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個教育營養(yǎng)豐富的環(huán)境,對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在從而為其日后的發(fā)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有必要,寶爸寶媽們,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篇一】
【成語】:不逞之徒
【拼音】:bùchěngzhītú
【解釋】: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貶義)。因心懷不滿而鬧 事?lián)v亂的人。
【成語故事】:
“不逞之徒”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故意為非作歹,犯法作亂,專干壞事的那一類人。不逞:不得意,欲 望得不到滿足。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春秋時,鄭國的公子子駟,派人刺殺了鄭僖公,立僖公之子嘉為國君,即鄭簡公。鄭國一些貴族公子對此非常不滿,打算發(fā)兵討伐??墒沁€沒動手,就被子駟察覺,搶先一步,把他們通通殺死了。從此,子駟掌握了鄭國的大權。
后來,子駟又重新劃分貴族大夫們的封地,少給了田氏、堵氏、侯氏、子師氏四家的土地,他們都非常怨恨子駟。于是,幾家就聯(lián)合起五家貴族及一伙心懷不滿的人,共同起來發(fā)兵討伐子駟。最后,他們攻入國都,闖進宮中,殺死了子駟,劫持了簡公。
后來,子駟之子子產,平定了這次叛亂,成為鄭國國君。
【篇二】
【成語】:不求甚解
【拼音】:bùqiúshènjiě
【解釋】: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成語故事】:
東晉的文學家和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家里很窮,靠很少的農田維持生計。長大后,他曾幾次做官,又因為不滿官 場的黑暗腐 敗,幾次辭官回家。他不貪圖榮華富貴,喜歡過清靜悠閑的田園生活。在耕作之余,他勤奮讀書,并自稱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是讀書不要過于咬文嚼字,死鉆牛角尖,應該深刻領會書中的要旨。這個成語比喻讀書不認真,理解不深入。
【篇三】
【成語】:才占八斗
【拼音】:cáizhānbādǒu
【解釋】:才:文才,才華。形容人學問高,文才好。
【成語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為陳王,死后謚名謚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學家,而且在創(chuàng)作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漢末建安時代出現(xiàn)的所謂“建安文學”,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見突出。
曹植從小就很聰明,才思敏捷,文詞富麗,曹操很喜歡他。曹操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優(yōu)游的,那時他寫的文章和詩歌,比較華美;但當29歲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斷受到打擊;到他侄兒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擊就更加多了。由于他政治上受迫 害,精神上被壓抑,生活相當苦悶,因此,這一時期他寫的詩歌,能暴露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現(xiàn)他對統(tǒng)治者的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后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從現(xiàn)實意義來說,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創(chuàng)作,包括賦頌詩銘和論文,留下的雖然不多,但是舊時作家對他都有很高評價。例如南朝梁代的詩評家鐘嶸,在他的《詩品》中寫道: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南朝宋代的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我國的詩人和文學家,他雖然似乎不太滿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說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總的說來,他對曹植還是十分欽佩的,請看他給曹植下了怎樣的評語:
“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獨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這真是個有趣的評語。
稱譽作者的學問高,文才好,后來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簡稱“八斗才”。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用盡陳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兩句成語合并起來,稱為“七步八斗”,以形容詩才的敏捷和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