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課件【三篇】

字號:

課件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shè)計,教具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級歷史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人類的形成

    學習目標: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類代表、人類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種的形成。
    2、知道該亞與厄瑞斯忒的傳說,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點。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更替
    難點是科學地看待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課堂導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類起源神話,比如我們中國流傳女媧造人說,而西方盛行所謂的上帝造人說。這些都終歸是神話傳說,沒有科學根據(jù),那么科學的人類人類起源論是什么?我們學習了第一課人類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學習:(用15分鐘時間閱讀課文,找出下列問題并記憶)
    一、人類的出現(xiàn)
    1、多數(shù)人類學家認為,現(xiàn)代人類可能是從發(fā)展而來的,其特點是、使用天然石塊、木塊做工具,還屬于,其生活地點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制造工具,終與猿類分道揚鑣,出現(xiàn)了完全形成的人,人類大約是在前形成。
    3、我們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我們中國的元謀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屬于哪個進化階段?
    4、當今世界上的黃、白和黑種人這三大人種是在什么進化階段出現(xiàn)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會:
    1、人類初經(jīng)歷的是,分為氏族和氏族兩個時期。其共同點都是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實行公有制。不同點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發(fā)展,有了剩余產(chǎn)品,出現(xiàn)了制和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合作探究:
    1、課本第三頁動腦筋。
    2、第五頁活動與探究。
    精講點撥:
    1、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為古猿學習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fā)育提供了可能,是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zhuǎn)變之后產(chǎn)生的,給人類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并非決定性變化。
    2、氏族社會的解體可利用圖示去理解:
    達標檢測:
    1、廣袤富饒的非洲大陸是黑人的故鄉(xiāng),也是人類的發(fā)祥地,約300萬年前,生活在這里的早期人類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羅馬農(nóng)人
    2、人類初經(jīng)歷的社會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會C、奴隸社會D、封建社會
    3、人類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會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實
    4、世界三大人種不包括:
    A、白色人種B、黃色人種C、棕色人種D、黑色人種
    5、導致人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長期影響B(tài)、進化階段不同
    C、體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會生活習俗不同
    6、材料一:人類的生產(chǎn)工具十分原始,物質(zhì)匱乏,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們不再殺死戰(zhàn)俘,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以便生產(chǎn)出更多的剩余產(chǎn)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哪一階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那一階段?為什么不再殺死戰(zhàn)俘?
    (3)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BABCA原始社會早期;父系氏族后期;為了增加勞動人手,保存了勞動力,有利于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是因為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拓展提升: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有?
    (1)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2)手工業(yè)的進步(3)男子主要從事犁耕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經(jīng)濟中占主導地位(4)婚姻關(guān)系相對穩(wěn)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A、(1)(2)B、(3)(4)C、(1)(2)(3)D、(1)(2)(3)(4)
    課外作業(yè):
    選做題:神創(chuàng)造了人,是對人類起源的錯誤解釋,但這類傳說為什么能流傳至今?多種渠道查閱資料,得出結(jié)論。
    知識梳理: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學習目標:
    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遺存。
    2、理解人類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產(chǎn)生與其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3、理解應用亞非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與今天。
    4、理解文明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jié)晶。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遺存;
    難點是為什么說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時代的階級關(guān)系。
    課堂導入:
    有一個謎語:在早晨有四條腿,到中午成兩條腿,到傍晚又成為三條腿,這是什么?相傳這個謎語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獅身人面怪物,他在路邊用這個謎語刁難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有誰知道這個獅身人面像坐落在哪里?
    自主學習:
    一、金字塔的國度:
    1、約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東北部流域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建立起來,這是人類早的古文明之一。
    2、古埃及的統(tǒng)治者俗稱法老,自稱是神的化身,他們的陵墓是權(quán)力的象征。大的一個陵墓是。
    3、看課本第7頁金字塔圖文以及第8頁“修建金字塔”圖文,你能想到的描述金字塔的詞語有哪些?這兩組圖文對比,你對金字塔有何感想?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1、新月沃地指的是亞洲西部一個狹長肥沃地帶,在沃地東部依兩條河流形成農(nóng)業(yè)區(qū),叫,在世紀,王國的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quán)的制國家。
    2、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有何影響?。
    3、閱讀第9頁楷體字及第10頁俗語,想想,這部法典,是維護哪些人的利益的?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1、亞洲南部,由于河的滋養(yǎng),約年開始出現(xiàn)國家。后來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當?shù)鼐用褡優(yōu)榕`,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2、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逐漸產(chǎn)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制度,史稱。其影響是,。
    3、通過課本10頁楷體字,說出種姓制度的幾個等級及其順序。再結(jié)合11頁表格,說說這幾個等級的身份和職責。
    4、12頁“練一練”
    合作探究:
    1、11頁“動腦筋”
    2、12頁“活動與探究”(同時結(jié)合8/9/10頁的地圖)。
    精講點撥:
    1、金字塔是法老動用全國奴隸大興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續(xù)生前的權(quán)威。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隸制階級關(guān)系。
    2、種姓制度是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特別是婆羅門階層的特權(quán)地位,是古代印度社會的主要特征。種姓制度的不平等激化了當時社會矛盾,也為之后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
    3、結(jié)合地圖,新月沃地不能等同于歷的兩河流域,后者只是前者東面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一帶。
    達標檢測:
    1、古代非洲被稱為“尼羅河的饋贈”的是:
    A、古中國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倫
    2、觀察右圖:這一文物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世界聞名的重要遺產(chǎn)。它記載的是:
    A、伊利亞特的內(nèi)容B、一千零一夜C、古蘭經(jīng)D、《漢謨拉比法典》
    3、樂山某校歷史興趣小組,要研究古代西亞奴隸社會的情況,你認為應該選取的素材是:A、金字塔B、漢謨拉比法典C、種姓制度D、論語
    4、假如春秋時期楚國國王導印度去旅游,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竟屬于:
    A、第一等級婆羅門B、第二等級剎帝利C、第三等級吠舍D、第四等級首陀羅
    5、今天的伊拉克仍然暴力不斷。他所在的兩河流域曾是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出現(xiàn)在該流域的文明古國是:A、古中國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倫
    6、下列國家中,推行過種姓制度的有:
    A、古中國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倫
    7、印度奴隸社會種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實質(zhì)是:
    A、社會成員分工不同B、四個等級間權(quán)力義務的多少
    C、嚴格的等級關(guān)系D、等級間的種族差異
    8、古巴比倫王國奴隸制利益受到保護的見證是:
    A、推行等級制度B、修建規(guī)模宏大的金字塔C、漢謨拉比法典D、把佛教定為國教
    9、古代埃及法老權(quán)力的象征是:
    A、獅身人面像B、空中花園C、木乃伊D、金字塔
    10、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屬于
    A、婆羅門B、剎帝利C、首陀羅D、吠舍
    11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等:①吠舍②婆羅門③首陀羅④剎帝利。從高到低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
    12、識讀下面的歷史文物回答問題:
    
西方文明之源

    目標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古代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發(fā)展的基本線索,伯利克里統(tǒng)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fā)展,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興衰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guān)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轉(zhuǎn)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古代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隸制得到高度發(fā)展,理解改革是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重難點重點:斯巴達和雅典;全盛時期的雅典;羅馬霸權(quán)的建立。
    難點:斯巴達和雅典的區(qū)別;羅馬和平。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提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哪些?古代亞非文明發(fā)源于哪些地區(qū)?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西方(歐洲)也出現(xiàn)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發(fā)源的呢?導入新課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能力。
    2、讓學生搜集古希臘、古羅馬的有關(guān)奴隸生活狀況的材料,使他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民主生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3、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它們都采取了積極的對外交流政策,這是他們強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學生對當前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學生自學,質(zhì)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
    1、希臘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兩個文明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評價伯利克里?
    3、羅馬共和國成立于哪一年?為爭奪地中海霸權(quán),同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zhàn)爭,史稱什么戰(zhàn)爭?何時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
    4、羅馬帝國何時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誰?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它標志著什么歷史結(jié)束了。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注,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并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gòu)知識(15--20分鐘)
    1、組內(nèi)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nèi)互相交流。組內(nèi)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zhì)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nèi)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nèi)容:提問1:希臘文明以什么為中心?與亞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雅典城邦的繁榮
    1、雅典為何工商業(yè)發(fā)達?
    2、雅典處于全盛時期是誰當政?
    3、雅典處于全盛時期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4、希臘為什么衰落?(斯巴達、雅典長期爭霸)
    (二)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1、羅馬共和國何時建立的?羅馬共和國的高行政長官稱為什么?由什么樣的人擔任?
    古羅馬怎樣成為地中海上的霸主?
    羅馬共和國是怎樣被羅馬帝國取代的?
    羅馬帝國延續(xù)了約五百年,與秦朝和西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帝國之一。
    4.課后小結(jié):通過學習了解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布置課堂作業(yè):《基礎(chǔ)訓練》第3課部分重點內(nèi)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yè)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