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最美的平淡

字號:

很多人從此書看出先生一家的恩愛和樸素,但我更多的還是傷感和憂愁。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所著,楊絳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jīng)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生下錢瑗,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若干年前中學老師就介紹過楊絳先生,向我們推薦她的《我們仨》,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拜讀,直到前些天發(fā)現(xiàn)舍友也有這本書,又激起我對于楊絳先生的欽慕,將其讀完。
    透過此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形容楊絳先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在英國與錢鐘書留學期間,為了不影響丈夫學習和營造個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自己到外面租了一間新房并主動承擔多出的房租;在生下錢瑗后,躺在產(chǎn)房的她為了安慰鐘書,說房東家的桌布她回去洗,砸壞了的臺燈、壞了的門軸她回去修……在留學困難時期,從不抱怨生活的窘迫,積極主動的配合鐘書嘗試食物新的做法滿足口福。她的才華更是不必多言,有著良好的家教,一生酷愛讀書。整本書的構思布局精巧,插入夢境讓敘述不再單調,字里行間都深深抓住讀者的心弦讓人不肯罷手,仿佛在與先生進行心靈上的對話。
    殊不知,全天下有多少家庭能有先生家一般和睦幸福,只要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有無盡的歡樂和打鬧。"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想這就是一個家庭的境界了吧,短短的三個字是那么的倉促有勁,只要仨人相伴相幫,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的滋潤。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人從此書看出先生一家的恩愛和樸素,但我更多的還是傷感和憂愁。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愁。那簡單的一句"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感動了多少讀者我不知道,最起碼我的心理堡壘已經(jīng)被攻破,這個堅強而善良的女人,把深沉的愛留給丈夫和女兒,然后把無盡的思念留給自己。這一份思念使心都在滴血,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場景在她身上發(fā)生,本該和她一起分擔的丈夫也突然倒下,所有的痛苦不得不讓她一人來扛,這樣的折磨對于一個身體也不是很好的且要90歲的老人來說太過殘忍。
    前年的5月25日,楊絳先生也離我們所去,現(xiàn)在天上的三個人已經(jīng)團聚,既無生離也無死別。賢妻才女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永存在我們心中,仍然值得我們去回味。最后,愿我們每個人在尋尋覓覓、平平淡淡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