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字號:

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它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知識容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語文教學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三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材簡析】
    由一篇通訊改寫而成,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fā)生地震,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
    本單元前兩篇課文都是寫外國人幫助中國人的故事,本課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國際理解”的內涵,即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也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盡力幫助其他國家。本課采用的是通訊報道的常用寫法,按事物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安排材料,敘述清楚,并有適當?shù)淖h論。
    【預設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讀準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在讀悟重點段落、重點詞句的過程中逐漸深入地體會中國國際救援隊的“真棒”。
    2、能力目標:
    師生共同搜集有關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資料,通過資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我國人民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
    【預設流程】
    一、導入,簡介“中國國際救援隊”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請大家查找關于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資料,你找到了嗎?誰來把你了解到的內容向大家介紹介紹?
    1、課件出示介紹:
    這支隊伍成立于2002年初,是我國政府根據(jù)地震救援的需要,而組建的一支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中國國際救援隊由地震專家、工程兵部隊、醫(yī)務人員組成,共200多人。他們配備了一流的設備,按照國際標準進行了嚴格的訓練。主要針對國際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災害以及地震引發(fā)的次生災害進行援救。
    2003年2月,救援隊首次參加我國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搶險救援,出色完成任務。
    2、小結過渡:
    中國國際救援隊圓滿完成了任務,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也得到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贊譽──“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讀題目。
    師: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親自目睹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表現(xiàn)吧!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首先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這讀時要做到讀準字音、讀通順語句。遇到長句子、生字詞特別多的句子反復讀,
    2、檢查字詞:
    阿爾及利亞布邁爾代斯房倒屋塌腐爛臭氣
    呈“疊餅狀”搜索縫隙縱橫交錯廢墟搜索犬
    屬于范圍狂吠不止掙扎聞名遐邇任務載譽協(xié)助
    三、品析“悲慘”,了解“處境”
    師:孩子們,老師課前還讓大家了解地震的危害,你了解到了什么?是啊,很危險,讓我們先去現(xiàn)場看看那次地震。
    出示句子:
    2003年當?shù)貢r間5月21日19時45分,阿爾及利亞北部地區(qū)發(fā)生里氏6。2級地震,造成兩千二百多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
    出示“來到這座城市,展現(xiàn)在救援隊員面前的是一片悲慘景象…臭氣?!?BR>    1、抽生讀句子:
    教師評價讀出了悲慘。
    2、讀著這些句子,孩子們,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
    3、課件放圖片。
    四、自主探究,感悟“真棒”
    1、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是哪些詞語或句子讓你感受到救援隊真棒,用筆劃出來。
    2、學生匯報:
    (預設)
    他們一下車,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隊員用聲波探測儀仔細地搜索著每一條縫隙,細心地捕捉著廢墟發(fā)出的聲音,有的隊員操作液壓鉗,剪斷縱橫交錯的一根根鋼筋,搜尋著壓在廢墟下的幸存著……
    ①、自由讀。
    ②、劃出隊員們怎么做的相關詞語,體會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
    (隨機理解聲波探測儀的作用。)
    ③、朗讀指導。
    ④、進入情境,體會隊員們?yōu)槭裁催@樣做?他們在想什么?
    當隊員用聲波探測儀仔細地搜索著每一條縫隙的時候,他在想_______。
    當隊員細心地捕捉著廢墟發(fā)出的聲音的時候,他在想________。
    師過渡:隊員們還默默地迅速地做著許多事情,孩子們,你還會想到他們在干什么?
    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他們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出示圖片再感受。
    ⑥、齊讀:
    師:他們那么仔細地搜索著每一條縫隙,那么細心地捕捉著廢墟里發(fā)出的聲音,又是在怎么樣地一種環(huán)境下工作的啊?
    當時氣溫高達34攝氏度,隊員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
    空氣中彌漫著尸體腐爛后散發(fā)的臭氣。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疊餅狀”,加上余震還在不斷發(fā)生。
    ①、自由讀。
    ②、談感受:阿爾及利亞老百姓看見了,會怎樣說?官員們看見了,又會怎樣說?
    ③、回讀: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那就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五、自主探索,再找“棒”
    師:孩子們,你們也真棒,很會讀書,找到了那么棒的句子。現(xiàn)在,你再睜大你的小眼睛,從別的句子中仔細地找找,你還能找到哪里也棒?
    (感受搜索犬的“超強”)
    1、引:
    真棒,不僅表現(xiàn)在這些普通隊員的身上,連搜索犬──一個國際救援隊的特殊隊員“超強”,也表現(xiàn)得讓人交口稱贊。自由讀讀課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現(xiàn)。
    生默讀課文第四段,劃出相關句子。
    2、“雖然這個地方不屬于中國……前往救援?!保?BR>    ①、學生理解分析。
    ②、教師點撥、啟發(fā)想象:
    教師小結:是啊,通過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讓我們怎能不由衷地贊嘆?
    當救援隊發(fā)現(xiàn)并救出在廢墟中掙扎了三天的男孩之后,小男孩的父母會怎樣說?圍觀人民會怎樣說?
    ③、師:同學們,徐老師看到過一則資料,在去救援的38支隊伍中,只有中國和法國曾救出過幸存者。此時,聯(lián)合國官員會怎樣說?
    六、回顧開頭,感悟文情
    師:5月29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圓滿完成了搶險救援任務,載譽返回祖國。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第 在國際社會亮相的短短一周時間,便以出色的表現(xiàn)而博得陣陣掌聲。
    生接讀: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師:在送別時,前來送行的阿爾及利亞群眾對我們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又送上了他們真誠的祝愿,高呼:生接讀:中國萬歲!
    七、主題閱讀,拓展延伸
    1、引:
    中國國際救援隊不僅幫助了啊爾及利亞,并載譽而歸。此后,多次參加國際救援任務,深受好評。讓我們來看看:
    2003年月日12月26日當?shù)貢r間凌晨5點燃8分,(北京時間9點分)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古城地區(qū)當天早晨發(fā)生的里氏6。3級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國際救援隊是第 一支到達伊朗地震災區(qū)的亞洲救援隊。一到巴姆市災區(qū),中國國際救援隊顧不上休息,就展開了緊張的搜救工作12月28日夜。
    2004年12月2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印度洋大海嘯,給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guī)韲乐貫碾y,奪走了10多萬條生命。中國國際救援隊馬上進行人道主義援助,那段日子,他們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在各國救援隊中,他們搜索和處理的遺體人均數(shù)是*多的。
    2、出示徽標:
    師:*后,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徽標。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國際救援隊這一組織。
    2、學會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體會作者對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贊美之情。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對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贊美之情。
    三、教學難點:
    學會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四、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回憶本單元單元主題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①、引導學生讀“資料袋”,了解“中國國際救援隊”這一組織機構。
    ②、引導學生讀“自讀提示”,明確自讀本文的方法和要完成的問題。
    ③、學生帶著問題默讀。在默讀時要求學生勾畫敘事要素的關鍵詞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④、全班交流第 一個問題: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進行交流的時候,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文中找到事情的六個要素,簡要概括事件的經過,串聯(lián)起來就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區(qū)別復述和概括的區(qū)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概括事件的經過。
    學生充分發(fā)言。
    ⑤、全班交流第二個問題: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的時候,引導學生注意,作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的感情就是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這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學生充分發(fā)言。
    ⑥、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時候,抓住文中感情*為充分的段落來指導。一方面,引導學生內心要滿載著和作者一樣的感情來讀;另一方面,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比如,抓住*能體現(xiàn)這種感情的詞語重讀。
    學生廣泛試讀。
    學生齊讀。
    老師范讀。
    學生齊讀。
    ⑦、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全篇課文。
    3、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與人交往,建立友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