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語文說課稿【三篇】

字號:

要說好課,就必須寫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小編整理了高二年級語文說課稿【三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剪梅》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作業(yè)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說教材:
    一、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2)風格流派、文體;(3)名句填空;(4)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2、詩詞教學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tài)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這首詞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jīng)要講《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李清照,他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詞對后代文人影響極大。
    三、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本詞
    2、熟記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約詞的意境及特點
    說教法
    一、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xiàn)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李清照積滿苦澀憂怨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跟自己親人分隔兩地的經(jīng)歷,更不可能有過結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體會,如不引導,很難體會面對冷月涼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蘇軾辛棄疾,她傾向于寫深閨體會的婉約詞。
    二、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情景交融的寫法;更能領悟到李清照用詞的精妙,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我安排的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正體現(xiàn)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說教學過程:
    一、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后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婉約詞與豪放詞的區(qū)分打下基礎。
    二、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lián)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了點,希望各位老師指正。
    三、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于記誦,朗讀有利于理解,朗讀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婉約詞,應讀得語調低緩,情感深沉。
    至于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tǒng)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后叫學生聽寫字詞并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
    五、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兩首詞為例比較不同,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說板書及作業(yè)
    一、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盡可能課堂背誦。
    二、在指導檢查作業(yè)時可以強調評價和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fā),我們所強調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自己的缺點有時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觀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多提意見,暢所欲言,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進步的機會!
     《消逝的鐘聲》
    早上好!我是豐臺區(qū)樊家村小學的張偉。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京版第二冊第2課《看花燈》的第二課時。由于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懇請您的批評指正。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課件出示:《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閱讀教學起步階段的第一要求。
    依據(jù)《課標》中的闡述,在本設計中我力求體現(xiàn)“以讀為本”,引導學生以不同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中感受花燈的漂亮,以及看花燈的樂趣。在讀好文本的基礎上,拓展內容,適時進行積累與表達。
    以上是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看花燈》是一篇反映兒童寒假期間生活的課文,講的是“我”和媽媽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燈的情景,全文洋溢著歡騰喜慶的氣氛。通篇詞語的運用準確、恰當,尤其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使文字優(yōu)美,語言活潑,非常適于學生訓練朗讀和積累語言。
    2、學情分析:
    經(jīng)過以往的學習,學生對閱讀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樂于表達,樂于想象。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說出課文中花燈的名字。然而經(jīng)課前調查,我發(fā)現(xiàn)班中大部分學生雖然和家人逛過廟會,但卻極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燈的經(jīng)歷。這勢必對體會語言文字帶來難度。因此,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想象,借助直觀的圖片資料感受,彌補學生相關生活經(jīng)驗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復習本課生字、認讀字,指導學生正確、端正地寫好“飛”字。
    2、讀中感悟,體會花燈的漂亮,感受看花燈的快樂。(重點)
    3、能將自己看到的花燈講給大家聽,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難點)
    主要教學流程:
    本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想突出以下教學理念:
    ?關注識字寫字,練有實效。
    ?以朗讀代講解,讀中感悟。
    ?體會文章寫法,學習表達。
    一、關注識字寫字,練有實效。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個重點,從以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指導。
    (一)詞語復現(xiàn),連詞成句。
    揭示課題后,我以先來和字詞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進行鞏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媽媽()
    自形方面:花(板書指導書寫)
    設計意圖: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節(jié)課新學習的生字。及時的復現(xiàn),讓學生加以鞏固。接著課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幾個字,引導學生連詞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媽媽去看花燈。”這樣的設計考查了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對字、詞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表達。
    (二)詞語搭配、回顧內容:
    (1)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首先引導:這一天,“我”和媽媽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燈呢?然后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補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課“飛、游、甩”等字,引導學生體會這些都是描寫什么的詞語?然后進行詞語搭配,并帶著動作讀一讀。
    設計意圖:通過幫助“金魚、蝴蝶、玉龍”這幾個詞語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學生對兩類生字的認讀情況,然后引導學生,“請你想象著樣子、動作讀一讀?!边@樣的復現(xiàn)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了動詞的意思,使詞語牢牢地記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三)扎實寫字,培養(yǎng)習慣。
    在本課時第一環(huán)節(jié)和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兩次“指導學生寫字”的過程。
    第:二次指導“花”字,將字的下半部分寫緊湊、寫舒展。
    “花”字是第一課時重點指導的生字,憑借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多數(shù)學生在書寫“花”字時,下半部分都寫得不夠緊湊、舒展。遵循孩子的學習需要,在“詞語復習,連詞成句”的環(huán)節(jié),我對“花”字進行了二次指導?!跋旅媸莻€左右結構的字,豎彎鉤寫在豎中線上,左右就緊湊了。后一筆的豎彎鉤,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誰寫得比上節(jié)課有進步?!?邊說邊板書范字),并讓學生現(xiàn)場書寫一個。
    第二次:重點指導“飛”字,感悟獨體字怎樣寫得緊湊、舒展。
    本課時的后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獨立觀察、書寫“飛”字,以訓練學生認真觀察、正確書寫的能力。繼而要求學生獨立書寫,在集體反饋時,指導重點筆順,避免把第二筆和第三筆寫成一筆“撇點”;還有第一筆的“橫折斜鉤”要把斜鉤寫長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學生再次書寫一個字,通過鞏固練習,逐漸將字寫好。
    設計意圖: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訓練”不能是一句空話,我們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導學生寫好的訓練點。踏踏實實引導孩子觀察、書寫,切實提高寫字能力。
    二、以朗讀代講解,讀中感悟。
    (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體會花燈之多。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聽中感悟,初步體會花燈多。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是向學生訓練朗讀特別有效的方法。范讀中,引導學生邊聽邊想象:你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教師朗讀中的抑揚頓挫,使學生進入情境,進而感悟語言。學生可能會說:我覺得花燈特別多,墻上、樹上、天橋的欄桿上到處都是花燈;我覺得花燈亮閃閃的,特別漂亮等等。
    2.圖片比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深入體會花燈多。
    在交流中,教師抓住學生對“樹上掛的都是花燈”的感悟,理解“掛滿”。出示圖片,這是掛滿嗎?這是嗎?圖中的花燈由少變多,再到更多,通過直觀地觀察與比較,從中體會“掛滿”的“滿”字用詞準確、形象。
    3.啟發(fā)想象,引導學生想中感悟,融入“燈的世界”。
    “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些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墻上,掛滿——樹上,掛滿——欄桿上,還掛滿哪兒了?”啟發(fā)想象,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訓練了語言,還使他們感受到了花燈之多,仿佛置身于燈的世界里。朗讀的欲望被激發(fā),朗讀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強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感悟花燈之美。
    針對年段特點,我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點定位在:加強讀法指導,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感悟“花燈真漂亮”。
    首先,教師引導:“誰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燈讀給我們聽?你準備怎么讀?”根據(jù)我對學生既往的朗讀訓練,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到的幾種朗讀方法:(1)把文字變成畫面,想象著讀(2)有的愿意加動作讀。(3)還有的愿意進入角色讀。我隨即進行表揚與鼓勵,“就用你們說的這些好方法,讀一讀這段話。(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誰把花燈讀得漂亮!”
    在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后,我安排朗讀展示的過程。首先以描寫“金魚”花燈的句子為例,鞏固朗讀方法。此處設計了四個小環(huán)節(jié):
    “金魚&rd
    quo;在風的吹動下,一擺一擺的,真像在水中游動。
    1)生生互評發(fā)現(xiàn)讀法:通過他的朗讀,你覺得這個花燈哪兒漂亮啊?學生通過評讀發(fā)現(xiàn)讀法。
    2)自我評價交流讀法:結合學生的感受追問朗讀的同學,你是怎么讀,就讓大家感受到“金魚”花燈,金光閃閃,還一擺一擺的,特別漂亮?
    不管是哪種方法,教師都給予肯定。
    3)教師評價小結讀法:通過他的朗讀,還讓我感受到“金魚”花燈好像真的在游動呢!
    4)綜合運用,提升朗讀水平:誰還能像他這樣給大家讀一讀?此時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在生生、師生的評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了讀法的指導,我想,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朗讀水平定會有所提高。告別分析式的閱讀,以讀代講,學生在感受朗讀樂趣的同時,提高了朗讀能力。這個過程,更為實在、真切!
    (二)練習背誦,積累優(yōu)美語言。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給學生三分鐘,要求學生背誦第3自然段,此時,教師出示課件,給學生以背誦提示。然后,根據(jù)提示進行檢查。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獨立嘗試背誦。在熟讀中積累優(yōu)美語言。
    三、體會文章寫法,學習表達。
    (一)在比較閱讀中,啟發(fā)學生想象,滲透表達方法。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扎扎實實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也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本課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把你見過的花燈說給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普遍只會說出“我見過猴子燈,我見過飛機燈”這樣簡單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談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動有趣的表達,為學生訓練表達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不僅將看到的花燈說清楚,還加上想象說得更生動就更好了。這個表達的提升雖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給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學提供了表達的機會。通過這兩年對比較閱讀的研究,我認為借助比較閱讀,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表達特點,訓練后,提升表達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這樣引導的:
    1、引導學生回憶復現(xiàn)生字詞階段出示的句子。
    還記得這句話嗎?
    2、通過比較文本,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異同:
    教師引導:這兩句話都能告訴我們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兩種寫法的相同點:都能夠告訴我們作者看到了哪幾種花燈。
    兩種寫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話加上作者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花燈很漂亮,第一句話卻不能。
    此時教師及時小結“想象”寫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積累背誦加以鞏固。
    (二)在拓展閱讀中,豐富學生認知,提升理解,訓練表達。
    1、出現(xiàn)拓展的小兒歌《看花燈》,引導學生自讀、同桌讀、指名朗讀,在兒歌的誦讀中,復現(xiàn)了本課的生字認讀字,又及時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為表達搭建了臺階。
    2、教師出示兩種花燈的圖片,啟發(fā)學生想象:“小馬”和“白鵝”好像在干什么呢?接著模仿書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話將自己看到的花燈說給大家聽。
    3、通過小組練說、推薦說、集體評議,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過想象我們不僅把花燈的樣子說出來了,還讓別人感受到花燈特別漂亮,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業(yè):
    必做:1、自習課上,把課文朗讀給學習伙伴聽。
    2、閱讀讀本第二課《放風箏》,感受想象的樂趣。
    選做:把你喜歡的花燈畫下來,旁邊還可以配上你的描寫。(老師會在板報中進行展覽)
    板書設計:
    (圖片)
    金魚游
    2看花燈蝴蝶飛
    玉龍甩
    各式各樣漂亮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習效果評價我是從寫字、朗讀課文、借助想象說話這三方面設計的。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課要落實的三個目標。
    1我能在田字格里寫好“花”“飛”二字。
    2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①讀得很好()
    ②讀得比較好(錯誤在兩處以內)()
    ③讀得不理想(錯誤在兩處以上)()
    3我看到了、、的花燈。
     《行路難》
    下午好!我說課的篇目是《擬行路難》,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板書六大板塊來展開。
    一、教材分析
    《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吨袊糯姼枭⑽男蕾p》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這本書著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散文,進一步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文藝審美能力。
    第一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本單元又可分為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部分。
    賞析指導部分明確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所謂“以意逆志”就是指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一方面要在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的基礎上,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去推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在分析詩歌時要結合作家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賞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詩歌是《長恨歌》,由于篇幅較長,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主賞析部分的《擬行路難》可以說是本選修教材的第一篇課文,科學地引導學生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角度來解讀詩歌既可以為本單元的推薦作品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為本教材剩下的兩單元詩歌的學習起一個示范作用。因此,本課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對詩歌鑒賞的要求以及14班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1、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2、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學習鑒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2011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要求: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三者可歸納為十個字:學生語言形象技巧情感。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品味詩歌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現(xiàn)技巧,感悟詩人情感這些角度來鑒賞詩歌。
    (四)高二(14)班學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閱讀鑒賞板塊的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14)班學生已有一定的詩歌積累,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方法;
    2.(14)班學生基礎差,積累實詞少,完整地理解詩歌大意尚存在問題,對文本的分析能力還需加強;
    3.(14)班是理科班,邏輯能力很強,形象能力稍差,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的文采性需要加強;
    基于以上教學要求和14班的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鮑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詩歌大意,背誦全詩;
    (3)分析詩句中“愁”的動作表現(xiàn)和社會根源;
    (4)賞析比興手法的運用;
    (5)分析詩人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角度展開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從“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詩人內心的愁悶通過外在的動作表現(xiàn)出來;
    (3)從“知人論世”角度分析詩人悲憤苦悶的根源。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1)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2)激發(fā)學生對詩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其才華橫溢的敬仰。
    其中,教學重點為:(1)把握詩歌主旨,掌握詩歌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分析“愁”的動作表現(xiàn)和社會根源;(3)詩人形象分析。教學難點為:(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2)比興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學法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環(huán)節(jié),聲情并茂的吟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詩歌鑒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問題法。問題的科學設計不僅能突出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樂趣和好奇,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它既強調教師給予足夠的課堂空間給學生,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種教法,又是一種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詩歌,弄清詩歌大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詩歌朗誦過程中,先由學生代表嘗試讀,再由學生點評朗讀效果,教師引導點評角度,后由教師總結閱讀技巧,整個過程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探究詩人“愁”的根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背景和詩人生平深入探討詩人“懷才不遇”的具體性和社會根源。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倡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路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杜甫和李白對鮑照的贊美導入,從感性上給學生樹立鮑照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敬仰、欽佩詩人,為后面分析詩人的不幸遭遇作鋪墊,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愁悶的理解和對其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詩題解讀與預習答疑:樂府詩?!靶袊@復坐愁”互文;“歌”,歌詠,吟詠。
    (三)誦讀詩歌(重點)
    學生集體自由讀—教師提要求:情感,語速,語調。
    學生代表嘗試讀—學生點評,教師引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情感、語速、語調的教學目標。
    教師配樂示范讀—教師示范,帶領學生逐句模仿讀。
    學生代表示范讀—檢查模仿效果,學生示范。
    學生集體齊讀—進步把握情感,揣摩語速語調。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讀的情感,提問學生:詩歌中那個詞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苦悶?從而引出詩眼“愁”?
    2.接著提問: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歸納出通過外部的動作行為來表現(xiàn)內心的愁悶的寫法,引導學生找出《擬行路難》表現(xiàn)詩人內心的動詞。
    3.學生分四個小組用四字短語概括這些動詞所在的詩句,師生合作,通過比較辨別,得出好的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詩人“愁”的層次感。
    以上問題,既培養(yǎng)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詩歌語言的能力,強調師生的合作學習,注意從“以意逆志”角度鑒賞詩歌。
    4.提問:詩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從“知人論世”角度鑒賞詩歌。
    5.提問:詩人對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有。
    6.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容易答出“命”,很難答到第一二句。教師引導:“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問:第一二句明明是寫的水呀?怎么會是愁的根源呢?該怎樣理解?教師引導:此處用的是一種表現(xiàn)手法。學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師補充“起興”,綜合起來即“比興”。
    8.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對“命”的態(tài)度:知命認命抗命認命
    這個問題的設計,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師小結:全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瀉水興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嘆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愁緒在不斷流動,不斷加深,當詩人情不能自已時,他發(fā)出了生命中的強有力的吶喊:“心非木石豈無感?”可終,也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詩人對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學完詩歌,我想,在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鮑照。
    10.詩人形象分析:讓大家在紙上寫,教師引導學生從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來展開。教師朗讀習作,然后點評。本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了分析詩人形象的教學目標。
    11.背誦詩歌:個人背—分組背—集體背
    12.作業(yè):搜集“愁”的詩句。
    七、教學板書
    板書分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設計圍繞兩個字:“愁”“命”?!俺睢狈譃椋簽a水興愁行嘆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吞聲咽愁?!懊狈譃椋褐J命抗命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