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課件:社戲

字號:

語文課件對大家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七年級下冊語文課件:社戲,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一、自主學習:
    1、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給下列字注音。
    省:x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蘊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潔:jiǒo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1)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DEF
    (3)略寫的是:AB
    2、《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三、達標檢測:
    1、說說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
    括號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xiàn)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莊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臺的錯誤猜測,因此趙莊──出現(xiàn),“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寫的句子,試賞析。
    二、探究展示:
    1、認真研讀課文,說說自己喜歡的一個人,并闡述理由。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xiàn)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2.朗讀課文第11節(jié),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夜
    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3.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達標檢測: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教學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正音;2.朗讀課文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四、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節(jié)是什么?圍繞這一中心寫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詳寫?那些事情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3、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作者為什么說“在我是樂土”?
    4、作者寫月下行船是從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么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
    6、文章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戲”真的好看嗎?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解說。
    四、檢測延伸:練習鞏固(見導學案)
    五、作業(yè)布置:
    熟讀課文,對“下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中喜愛的片段進行批注賞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見導學案)
    四、檢測延伸(見導學案)
    五、作業(yè)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積累寫作素材,寫一篇題目為“童年的花兒”的作文,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