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詩歌鑒賞練習【1-8】

字號:

詩歌的語言主要特征有:凝練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躍性。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 《2018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詩歌鑒賞【1-8】》供您查閱。
    
    【第一篇】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畫面鮮活生動,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的?(4分)
    (2)這首詩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第二句的動態(tài)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春意之濃,春愁之深,躍然紙上。(對比,動態(tài)描寫)(4分)
    (1)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詠,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蕩的風骨。(結(jié)合具體詩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1)蘇軾說“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請賞析頸聯(lián)的高妙之處。(3分)
    (2)關于此詩,有人說“夕”字統(tǒng)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tǒng)領全篇,也有人說“夕望”二字統(tǒng)領全篇。你的看法呢?請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 風吹古木,聲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見寒霜。這兩句詩運用新奇的比喻(視聽結(jié)合,聯(lián)想和想象),逼真而傳神地寫出了夏夜寧靜清涼的風光。(3分。形式、內(nèi)容、景物特點各1分)
    ①全詩以“夕”字統(tǒng)領全篇。首聯(lián)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lián)寫“燈火”“星河”;頸聯(lián)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月下“夕”中;正因為身處“夕”中的江樓,能夠消暑,故尾聯(lián)向朋友發(fā)出邀請,照應了題目中的“招客”。
    ②全詩以“望”字統(tǒng)領全篇。首聯(lián)寫眺望的遠景,山川壯闊而又高遠;頷聯(lián)寫近景,萬家燈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閃爍,都是俯瞰所見;頸聯(lián)由上而下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聯(lián)則是“東望”所感,向朋友發(fā)出消暑邀請。
    ③說全詩以“夕望”來統(tǒng)領全篇,亦可。(3分。3種答法選其一。結(jié)合四聯(lián)逐一作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新 晴 劉 攽
    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1)根據(jù)詩中的具體意象,說說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2分)
    (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徑”,請聯(lián)系詩歌,簡析這兩個字在表情達意上各有什么妙處?(3分)
    (3)這首詩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結(jié)合有關詩句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夏季,從詩中“青苔”、“綠樹”、“晝夢”及南風等意象可知。(2)“偷”字顯示了南風的頑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開個玩笑,躲開詩人眼目,悄悄地溜進了詩人房間,與后面的“又翻書”這一細節(jié)相輔成?!皬健笔菑街?,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風的急切爽直,正與“舊相識”相應。兩個詞都用了擬人手法?!?3)“綠樹無人晝夢余”,可知新晴后,詩人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在白天恬然入夢;而后面的“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把南風寫得情趣二足饒有風趣,進一進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閑適、清靜,愉悅的心情。
    【4】閱讀下面這詩完成1-2題。(6分)
    南 鄰 杜甫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
    1這首詩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繪了一幅畫,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述這兩幅畫。(4分)
    2從全詩看,詩人的鄰居錦里先生是個怎樣的人?試作簡要的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前半篇寫的是山莊訪隱圖,后半篇寫的是江村送別圖。(大意對即可,各2分)
    2、錦里先生是位頭戴“烏角巾”的山人(或隱者)(1分)。從“未全貧”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貧樂道,很滿足于這種樸素的田園生活(2分)。從“兒童喜”、“鳥雀馴”和“相送柴門”等則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誠懇而又熱情(2分)。
    【5】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1-2題(6分)
    雙調(diào)·折桂令 過多景樓 (元)周文質(zhì)
    滔滔春水東流,天闊云閑,樹渺禽幽。
    山遠橫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鉤。
    桃蕊紅妝渡口,梨花白點江頭。
    何處離愁?人別層樓,我宿孤舟。
    1.此曲前八句展現(xiàn)了春天諸景,將景物的 和 兩個特點融為一體。(2分)
    2.“何處離愁?人別層樓,我宿孤舟?!卑樵诮Y(jié)尾處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實合情合理,請結(jié)合全詩從景與情的角度來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壯美、壯闊、開闊等,秀麗、秀美、柔美等(答對一點得1分)
    2.①本曲開篇便極力展現(xiàn)春天的美景,但當?shù)拖骂^來細想時才發(fā)現(xiàn)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對比,樂景寫哀情,更觸發(fā)了他的思念之情、離愁之苦。②前面的“渡口”“江口”已透出別情,渡口、江口古來就是送別的場所(王獻之就是在秦淮河渡口一別愛妾桃葉,白居易也有“潯言江頭夜送客”的詩句。)(一點2分)
    【第二篇】
    【6】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1-2題。(6分)
    [雙調(diào)]水仙子·西湖探梅  楊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壺,竟往西湖探老逋,騎驢踏雪溪橋路。
    笑王維作畫圖,揀梅花多處提壺。對酒看花笑,無錢當劍沽,醉倒在西湖!
    1、“雪晴天地一冰壺”中的“冰壺”比喻_____________?!熬雇骱嚼襄汀敝械摹袄襄汀?,本指北宋時隱居西湖孤山,人稱“___________”的詩人林逋。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辭手法,顯得親切。(每格1分)
    2、作者寫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情感,請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潔白的天地 梅妻鶴子 借代
    2、梅花傲雪而開,幽獨閑靜,是一種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為一位知己,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尋梅,一醉花前,正表達了自己對高潔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7】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1-2題(6分)
    野 步 [宋] 周密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野 步 [清] 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1.這兩首詩分別寫了怎樣的一個野步者的形象?(2分)
    2.這兩首詩的三、四句都運用了同一種手法來寫景抒情,請就這一手法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第一首詩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隱逸者形象;第二首詩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在陣陣秋寒中帶著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2.兩首詩三、四句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周詩賦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風讓紛飛的蝴蝶陶醉了,“爛醉”二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蝴蝶沉醉花叢,留戀不去的如醉形態(tài),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趙詩將“秋風”擬人化,認為它是個“管閑事”的家伙,染紅了楓葉,染白了人頭,一年年秋風吹走了一年年時光,它撩起人的種種愁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老之將至之感形象地表達出來。(4分)
    【8】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題。(6分)
    幽居初夏 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突出表現(xiàn)居處之“幽”?(2分)
    2.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huán)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動襯“幽”(“下鷺”)③以聲襯“幽”(“鳴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fā)了怡然自得之樂(閑適之情)(1分)②尾聯(lián)“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
    【9】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黃庭堅①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預關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當④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黃庭堅,于紹圣二年謫官涪州,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賓),至元符三年放還,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預關,即滟滪灘。③湘娥,即湘夫人,相傳舜之二妃溺死后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當:正對著,指在湖上面對著湖水。
    1.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來被人認為意蘊、情感豐富。你如何理解這一“笑”?請作簡要賞析。(3分)
    2.后一首詩中,詩人采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分別寫出了怎樣的景象?(3分)
    【參考答案】
    1.首句寫被放多年,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滟滪關,表示劫后重生,不免慶幸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xiāng)就已欣然一笑;還能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意興灑脫,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對回到了家鄉(xiāng),對后面的生活充滿自信、樂觀和欣慰。
    2.前兩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麗美妙之景;后兩句借虛寫實,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寫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應,煙波浩渺的壯闊之景。
    【10】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2題。(6分)
    途中見杏花 吳 融
    一枝紅艷出墻頭, 墻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 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
    更憶帝鄉(xiāng)千萬樹①,澹煙籠日暗神州。
    【注】①帝鄉(xiāng),此指長安。長安多杏樹。
    1.請說明這首詩的首聯(lián)有怎樣的表達特色。(2分)
    2.這首詩中流露出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首聯(lián)運用了反襯的藝術手法(或:以樂景襯哀情)。(1分)早春時節(jié),一枝俏麗鮮艷的杏花伸出墻頭,昭示著春天的生氣,可是作者面對這美好的景象,卻感到憂愁、苦澀。 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觸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2. ①惜春之情。杏花開放了,帶來春天的消息,卻無蜂蝶采賞,只能自開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無法等到花朵開盡。②流離之苦(或:身世之嘆)(1分)。詩人飄零在外,縱逢賞心悅目之景也難停留;杏花獨自盛開于早春,無蝶欣賞,正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寫照?!、酃蕠肌T娙擞裳矍磅r艷的杏花聯(lián)想到當年在京城看到的千萬樹杏花盛開的絢麗景象,這幅長安杏花圖代表著作者深情懷念著的長安生活,與今日的流離在外形成對比,說明詩人雖然落魄飄零,卻依然心系朝廷,點出了自己的愁懷所在。(三點任意答出兩點即可給4分,但每點必須附帶分析。具體到每點,答出情感給1分,分析給1分)
    【第三篇】
    【11】閱讀下面這三首古詩(詞),完成1-6題。(共18分)
    其一:清平樂 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愁斷腸。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1、這首詞中“砌下落梅如雪亂”一句,“亂”字的使用有何妙處?(3分)
    2、這首詞的結(jié)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是化用杜牧《題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張郎中》一詩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結(jié)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
    其二 幽居初夏 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突出表現(xiàn)居處之“幽”?(3分)
    4、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思想感情?(3分)
    其三: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注:①此詞為黃庭堅被貶至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覽.時序部》:“宋武帝女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BR>    5、這首詞寫梅花很有層次,請結(jié)合上闋簡要分析。(3分)
    6、請簡析下闋“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兩句所運用的表達技巧。(3分)
    【參考答案】
    1、“砌下落梅如雪亂”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階前佇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樣紛紛落下?!皝y”字表面指落梅的紛亂,深層則指主人公愁思的紛亂。這種寄情于物的寫法,將離愁別恨引發(fā)的內(nèi)心的迷亂不安表現(xiàn)地精練、形象、傳神。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靜態(tài)的比喻,而李煜將其拓展到了“更行更遠還生”的動態(tài)境界,將春草一樣的“離恨”與行人遠去的情景結(jié)合起來,寫出離愁別恨生成、增長的過程,生動形象,別有新意。
    3、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huán)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動襯“幽”(“下鷺”)③以聲襯“幽”(“鳴蛙”)
    4、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fā)了怡然自得之樂(閑適之情)(1分)②尾聯(lián)“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2分)
    5、作者先邊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著寫夜晚微風中傳來梅花幽香,最后寫早晨梅花開滿枝頭。由“梅破”到“梅香”再到“開遍”,作者很有層次地描寫了梅花。(意思對即可給分,“梅破”“梅香”“開遍”各1分)
    6、展開想象,化用壽陽公主的典故以擬人手法表現(xiàn)梅的姿容(意思對即可給分,“想象”“用典”“擬人”。)
    【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1-2題。(6分)
    橫 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1、請結(jié)合全詩說說“依然”一詞所蘊涵的情感。(2分)
    2.請簡要賞析末句的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春到橫塘,綠滿平川,石橋依舊橫臥,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詩人卻要與友人分別了。 “依然”一詞,以景物的不變反襯出人事的變化,流露出依依難舍、留戀難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結(jié)情(寄情于景、擬人等),寫橫塘景中與離情別緒相連的細雨、垂楊、畫船,細雨如絲,垂楊似線,畫船待發(fā),烘托離別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離恨相思之詞,只是用雨絲風片、垂柳輕舟,象征依依惜別之情,與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融為一體,以抒情之筆寫景,頗具情韻。)
    【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6分)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紀昀)
    濃似春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
    1.本詩運用了 和 的手法寫出了山水翠綠的情趣。(2分)
    2.本詩有“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王維有“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兩位詩人都寫出了對山水的新奇獨特感受。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比喻 擬人 (2分)
    2.紀詩有畫面的色彩感和動態(tài)感。夕陽的余暉,碧如翡翠、瑩澈似鏡的江水,船在玉鏡中行,碎玉敲打著船舷,波光蕩漾,綠影四射,翠光隨船撲上人來。運用擬人手法,想象豐富,立意新巧。王詩寫蒼綠色的青苔,從中透露出對清幽恬靜生活的陶醉之情,詩人好靜的個性與景色渾然交融,創(chuàng)造了一個物我相生、寧靜又有生命動感的意境。(4分。可任選一句,賞析繪景抒情的特點。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李賀 南園十三首(其五)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鉤:一種彎刀,屬于武器。 何當:何日。金絡腦:飾金的馬籠頭,借器具的貴重象征馬受重用。踏清秋: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
    [注]吳鉤:吳地所產(chǎn)寶刀。關山五十州:指當時唐朝廷不能控制的黃河南北一帶。凌煙閣:在長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在閣上繪開國功臣24人畫像以示表彰。若個:哪個。
    (1)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處?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2)“馬詩”是怎么樣運用“比興”手法的?“南園”詩由兩個問句組成,收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兩問任選一問作答)(4分)
    【參考答案】
    .(1)兩首詩都表達了制敵平叛、建功報國的雄心熱望。但《南園》是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馬詩》則用比興間接抒情,顯得婉曲而耐人尋味。(4分,答對思想感情的相同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各給2分。)
    (2)《馬詩》開篇以雪喻沙、以鉤喻月,是比;全詩借馬喻人,借詠馬及其命運,來抒寫志士的遠大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感慨、憤懣,通篇是比。開篇兩句從富有沙場特征的景色寫起以引發(fā)馳聘疆場的豪情,這是起興。(開頭兩句將背景推向遙遠的邊地,那平靜的畫面后閃動著刀光劍影。由月牙聯(lián)想到武器的形狀,含有思想戰(zhàn)斗之意。“燕山”一說即當年竇憲追擊匈奴、刻石紀功的燕然山;一說作者處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zhèn)極為跋扈之時,“燕山”一帶又是藩鎮(zhèn)肆虐最久、最烈的地帶。攝此物象是為套上金絡腦的駿馬馳騁疆場張目。所寫戰(zhàn)場景色雖悲涼蕭殺,但對志在報國者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全詩抒發(fā)了作者熱望建功立業(yè)而又不被賞識的郁悶。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xiàn)力。
    《南園》第一問是反問,也是自問。用反問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寫出了詩人面對烽火連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焦慮萬分的心境和投筆從戎收拾破碎山河的激昂之情、奮然之氣。(李賀早已詩名遠揚,但以才學入仕晉身之路被“避父諱”的禮教教條無情堵死,“何不”又多少出于無奈,用反問語氣,也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憤激不平之情)第二問繼續(xù)用反問,從反面有力襯托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同時亦使詩人懷才不遇的哀怨之情溢于言表,牢*的意味更加濃郁。(4分。本題兩問任選一問作答。答對了《馬詩》的“比”和“興”,各給2分;或說明了《南園》詩每一個問句的表達效果,各給2分。)
    【15】閱讀下面詩歌,完成1--3題。(8分)
    悟道詩 (宋)某尼
    近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1.宋人詩多重理趣,這首詩詩人悟出的道理是: 。(2分)
    2.選出下列對詩歌的理解有誤的一項( )(2分)
    A.前兩句從時、空兩個方面分別寫尋春之事,“盡日”言歷時久,“踏遍”言行程廣。
    B.“隴頭云”屬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陸凱有《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BR>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現(xiàn)了詩人的頓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寫“春已十分”,既是寫梅花之爛漫春色之濃烈,也表現(xiàn)詩人對于凡塵的思戀。
    3.有人說,“歸來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為傳神,請加以評說。(4分)
    【參考答案】
    1.風景往往不在遙遠的地方,有時就在你的身邊,要善于發(fā)現(xiàn)。(2分)
    2.D(此詩不關凡塵與佛門的旨意,僅僅寫出尋春悟道的體驗。2分。)
    3.“嗅”字一方面寫出了梅花的風神,梅花暗香浮動的特征顯現(xiàn)了出來;(2分)另一方面,“嗅”字的動作,又傳達出詩人會心的喜悅,還展現(xiàn)了她賞玩不已的癡迷情態(tài)。(2分)
    【第四篇】
    【16】閱讀下面這 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末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1)簡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華”在全詩中的作用。(4分)
    (2)唐代詩人東方虬也有一首同題詩:“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哪個)是真梅?!痹囍容^分析韓詩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新年未有”的感嘆含有對春天的期盼;“未有”與下文“驚見”呼應,欲揚先抑,是鋪墊。(每點2分,共4分。大意正確即可。)
    (2)東方詩使用比喻,側(cè)重在“梅”“雪”形態(tài)的相似;韓愈詩使用擬人,寫出“雪”的情態(tài),更能 突出詩人對春天的渴望。
    (四項內(nèi)容每點1分,共4分。其他合理的理解亦可得分。)
    【1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喜遷鶯  晏殊
    花不盡,柳無窮。應與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處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應老。勸君看取利名場,今古夢茫茫。
    (1)“花不盡”“柳無窮”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4分)
    (2)“何處不相逢”、“勸君看取利名場”兩句是作者對友人的勸慰,這兩次勸慰有什么不同?(4分)
    【參考答案】
    (1)(4分)比喻。(1分)用“花不盡”“柳無窮”形象表現(xiàn)出離別之情的“不盡”、“無窮”,(2分)折射出離別的悲苦之情。(1分)
    (2)(4分)“何處不相逢”,著眼于當前“離愁別緒”,以今后還可能重逢相安慰;(2分)“勸君看取利名場”,著眼于“人生歷程”,用古今名利如夢成空的道理相勸戒。(2分)
    【18】閱讀下面一首宋詩,讀后回答問題。(8分)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jié)  陸游
    腐儒碌碌嘆無奇,獨喜遺編不我欺。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高梧策策傳寒意,疊鼓冬冬迫睡期。秋夜?jié)u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②。
    [注]①這首詩寫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陸游初任隆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時,當時41歲。二鼓盡,二更結(jié)束。②瓊糜:瓊漿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狀食物。
    (1)全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3分)
    (2)“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被認為是最精彩的兩句,請你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具體分析其妙處。(5分)
    【參考答案】
    (1)一個安貧樂道、孜孜以學(勤奮讀書)的清苦詩人形象。(3分)
    (2)“白發(fā)”對“青燈”,“無情”對“有味”,“老境”對“兒時”,形式上對仗工整,對比鮮明;(2分)“侵”字點出歲月無情,而頭有“白發(fā)”逼近“老境”的人,對著“青燈”夜讀,喚起的卻是兒時讀書的記憶,“有味”二字體現(xiàn)詩人一生以讀書為樂的情趣。(3分)
    【1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浣溪紗① 納蘭性德(清)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②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③,當時只道是尋常。
    【注】①本詞為納蘭懷念其早逝的妻子盧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賭書潑茶:用李清照、趙明誠典,形容伉儷情深,志趣相投。
    (1)詞的上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畫的?請簡要分析。(4分)
    (2)你認為“當時只道是尋?!币痪溆泻紊钜?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①一個形單影只、陷入對亡妻無限哀思的詞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寫,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風”中獨自悲傷奠定一種感傷的基調(diào),繼而以蕭瑟的“黃葉”、緊閉的“疏窗”和即將墜落的“殘陽”與之呼應,渲染懷念之苦。(1分,意思對即可)
    ②當時只是尋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卻再也無法挽回,表現(xiàn)了作者的傷心與無奈。(2分)這一句字字含淚,深刻表現(xiàn)了亡妻之痛。(2分)
    【2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①  李白
    一為遷客②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經(jīng)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②遷客,指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貶官長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詩歌前兩句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2)本詩后兩句歷來為評論家所稱道,請選擇一個角度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抒發(fā)了詩人被流放的凄涼之感和眷戀朝廷、思而不得的苦悶。 (“流放的凄涼之感”2分,“眷戀朝廷、思而不得的苦悶”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參考示例:“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2分)把聽到的《梅花落》的笛聲轉(zhuǎn)化為漫天飄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體地抒寫了遷謫的冷落凄涼之感。(2分)后兩句詩人借聯(lián)想(或想象)手法,(2分)由聽到的《梅花落》的笛聲聯(lián)想(或想象)到漫天飄落的梅花,形象具體地抒寫了冷落凄涼之感。(2分) 后兩句詩人化無形之聲為有形之象,(2分)把《梅花落》的笛聲轉(zhuǎn)化為漫天飄落的梅花,形象具體地抒寫了冷落凄涼之感。(2分)
    (角度恰當2分,圍繞詩歌分析正確2分,意思相近即可)
    【第五篇】
    【2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1)、(2)題。(8分)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②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①劉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隊之幕府,宋亡后隱居不仕。
    ②銀花:元夜彩燈中蠟燭的燭花。
    (1)這首詞寫的是元宵節(jié)之感,上片卻說“銀花灑淚”,這是用了何種修辭?展現(xiàn)了整個城市當時是處于怎樣一種情景之中?(4分)
    (2)詩詞創(chuàng)作有實筆有虛筆,所有回憶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內(nèi)容等都是虛筆,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就是“虛處見意”。請具體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體現(xiàn)“虛處見意”,并說一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1)這一句將客觀景象擬人化,(1分)使銀燈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形象而強烈地表現(xiàn)出在元軍的鐵馬踐踏之下,本應該是歡樂祥和的元宵佳節(jié),但整個城市卻陷入陰冷森嚴的氣氛之中,廣大人民心情凄慘悲涼。(3分)
    (2)結(jié)尾三句作者對具體內(nèi)容不著一字,只是用虛筆輕輕一點,讓讀者自己想象當年京城的繁華景象,感受作者現(xiàn)在山中的孤寒歲月,體味作者當年堅持于海上的悲壯堅貞之情。(2分)這樣留給讀者想象和體味的空間,更增添了沉郁蒼涼、吞咽悲苦、欲說還休的情致。(2分)
    【2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題。(6分)
    《菩薩蠻》(其三) 韋莊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注】韋莊年少時曾多年流寓江南?!镀兴_蠻》詞共有五首,為詞人晚年寓蜀回憶舊游之作。
    1.詞中“此度”指的是 ;“歸”指的是 。(2分)
    2.該詞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簡析其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此度”指寓居蜀中;“歸”指歸鄉(xiāng)或者還鄉(xiāng)。
    2.襯托或者反襯手法,反語。
    詞人極寫少年時在江南的樂事,反襯今日之可悲。當時念念惟在故鄉(xiāng),故不知江南之可樂,且思終老之還鄉(xiāng);而今憂患老大之后,還鄉(xiāng)之終不可期,更有不能得歸之痛?!鞍最^誓不歸”為反語,著一“誓”字,以斷然堅決之語,寫無窮無盡之悲,韋莊詞之勁直由此可見。
    【2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聽流人水調(diào)子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樂人;水調(diào)子,水調(diào)歌。
    (1)第一句寫景,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3分)
    (2)這首詩中的“斷弦”二字有很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請就“斷弦”這一細節(jié)作簡要賞析。(3分)
    【參考答案】
    (1)①交代了環(huán)境;②為全詩定下了冷清的基調(diào),烘托了氣氛;③通過寫景抒發(fā)了一種寂寞惆悵的心情。
    (2)①斷弦反映了箏曲的激越。(前句“嶺色千重萬重雨”是箏曲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形象,想像瑰麗,表現(xiàn)音樂的繁促酣暢,“斷弦”表明激越的音樂達到了琴弦的極限。)②斷弦表現(xiàn)了彈箏人的忘情。(彈箏人創(chuàng)造著音樂形象,又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音樂形象所感動,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撥斷了琴弦。)③斷弦也揭示了“淚痕深”的原因。(正因為箏曲激越,樂人傾情演奏,乃至“斷弦”,才深深打動了客心。
    【24】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1)你認為本詩第二句哪個字用得好?為什么?(2分)
    (2)從情與景關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詩后兩句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秋”字用得好。一語雙關,表面上寫時令,實際上卻表達人的情緒,作者巧妙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
    (2)詩的后兩句寫送走之后對韋參軍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轉(zhuǎn)接自然,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江南”“江北”對比照應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tài),憂思綿綿。就連使人感傷的烏鴉此時也“飛盡”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靜、空虛的感觸,“水悠悠”包含了無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2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答題。
    恨 別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 胡騎①長驅(qū)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②,兵戈阻絕老 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 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③。
    注釋:①指安史之亂的叛軍。②劍外:劍閣以南,這里指蜀地。③司徒:他當時任檢校司徒,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⑴頷聯(lián)中詩人描寫“草木變衰”的作用是什么?(5分)
    ⑵頸聯(lián)“思家步月清宵立, 憶弟看云白日眠。”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并作簡析。(5分)
    【參考答案】
    ⑴答:“草木變衰”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1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分)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分,答出“漂零憔悴”類即可得2分)。
    ⑵細節(jié)描寫。(2分) “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1分)詩人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xiàn)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2分,答出“懷念親人”類即可得2分)
    【第六篇】
    【2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杜甫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1)用簡括的語言說說該詩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3分)
    (2)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在詩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說說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樣的心情?(4分)
    【參考答案】
    (1)描寫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3分)
    (2)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tài)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3分)(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4分)
    【2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南歌子 賀鑄
    疏雨池塘見,微風襟袖知。陰陰夏木囀黃鸝。何處飛來白鷺、立移時,
    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日長偏與睡相宜。睡起芭蕉葉上、自題詩。
    【注】賀鑄,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但他秉性剛直,不阿權(quán)貴,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結(jié)合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4分)
    (2)詞的下片一連寫了士大夫消夏樂閑的哪四件生活瑣事?在作者筆下,這些事似乎都有一種和韻事格格不入的苦澀味,與上片大異其趣,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上片描繪出一幅閑適恬談、生機勃勃的夏日風景圖。(2分)詞人獨立庭院,點點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漣漪,輕風拂面而來。周圍樹木成陰,枝頭上黃鸝婉轉(zhuǎn)啼鳴,一只不知從何處飛來的白鷺,落在池畔,遲遲不愿離去。詞人觀疏雨、沐輕風、聽黃鸝、友白鷺,怡然自得,其樂陶陶。(2分)[來源:高考資源網(wǎng)]
    (2)寫了飲酒、下棋、睡覺、題詩四件生活瑣事。(2分,兩個1分,四個2分)飲酒而“易醉”,下棋而敵手“難逢”,字里行間蘊含著的仍然是一種百無聊賴的心緒;夏日長長,無所事事,最適合于睡覺,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題詩,則只能“自題”自賞,自取其樂。(2分)透露著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難求的情懷和無所事事、壯志難酬的痛苦。(2分,大意對即可)
    【28】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10分)
    阮郎歸·初夏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1)詩人是從哪些角度描寫初夏之景的?試簡析。(4分)
    (2)試析“燃”字的妙用(3分)
    (3)簡析劃線句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心情。(3分)
    【參考答案】
    (1).詩人分別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角度描寫初夏之景:寫看到了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的景象;聽到了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風(和風)。(答對一個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對兩個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對三個角度并分析得4分)
    (2). 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化靜為動。(1分)表現(xiàn)了石榴花色的紅艷,突出了石榴的生氣。(1分)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處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悅心情,也得1分)
    (3).要點: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這位少女喜悅、興奮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現(xiàn)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2分)
    【29】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金陵懷古 王硅
    懷鄉(xiāng)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一鳥帶煙來別渚,數(shù)帆和雨下歸舟。
    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云壓舊樓。故國凄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
    (注)王硅:時任北宋左相,寫作此詩時北宋在與西夏的兩次戰(zhàn)爭中均遭失敗。
    (1)試分析“獨上江城滿目秋”在全詩中的作用。(3分)
    (2)概括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的內(nèi)容,并說說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受。(4分)
    (3)作者在詩中是怎樣表達“凄涼”的。(3分)
    【參考答案】
    (1)①點明時間和地點②“獨上”“滿目秋”等詞,開篇即為全詩籠罩了一層孤寂、蕭索的氣氛。
    (2)中間兩聯(lián),描寫詩人眼中的秋光。別渚孤島,數(shù)帆歸舟,晚風落葉,寒云壓數(shù),一句一景,集中反應了秋光的蕭瑟,創(chuàng)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現(xiàn)了詩人沉重的心情。
    (3)①選擇“一鳥”“數(shù)帆”等意象,融情于景,營造了凄涼的意境;②以“誰與問”對應“獨上江城”,直抒胸臆,表達凄涼心境。
    【30】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鷓鴣天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1)兩首詞在時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2)兩首詞抒發(fā)的情感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不同,《臨江仙》上片寫現(xiàn)時“春恨”,下片追憶當年初見小蘋及“當時”的情景,采用的是倒敘;《鷓鴣天》采用的是順敘,上片寫當年佳會,過片寫別后思念,結(jié)尾寫別后重逢。
    (2)《臨江仙》表現(xiàn)的是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同時抒發(fā)了人世無常,歡娛難再的淡淡哀愁?!耳p鴣天》上片表現(xiàn)當年歡聚時豪情歡暢,逸興飛揚。下片表現(xiàn)的是重逢后的驚喜之情。
    【第七篇】
    【3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行香子·過七里灘 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
    【注釋】七里灘,又名嚴陵灘,即當年嚴光垂釣處。嚴陵,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不受高 官,垂釣于風光秀麗的富春江七里灘。
    (1)詞的上闋寫水;下闋以寫 起,以寫山結(jié),中間以“虛老”粘連上下文,然后以“ ”轉(zhuǎn)出,銜接自然。(2分)
    (2)評家對詞中“過”和領起的后邊三個短句,評價甚高,認為極富表現(xiàn)力,請簡要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山;但。(2)【答案】①三個短句,高度簡練概括地記錄了沿途的美麗景色:沙溪湍急、霜溪清涼、月溪澄明; ②寓情于景,在描繪七里灘沿途秀美的風景之時,融入作者不同的主觀感受:水流湍急時高興緊張,水面清涼時寒意料峭,水月澄明時仿佛心靈都得到了凈化。③用“過”字領起的三句,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個不同時辰的舟行之景,空間的轉(zhuǎn)換,時間的推移,情緒的波動,一齊涌來,給人以強烈動感。 ④以一“過”字領三個三言句,構(gòu)成比排句式,節(jié)奏輕快,傳達出詩人輕快的心情,且詞人在三句中同用一“溪”字,使音節(jié)流轉(zhuǎn)悅耳。(以上要點,答對一個記2分,答對兩個記4分,答對三個記5分;滿分5分。)
    【3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①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nóng)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
    (1)詩中描寫了一種怎樣的生活?請簡要賞析。(3分)
    (2)清代詩人沈德潛評價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時說:“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詩中描寫了自己的隱居生活,閑散、自然、安逸、寧靜。(1分)他閑居無事,便與農(nóng)田菜圃為鄰,種樹賞花,自得其樂。雖然有永州的司馬官銜,有時就仿佛是個山林隱逸之士。清晨,詩人踏著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勞動的時候,就蕩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歸來。常常在自然的懷抱中獨往獨來,碰不到別人,仰望碧空藍天,不禁會放聲歌唱。(簡單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詳細。(2分)
    (2)詩人在長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親近自然、隱居田園的機會,于是在首聯(lián)用一個 “幸”字表達了自己的“慶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詩表面上寫溪居生活的閑適,字里行間隱含貶居時的抑郁之氣。(2分)詩中“幸”是含著痛苦的笑;“閑依”包含著投閑置散的無聊,“偶似”說明并不真有隱士的淡泊、閑適,“來往不逢人”可見生活的孤獨。(1分)
    【3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注】張先,北宋詞人。乙卯年:1075年,時年作者八十六歲。筍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1)試從“動”與“靜”的角度簡要分析本詞上、下闕。(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昵,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一句歷來為人傳唱,請結(jié)合詞人的情感作具體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詞的上闕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歡樂;下闕則側(cè)重寫景物,通過靜謐優(yōu)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對應。(能答出“反襯”“對比”“動靜結(jié)合”的均可給2分,上下闕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2分)這兩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樂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適和舒暢。(2分)
    【3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1)比較本詞中“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與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兩句,其中的“空”字所蘊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試分析。(4分)
    (2)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技巧?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發(fā)了報國無望的悲憤之情。本詞中“空”字點染出這種近乎絕望的失望與痛苦,感情愈發(fā)的悲憤,沉郁。陸游認為自詡為塞上長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無力,“空”“已”二字相映,寫出了無限沉痛,極大悲憤。(回答出相同,且說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體分析兩句詩句2分)
    (2)詞人直抒胸臆,把過去的壯志凌云、英姿勃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與現(xiàn)實的報國無門、惆悵悲涼、憤慨不滿作對比。塑造了自己鬢發(fā)已白、雄心不減、因時時牽掛邊關而痛苦呻吟的愛國詞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3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以下問題。(8分)
    野 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⑴試分析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4分)
    ⑵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lián)。(4分)
    【參考答案】
    .⑴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②表現(xiàn)了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⑵頷聯(lián)寫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lián)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第八篇】
    【3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共10分):
    楚江懷古① 唐·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云中君②不見,竟夕自悲秋。
    【注釋】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詩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貶為龍陽(今湖南漢壽)縣尉,寫下了《楚江懷古》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 云中君:云神。“云中君”為《楚辭·九歌》篇名,此處指代詩人屈原。
    ⑴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是晚唐詩中的名句,除“對仗”外,本句還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效果如何?請結(jié)合詩句加以賞析。(4分)
    ⑵ 全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原詩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⑴ 兩句詩運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1分)?!皬V澤生明月”,“廣澤”即廣闊的洞庭湖面是靜的,“明月”本來也是靜的,但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以活潑潑的生命,將其冉冉升起的動感寫出來了,該句以動寫靜,描繪出了洞庭湖的闊大與靜(1分);“蒼山夾亂流”,“蒼山”是靜的,“亂流”是動的,該句動靜結(jié)合,寫出了青山茫的蒼,江流的喧鬧(1分)。兩句動靜結(jié)合,描繪出了一幅闊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圖,給人以無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給分)
    ⑵ 詩題懷古,實是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聽到“猿啼”,看到“微陽”、“亂流”等蕭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讓詩人倍感寂寞悲涼,對景懷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來?!霸浦芯灰姡瓜ψ员铩?,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詩人自然更是感慨叢生了。(2分)全詩以悲愁作結(jié),既抒發(fā)了對忠君愛國但報國無門的屈原的愛慕、緬懷之情(2分),又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37】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題。(6分)
    昭君怨·詠荷上雨 楊萬里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1.這首小令用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寫 和 的情景。(2分)
    2.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并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夢中泛舟西湖 被雨驚醒后
    2.虛實結(jié)合(夢境與眼前的景巧妙結(jié)合),運用形象化的比喻,以“珍珠”“水銀”作比,把雨打荷葉,荷葉面上水珠滾動,周而復始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詩人欣賞美景的欣喜之情。
    【38】閱讀下面一首隋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從 軍 行 隋·明余慶
    三邊烽亂驚,十萬且橫行。風卷常山陣①,笳喧細柳營。
    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會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陣:兵法上將首尾呼應的一種排兵布陣之法稱為常山陣。②朔方城:漢武帝時,漢軍曾攻占淮南一帶,為紀念勝利在當?shù)亟▌倮恰?BR>    (1)首句“三邊烽亂驚”有版本將“驚”寫作“警”,你認為哪一個更好,為什么?(3分)
    (2)有人說這首詩很好地表現(xiàn)了作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隋邊塞詩中特有的“大國之氣”“強國之音”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簡述你的理由。(4分)
    【參考答案】
    本題考查考生賞析作品思想內(nèi)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D。
    (1) 用“驚”好,“驚”是“驚擾”“驚動”之意(1分),寫出敵人來勢洶洶(1分),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軍的英勇抵抗(“十萬且橫行”),②同時敵人的瘋狂進攻與后面我軍的沉著應戰(zhàn)形成對照,也反襯我軍的英勇無畏。(①②答對任意一點給1分)而“警”為預警,只寫出了烽火報告軍情這一事實。(這點不答也不另扣分) 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也酌情給分
    (2)同意(1分)“十萬且橫行”“風卷常山陣”“笳喧細柳營”可看出本詩意境開闊,狀寫行軍作戰(zhàn)氣勢雄渾。(點出意境開闊,或氣勢雄渾占1分)。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隋軍軍容強盛與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展望隋軍勝利的前景。(內(nèi)容答出其中兩點就可)(占1分),格調(diào)昂揚向上。(占1分)。確實體現(xiàn)了一種“大國之氣”“強國之音”。
    【詩歌賞析】明余慶(約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詳,平原鬲人,明克讓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約陳末隋初間在世。善為詩。仕隋官至司門郎。越王侗稱制,為國子祭酒。這首詩的大意是:邊關烽火四起,敵情洶洶,我軍派出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前線。士兵們擺出威力無窮的“常山陣法”,以風卷殘云之勢撲向敵陣,悲壯雄渾的胡笳軍樂如同當年細柳營中的軍樂一樣,在軍紀嚴明的隋軍軍營里響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凜冽的寒風中,守衛(wèi)的士兵徹夜不眠,士兵刀劍上霜花閃閃。我們一定能象當年漢軍攻取淮南一樣,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到時候也在這里建立一座紀念勝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是名句,“弓月”為新月,此句寫出了邊塞的苦寒、隋軍軍紀之嚴明,突現(xiàn)士兵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
    【39】閱讀下面的詩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長相 思  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1)兩首詩詞都寫到“楓葉”,兩者借助這一意象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為什么?請簡要指出。(3分)
    (2)請簡要分析李煜《長相思》的下片“菊花開,菊花殘”兩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不同(1分)。杜詩用春天的“二月花”來比楓葉,一掃常見的凄涼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揚之情(1分);李詞通過“楓葉丹”來寫秋之深,從而表現(xiàn)相思之愁苦(1分)。
    (2)“菊花開,菊花殘”,點明時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從花開等到花殘,表明相思之久(2分);用“花殘”二字渲染蕭瑟冷清的氣氛,襯托主人公極其愁苦的心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