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切忌扼殺孩子的自戀

字號:


    在家長看來孩子的一切的言行舉止并認為孩子的行為有些不太正常,這其實家長過于多慮了,在孩子成長的世界了有一些內(nèi)容是我們無法比擬和認可的。相信家長了解了下面的內(nèi)容后會了解的更多。
    自戀”從何而來?
    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里,媽媽(或其他養(yǎng)育者)往往會給予他最充分的關心和照顧:餓了,馬上就會喂給他吃;冷了、熱了,馬上就會給他增添或者減少衣被;拉臭臭了,馬上就會幫他換尿布……此時,小嬰兒會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而且認為母親也是自身的一部分,圍著自己轉,隨時隨地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是“自戀”的萌芽。
    到了1歲左右,寶寶逐漸能夠區(qū)分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人,開始進入主客體分離的階段。此時,如果媽媽能繼續(xù)給予他充分的關注以及必要的肯定,寶寶在依戀母親的同時,心里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是個可愛的寶寶?!边@種由“母親愛我”的現(xiàn)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是構成寶寶健康“自戀”的基礎。
    再長大一點兒,寶寶的主客體分離更趨完善,開始產(chǎn)生強烈的探索外部世界的興趣,與此同時,他的能力也增長到足以自主地進行許多活動的階段了。此時,他對自己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以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以為自己什么都能嘗試去做,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個。這些信念對2-3歲的寶寶而言是非常真實的,更重要的是,其中還包含著無畏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嘗試的能量,應該被鼓勵。
    由此可見,寶寶的“自戀”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如果能夠被允許存在,并且獲得適當?shù)臐M足,他就能保持進取的動力,發(fā)展出自主的能力,逐漸擁有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覺,成功地與父母分離,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快樂的人。當他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經(jīng)歷挫折、幻滅,如果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他就能逐步走出天然自戀,建構起更加真實的自我形象,及自己與外部世界的真實關系。
    場景1
    我漂亮嗎?”
    妞妞2歲半了,越來越喜歡打扮自己,要穿漂亮裙子,別好看的發(fā)卡,而且每次打扮好以后,都會在鏡子前照很久,有時還要轉一圈,扭一扭!她最喜歡的顏色是粉紅色,最喜歡的玩具是芭比娃娃,對那些精巧的首飾簡直愛不釋手。最近她又迷上了化妝,別人問她:“你覺得化妝之后和沒化妝時相比,有什么變化呀?”她想了半天,說:“我也不知道。但我就是喜歡!”
    對妞妞的“臭美”,媽媽有點兒納悶:自己并不是喜歡打扮的人,女兒從哪里獲得的這些喜好?爸爸則有點兒擔心:她不會變成像芭比那樣的物質女孩吧?
    小寶寶喜歡照鏡子,并不一定就是“臭美”,也有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身體。他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很好奇,一開始是在搖籃里動動手、動動腳,好奇地看著自己的手指頭,到后來就會在鏡子里看自己,每一部分都長得什么樣呀?這是很正常的發(fā)展階段,是寶寶將自己客觀化的過程。
    至于愛美、愛漂亮,也是人的天性。寶寶愛照鏡子,是想要確認自己的形象是惹人喜愛的。因此,愛美之心可是人類進化的結果,寶寶愛“臭美”是沒有錯的。
    而像妞妞這樣的小女孩,天生喜歡打扮自己,也很自然,就像很多小男孩天生就喜歡玩汽車一樣。她覺得自己很好看,完全可以適度地肯定她,不需要刻意地去抑制這種傾向。當然,也不要太過分去關注或鼓勵她,反而讓她覺得可以將自己的好看作為資本,去換取別人的關注、喜愛或其他別的東西
    場景2
    我做得!”
    3歲的桐桐上幼兒園以后,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畫畫呀、拍球呀,好多好多。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問:“今天你在幼兒園里學了什么呀?”有時候即便不問,他也會迫不及待地做匯報??伤傁矚g說:“今天我們學習畫青蛙,我是學得最快的,別的小朋友都是我教的!”或者“今天我們學拍球,我一下子就學會了,別的小朋友都不會!”他還會編很多故事,在故事里,他永遠是無所不能的主角,懂得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拯救整個世界。
    桐桐媽媽擔心:“不可能每次都是他學得最快,別的小朋友都不會吧?他會不會在說謊?”桐桐爸爸則認為:“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這是不對的!”
    寶寶3歲,正是努力探索外部世界、發(fā)展自身能力的時候,此時的他特別需要獲得贊揚和鼓勵,并且有著強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最棒的”。而且,這時他還處在“全能感”時期,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真誠地相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這些信念看起來有點兒荒誕,但卻包含著很重要的心理能量:無畏的精神、勇于奮斗的力量。它們的累積將形成寶寶的“能源基地”,讓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勇敢地邁向外部世界。因此在這段時間里,爸爸媽媽不需要特地去糾正他的說法,讓他去發(fā)展他的好感覺。當然也不要用夸張的方式去強化他。等他再長大一點兒,自然而然地經(jīng)歷挫折與幻滅,就會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
    此外,小寶寶的語言跟成人不一樣,當他說“我”時,往往并不是經(jīng)過比較之后得出的結論,很有可能是比如幼兒園的老師常常說:“誰最早做好?。俊薄罢l做得???”他就覺得“最”是件挺好的事情,于是拿來形容自己。對此,可以觀察一下,當他不是“最”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如果他表現(xiàn)得很沮喪,就要幫他處理一下。此外,如果他經(jīng)常用“別的小朋友都不會”之類的話來肯定自己,也可能需要想一想:他有沒有遇到什么糟糕的經(jīng)歷,有沒有糟糕的感覺需要處理,因此才用這種方式來強化自己的好感覺呢?多與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了解他在幼兒園的情況,會幫助爸爸媽媽更加客觀地作出判斷。
    保持客觀,不偏也不倚
    無論如何,幼年時期的“自戀”是需要被滿足的。寶寶需要在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關注與肯定中,獲得積極的信息:自己是可愛的、受歡迎的。這樣,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和自信的基本條件。
    將來,當他試圖尋找自我的價值、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乃至形成心理學上定義的“自戀型人格障礙”——無法愛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總是竭力討好別人,或不斷追求別人的贊美,卻不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無法面對別人的冷淡,也很難承受挫折與失敗。而擁有“健康的自戀”的孩子,長大后則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并且敢于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xiàn)實。
    Links 區(qū)分:自戀與自我中心
    我們說到,在寶寶剛出生時,他的需要往往是被全然、無條件地滿足的,這也構成了他自以為是全世界中心、“所有人都圍著我轉”的想法。的確,在2歲前,寶寶的需要應該被盡可能地滿足,可是到了3歲以后,就得注意區(qū)分這些需要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事實上,當寶寶走出家庭,進入到更大的社交圈時,他的需要客觀上也不可能再被全然滿足了。此時,有些寶寶能夠很好地適應,開始學習觀察和關心他人;有些寶寶則依然以自我為中心,堅持“所有人都應該滿足我”。
    不過此時,“自我中心”的寶寶其實已經(jīng)明白,自己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很清楚自己的無能所在,因此才會在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時,出現(xiàn)暴怒等情緒與行為。這時的他與早期的“自戀”可不同了:在1-3歲時,他有一種“全能感”,是很真誠地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是無所不能的。因此,對于小寶寶的“自戀”,應當允許存在,并給予適度滿足;可是對大寶寶的“自我中心”,就應該加以適度引導,不能再縱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