(yè)務不過關(guān),但隨后占據(jù)了高位,團長能力的當軍長,師長能力的做司令,焉能指揮得當。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就是從來不吸取教訓?,F(xiàn)在放眼看看各公司、各單位、各團體,如果領(lǐng)導心胸開闊、任人唯績、用人唯賢,手下員工必定主動出力、各守其職、相幫相助、維護列車。
如果“車頭”損壞或本來就是劣質(zhì)的,那你瞧瞧吧,手下員工斤斤計較、拈輕怕重、矛盾重重、時時為己,有事沒事破壞車廂,車頭爆炸也不管,樂得吃瓜子、瞧熱鬧:車頭不把車廂管,車廂何必瞎費神。
社會如車,好的組合是好車頭配好車廂,次等組合是好車頭配壞車廂,更差組合是壞車頭配好車廂,差組合是壞車頭配壞車——太可樂了。
【第一篇:做人要有格局】
經(jīng)常聽人講怎樣做人,有很多真知灼見,其中有一句“做人要有格局”,讓我印象深刻。
格局是什么?我理解,格局就是眼光,氣度和胸懷。央視不是有一句廣告詞嗎:“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闭f的就是人的格局啊!
人的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
有這么一個故事:三個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工人不耐煩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墻。”
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
第三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BR> 十年以后,第一個工人還在砌墻,第二個工人成了設(shè)計師,第三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管理者。
這就是格局的差別。
格局小的人,盯著自己的一日三餐,只關(guān)心老婆孩子熱炕頭,斤斤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別人家的事漠不關(guān)心,高高掛起。
格局大的人,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情系百姓福祉,心系國家發(fā)展,積極投身經(jīng)濟社會的建設(shè)。
格局小的人,未必不幸福,但總覺得缺一點精彩。
格局大的人,前行未必很順利,但會活得有價值。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不能過早地享受安逸,逃避挑戰(zhàn)。
格局小的人,“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這是一種悲哀;
格局大的人,登高山,而知山之巍峨,臨大海,而知海之浩瀚,這才是壯美的人生。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也說:“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小,影響力就小,發(fā)揮的作用就小;格局大,影響力就大,發(fā)揮的作用就大。
格局對個人是這樣,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在當今世界國際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一路一帶”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將中國的發(fā)展融入到全世界的發(fā)展中去,同時為全世界的發(fā)展貢獻中國的力量,這就是大格局,大胸懷,大擔當。
人的大格局不是憑空掉下來,它同樣需要培養(yǎng)。
大文豪魯迅說過:“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BR> 首先是正視自己的缺點,找到學習的方向。要用虛心的態(tài)度聆聽批評,用開放的胸懷包容多元,多取長補短,多加油充電,知恥而后勇,才會夯實大格局的基礎(chǔ)。
其次是增強必勝的信心,增加超越的勇氣。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承認落后、安于落后,自甘菲薄,失去前行的動力。我們必須要有不服輸、不服老的心態(tài),有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豪情壯志,打破別人眼中的你不行不能的妄斷。信心比黃金更可貴,信心是我們戰(zhàn)勝困難的重要力量。
三是要腳踏實地的篤行,完成歷史的使命。人的格局不是高中樓閣,它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之上。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斗爭?!蔽覀儜撘羞@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人能走多遠?不要問雙腳,要問你的追求。
人能攀多高?不要問雙手,要問你的志向。
那么,你做人的格局有多大?不要問我,要問你的內(nèi)心。
【第二篇:人要有家國情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處在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憂慮著處在山東、河南這兩個淪陷區(qū)的幾個弟弟,他們是生還是死呀!顛沛流離中的他,在異鄉(xiāng)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望著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xiāng)之情。山河破碎,沒有“國”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國”。他漂泊四川成都,盡管自己處境艱難,茅屋為秋風所破,他仍向蒼天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溫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將溫暖與幸?;菁笆|蕓眾生,這是一種大胸懷,這是一種大境界。
小家溫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溫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xiàn)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首先表現(xiàn)為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飲雪吞氈,就等歸漢之日。就要回漢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只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
“家國情懷”又表現(xiàn)為愛民之情。鄧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于言表?!翱h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xiāng)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百姓為父母。
“家國情懷”還表現(xiàn)為恪盡興國之責。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范仲淹也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應該為國家的發(fā)展獻計出力,將個人之夢融入到中國的復興之夢。
“家國情懷”不是要我們拋卻小家,忘卻親人,而是要我們推己及人,由“家”到“國”,都捧出一顆愛心來。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yǎng)德之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第三篇:車頭車頭是關(guān)鍵】
民間有句夸獎領(lǐng)導的戲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平心而論,此言甚得之。本人當然不是呼喚“明君”與“清官”,而是承認此為真理——至少是局部真理:領(lǐng)導與車頭,同樣很重要。
日本改革為何能成功?明治天皇帶頭穿西裝、吃西餐、剪指甲、留短發(fā)、見大使、行握手、學西方。反觀清朝領(lǐng)導層,直到滅亡,還要為要不要剪辮子而翻臉,為要不要嚴防留學生的西方思想而費神,為要不要承認西方文化西方機構(gòu)具有優(yōu)勢而爭吵。假如當時的大領(lǐng)袖慈禧太后她老人家也一身西服、從容高雅地向駐華大使伸出指甲短短的右小爪,中國說不定當時也就騰飛了,哪里還會有日本的一舉崛起。
當時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的認知水平差不多,也是少數(shù)人在呼吁學習西方,多數(shù)人在力主熱愛傳統(tǒng)與原則。但決定世界進程的往往不是人數(shù),而是思想;正如決定走向的不是車廂,而是車頭;決定路線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領(lǐng)導。當時的中日改革大賽跑,日本終跑到了前頭,那是人家的車頭好,中國的車頭差、發(fā)動機差。車廂里的中國人再加油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還不是眼睜睜地看著日本列車一騎絕塵而去。
我不是說有了所謂的好領(lǐng)導就有了一切,但一旦有了“壞車頭”“廢車頭”你更可能一無所有。
千軍易得,一將難遠。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都是說“車頭”比“車廂”更重要。臺灣的郝柏村將軍曾直言:國軍毀在了黃埔一期手里。黃埔一期是培訓半年就畢業(yè),軍事業(yè)務不過關(guān),但隨后占據(jù)了高位,團長能力的當軍長,師長能力的做司令,焉能指揮得當。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就是從來不吸取教訓?,F(xiàn)在放眼看看各公司、各單位、各團體,如果領(lǐng)導心胸開闊、任人唯績、用人唯賢,手下員工必定主動出力、各守其職、相幫相助、維護列車。
如果“車頭”損壞或本來就是劣質(zhì)的,那你瞧瞧吧,手下員工斤斤計較、拈輕怕重、矛盾重重、時時為己,有事沒事破壞車廂,車頭爆炸也不管,樂得吃瓜子、瞧熱鬧:車頭不把車廂管,車廂何必瞎費神。
社會如車,好的組合是好車頭配好車廂,次等組合是好車頭配壞車廂,更差組合是壞車頭配好車廂,差組合是壞車頭配壞車——太可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