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崗教師主要考試內(nèi)容為教師職業(yè)道德、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教學技能、新課程理念及教師專業(yè)標準等。準備了《2018年特崗教師考試《教育學》考點練習題及答案【第八章】》,供大家參考!
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符合()規(guī)律。
A.德育過程
B.智育過程
C.心理輔導
D.美育過程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題干描述體現(xiàn)了德育過程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的。
2、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現(xiàn)出來的。
A.上課
B.社會活動和交往
C.讀書和作業(yè)
D.談話和討論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形成,只有通過其是否在活動和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加以檢驗。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得以表現(xiàn)出來。
3、老師采取畫小星星、貼笑臉等方式鼓勵學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評價法
B.榜樣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實際鍛煉法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品德評價法是依據(jù)一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予以評定、褒貶,使受教育者從中受到教育的方法。
4、教育者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這符合德育的()。
A.疏導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知行統(tǒng)一原則
D.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知行統(tǒng)一原則,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yǎng)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初三(1)班在“每周一星”評比活動中,將本周樂于助人的同學照片張貼在光榮欄上。這種德育方法屬于()。
A.說服教育法
B.實踐指導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評價法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品德評價法又稱獎懲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學生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包括獎勵、評比、操行評定等。題中的評比活動和張貼照片的獎勵屬于品德評價法。
6、“身教勝于言教”體現(xiàn)的德育方法主要是()。
A.陶冶教育法
B.榜樣示范法
C.實際鍛煉法
D.品德評價法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榜樣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學生,促使其形成優(yōu)良品德的方法。
7、社會是變化發(fā)展的,德育不能僅傳授給學生固定的價值觀點,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價值,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體諒模式
B.集體教育模式
C.社會學習模式
D.價值澄清理論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多變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帶來了混亂,對兒童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使兒童無法得到清晰的價值觀,而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只是注重灌輸和規(guī)勸,并不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價值澄清理論試圖通過澄清價值的過程,來幫助兒童減少價值的混亂,提高分析和處理各種道德問題與社會問題的能力。
8、下列不屬于學校德育的功能的是()。
A.社會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改善性功能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學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地表述為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個方面。
9、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學生對行為規(guī)范有正確的認識,但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這需要教師從()人手進行教育。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道德意志,是調節(jié)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人們?yōu)閷崿F(xiàn)一定的品德行為所作出的自覺而頑強的努力。題中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就是道德意志不堅定的表現(xiàn)。
10、臺灣作家三毛小時候數(shù)學總是考不好,有數(shù)學老師給了一份很難的考題給她做,結果她交了白卷。后來,數(shù)學老師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諷刺三毛,說她喜歡吃鴨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示眾。從此,三毛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里。這位數(shù)學老師的做法主要違背了()。
A.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B.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C.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原則
D.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題干中數(shù)學教師對三毛采取諷刺的態(tài)度,并伴有侮辱性行為,嚴重打擊三毛的自尊心,違背德育中的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11、以下不屬于學校德育內(nèi)容的是()。
A.思想教育
B.法紀教育
C.道德教育
D.勞動教育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學校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和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行、情依次進行
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和順序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yǎng)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yǎng)順序,而可根據(jù)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從哪開始。
13、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
A.將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B.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C.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就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
14、簡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參考解析: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并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fā)展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其基本規(guī)律包含四個方面:
(1)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2)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內(nèi)部矛盾積極轉化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性、反復性、逐步提高的過程。
15、在德育過程中,要求遵循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如何才能做到?
參考解析: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嚴要有度;②嚴要有方;③嚴要有恒;④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充分信任學生;⑤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⑥不能遷就學生。
16、運用說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參考解析:運用說服教育法,教育者切不可空洞說教、以勢壓人,要注意:(1)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2)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內(nèi)容真實、誠信。
(3)態(tài)度真誠、熱情。
(4)善于捕捉說理時機,撥動學生的心弦,以增強教育效果。
17、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該怎樣用好獎勵及處分?
參考解析: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該運用獎勵及處分應注意以下幾點:(1)公平、正確、合情合理。
(2)發(fā)揚民主,獲得學生支持。
(3)注意宣傳與教育。
18、簡述德育過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關系。
參考解析:品德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知、情、意、行幾個因素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品德認識指導、控制和調節(jié)著品德情感、意志和行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響著品德認識和調節(jié)著品德行為,品德行為又對品德認識的鞏固和發(fā)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豐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鍛煉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應在知、情、意、行幾個方面同時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教育,以促進學生品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19、陶行知當校長時,有一天看到一個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就當場喝止他,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回到校長室,這個學生已經(jīng)等在門口了,一見面,陶行知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睂W生驚異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里,說:“我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這塊糖獎勵你對我的尊重?!蹦莻€同學更驚異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他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個男生,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很有正義感?!蹦莻€同學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后悔地說:“校長,我錯了,我也不應該動手?!碧招兄S即掏出第四塊糖塞到他手里,說:“你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吧!”
結合案例回答:
(1)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哪些教育原則?
(2)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有哪些?
參考解析:(1)①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疏導性原則。疏導性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提高學生認識。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長辦公室時,學生已經(jīng)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將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事實真相來說明道理,啟發(fā)他們自覺認識問題,自覺履行道德規(guī)范。②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嚴格要求學生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熱愛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當陶行知看到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時,他制止了學生并要求學生放學后到校長室去,從這一點看出陶行知是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從陶行知對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可以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學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發(fā)揚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注意挖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整個教育過程,陶行知先斥責了學生,后來又給了學生四塊糖,這體現(xiàn)了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2)①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
②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tǒng)一的過程。
③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④德育過程是長期的、反復的過程。
20、某班有一伙愛玩足球的“淘氣鬼”,為了玩球和看球,經(jīng)常遲到、曠課、搶球、爭奪場地、與其他班級同學發(fā)生沖突,搞得學校領導、年級負責人、班主任、任課老師頭疼。新任班主任上任后,組織這些“淘氣鬼”成立了一個足球隊,選了隊長、定了隊規(guī)。每天組織他們在學校和班級管理的約束下訓練,這些“淘氣鬼”不僅大幅度提高了球技,還練出了紀律、團結、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平時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1)上述材料中體現(xiàn)了什么德育原則?介紹這一原則的基本內(nèi)容。
(2)簡述學校德育工作中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參考解析:(1)材料中體現(xiàn)了德育的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2)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符合()規(guī)律。
A.德育過程
B.智育過程
C.心理輔導
D.美育過程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題干描述體現(xiàn)了德育過程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的。
2、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現(xiàn)出來的。
A.上課
B.社會活動和交往
C.讀書和作業(yè)
D.談話和討論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形成,只有通過其是否在活動和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加以檢驗。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得以表現(xiàn)出來。
3、老師采取畫小星星、貼笑臉等方式鼓勵學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評價法
B.榜樣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實際鍛煉法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品德評價法是依據(jù)一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予以評定、褒貶,使受教育者從中受到教育的方法。
4、教育者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這符合德育的()。
A.疏導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知行統(tǒng)一原則
D.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知行統(tǒng)一原則,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yǎng)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初三(1)班在“每周一星”評比活動中,將本周樂于助人的同學照片張貼在光榮欄上。這種德育方法屬于()。
A.說服教育法
B.實踐指導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評價法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品德評價法又稱獎懲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學生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包括獎勵、評比、操行評定等。題中的評比活動和張貼照片的獎勵屬于品德評價法。
6、“身教勝于言教”體現(xiàn)的德育方法主要是()。
A.陶冶教育法
B.榜樣示范法
C.實際鍛煉法
D.品德評價法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榜樣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學生,促使其形成優(yōu)良品德的方法。
7、社會是變化發(fā)展的,德育不能僅傳授給學生固定的價值觀點,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價值,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體諒模式
B.集體教育模式
C.社會學習模式
D.價值澄清理論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多變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帶來了混亂,對兒童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使兒童無法得到清晰的價值觀,而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只是注重灌輸和規(guī)勸,并不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價值澄清理論試圖通過澄清價值的過程,來幫助兒童減少價值的混亂,提高分析和處理各種道德問題與社會問題的能力。
8、下列不屬于學校德育的功能的是()。
A.社會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改善性功能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學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地表述為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個方面。
9、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學生對行為規(guī)范有正確的認識,但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這需要教師從()人手進行教育。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道德意志,是調節(jié)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人們?yōu)閷崿F(xiàn)一定的品德行為所作出的自覺而頑強的努力。題中不能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就是道德意志不堅定的表現(xiàn)。
10、臺灣作家三毛小時候數(shù)學總是考不好,有數(shù)學老師給了一份很難的考題給她做,結果她交了白卷。后來,數(shù)學老師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諷刺三毛,說她喜歡吃鴨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示眾。從此,三毛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里。這位數(shù)學老師的做法主要違背了()。
A.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B.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C.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原則
D.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題干中數(shù)學教師對三毛采取諷刺的態(tài)度,并伴有侮辱性行為,嚴重打擊三毛的自尊心,違背德育中的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11、以下不屬于學校德育內(nèi)容的是()。
A.思想教育
B.法紀教育
C.道德教育
D.勞動教育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學校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和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行、情依次進行
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和順序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yǎng)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yǎng)順序,而可根據(jù)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從哪開始。
13、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
A.將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B.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C.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就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
14、簡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參考解析: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并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fā)展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其基本規(guī)律包含四個方面:
(1)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2)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內(nèi)部矛盾積極轉化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性、反復性、逐步提高的過程。
15、在德育過程中,要求遵循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如何才能做到?
參考解析: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嚴要有度;②嚴要有方;③嚴要有恒;④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充分信任學生;⑤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⑥不能遷就學生。
16、運用說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參考解析:運用說服教育法,教育者切不可空洞說教、以勢壓人,要注意:(1)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2)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內(nèi)容真實、誠信。
(3)態(tài)度真誠、熱情。
(4)善于捕捉說理時機,撥動學生的心弦,以增強教育效果。
17、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該怎樣用好獎勵及處分?
參考解析: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該運用獎勵及處分應注意以下幾點:(1)公平、正確、合情合理。
(2)發(fā)揚民主,獲得學生支持。
(3)注意宣傳與教育。
18、簡述德育過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關系。
參考解析:品德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知、情、意、行幾個因素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品德認識指導、控制和調節(jié)著品德情感、意志和行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響著品德認識和調節(jié)著品德行為,品德行為又對品德認識的鞏固和發(fā)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豐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鍛煉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應在知、情、意、行幾個方面同時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教育,以促進學生品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19、陶行知當校長時,有一天看到一個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就當場喝止他,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回到校長室,這個學生已經(jīng)等在門口了,一見面,陶行知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了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睂W生驚異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里,說:“我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這塊糖獎勵你對我的尊重?!蹦莻€同學更驚異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他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個男生,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很有正義感?!蹦莻€同學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后悔地說:“校長,我錯了,我也不應該動手?!碧招兄S即掏出第四塊糖塞到他手里,說:“你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吧!”
結合案例回答:
(1)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哪些教育原則?
(2)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有哪些?
參考解析:(1)①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疏導性原則。疏導性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提高學生認識。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長辦公室時,學生已經(jīng)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將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事實真相來說明道理,啟發(fā)他們自覺認識問題,自覺履行道德規(guī)范。②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嚴格要求學生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熱愛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當陶行知看到學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時,他制止了學生并要求學生放學后到校長室去,從這一點看出陶行知是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從陶行知對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可以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學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體現(xiàn)了發(fā)揚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注意挖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整個教育過程,陶行知先斥責了學生,后來又給了學生四塊糖,這體現(xiàn)了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2)①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
②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tǒng)一的過程。
③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④德育過程是長期的、反復的過程。
20、某班有一伙愛玩足球的“淘氣鬼”,為了玩球和看球,經(jīng)常遲到、曠課、搶球、爭奪場地、與其他班級同學發(fā)生沖突,搞得學校領導、年級負責人、班主任、任課老師頭疼。新任班主任上任后,組織這些“淘氣鬼”成立了一個足球隊,選了隊長、定了隊規(guī)。每天組織他們在學校和班級管理的約束下訓練,這些“淘氣鬼”不僅大幅度提高了球技,還練出了紀律、團結、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平時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1)上述材料中體現(xiàn)了什么德育原則?介紹這一原則的基本內(nèi)容。
(2)簡述學校德育工作中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參考解析:(1)材料中體現(xiàn)了德育的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2)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