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準備了《高中美術教案范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篇一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
課題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教學目地1、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掌握藝術形象的含義和特征。
2、引導學生把握美術形象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重點美術形象的塑造和客觀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
難點藝術典型是藝術形象的本質特征。
教法講授課
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
【引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讓同學們回憶美術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們講過,美術也叫造型藝術,它是通過一定的形象來傳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態(tài)度的。這個用來傳達情感的形象,就是我們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藝術形象來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審美理想,并通過藝術形象來感染和影響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與審美能力的。
【講授新課】
一、及其特點:
藝術形象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藝術的掌握世界”,也就是進行審美認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那種特殊的方式。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文學形象、音樂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點,它是一種鮮明、具體、生動的視覺藝術形象,美術形象在空間上有著確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觀、明晰的,可以直接為欣賞者感受和審美心理所把握的藝術形象。
二、美術形象的整體與個體性:
美術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個別的藝術形象,又是指各個藝術形象所構成的整體藝術形象。如P103《大衛(wèi)》、P107《思想者》、P116《蒙娜麗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個體藝術形象,是單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畫家把每個具體的個別人物形象都作為獨立完整而有機的美術形象,來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極其豐富多彩的、個性鮮明而又具體生動的個體形象,有機地交織成作品的整體藝術形象。
個體形象:舉起血衣悲痛欲絕的中年婦女,白發(fā)飄散、充滿仇恨撲上前來雙目失明的老母親,積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趕到會場蹲在前列的老實農民,被地主迫害成殘、癱瘓不起的青年農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屬,雖然震驚然而低頭并未服罪,偷眼窺視著斗爭他的農民群眾的地主……
整體形象:以農民的血淚控訴為中心情節(jié)的驚心動魄的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雄壯藝術場景。
三、美術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各區(qū)別
美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現(xiàn)實生活,美術形象自然也大多數(shù)是現(xiàn)實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術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jīng)過藝術家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融入作者對事物的認識和審美評價,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chuàng)造的。
關系:
選擇、提煉、概括、改造
現(xiàn)實生活————————————————————>;藝術形象;審美評價、思想感情、時代要求
<;————————————————————
反映
如:P58《流民圖》(200CM,2700CM)中國畫,蔣兆和,(1904—1986),中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早年學商業(yè)美術,長期從事中國畫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畫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績。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jīng)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fā)了畫家創(chuàng)作這幅中國畫長卷。為了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畫家曾從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畫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寫,后完成作品。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過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寫中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樣,為了完成這一作品,畫家多次到河南寫生充實素材,由于辛勞過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畫架旁。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有素描稿,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畫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東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0年在山東濟南愛美高中藝師科學習西畫。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術學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并參加MK木刻研究會。1934年留學日本,1936年考入國立東京美術學校。1937年回國,1938年到武漢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從事美術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第三部美術科。1949年參加第xx屆全國文代會,當選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畫研究班主任。1954年參加中蘇友好協(xié)會代表團赴蘇聯(lián)參觀訪問。1960年在第xx屆全國文代會上當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1973年逝世。
【課堂小結】
在美術作品中,美術形象是用來傳達信息的直接的媒體,這一媒體產(chǎn)生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每一件作品的時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種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過視覺直接感知,當然,在直觀感知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聯(lián)系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
【作業(yè)】
試賞析《韓熙載夜宴圖》,分析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形象。
篇二靜物構圖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靜物構圖》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現(xiàn)代美術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繪畫雕塑》系列中的《繪畫》模塊第二課《形的視覺印象》的延伸內容。這一課包括客觀物象在平面上呈現(xiàn)的形體、特征及我們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我從中選取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這一節(jié)加以擴展——靜物該怎樣構圖,作為本節(jié)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描繪,然后通過活動,讓同學們給與意見,結合教師所說的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再創(chuàng)造。采用學生上臺手繪、師生交流的形式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
2、教學目標:
美術繪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繪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運用繪畫的理論,進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繪畫創(chuàng)作的能力。根據(jù)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靜物構圖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觀察靜物取舍的能力
B.培養(yǎng)學生對靜物素描動手繪畫能力
(3)發(fā)展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B.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yǎng)學生開拓新思維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yǎng)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
(2)靜物構圖的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師準備:
靜物作品圖片、知識
5、學生準備:
簡單的靜物:本子,書籍,筆,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學習用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因此本節(jié)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繪畫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體會生活——總結體會——討論探究——知識擴展——再創(chuàng)生活
互動
師引導體會——說出問題——啟發(fā)點撥——匯總
歸納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是回憶自己生活里的美麗圖片,自己是怎么把這些情景拍攝下來的,自己有過什么樣的想法沒有,也可請學生上臺來大概繪畫一下自己有過的好的設想或作品,并闡述一下自己的構思,之后師生一起進行點評,說出優(yōu)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請同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之后教師結合構圖的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構圖的要素進而講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物,并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則,結合我所畫的靜物構圖進行分析和闡述。然后要同學們結合靜物構圖理論,自己用眼前書桌上的東西擺設一組靜物并進行取舍描繪,之后再請同學上臺繪,并說明自己的想法,怎樣和靜物構圖理論知識結合,我們給與一定的意見,進行完善,并后總結。在教學中,教師應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xiàn),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1、提問:以前出去拍照,你會怎么拍攝,怎樣構思,有沒有重點?或是自己喜歡的圖片是怎么樣的,喜歡的是它的什么?
學生回答
2、活動(一)請同學們把自己美好的回憶再描繪一下,并請同學在臺上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觀點
3、大家一起進行點評,提出意見,老師也會提出意見并轉入思考自己該怎樣梳理一些身邊不注意的靜物,該怎樣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美
4、教師結合自己的靜物作品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并分析作品是如何進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構圖錯誤,分析錯誤。
5、學生結合知識要點對自己前面的作品進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活動(二),就拿自己的學習用品作為道具,進行擺設,取景,描繪,并請同學上臺來展示。大家可以發(fā)表意見完善作品
6、總結內容,并發(fā)動學生課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繪下來
四、說注意事項
1、在活動(一)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圖說并茂,叫兩個學生上臺就可以了,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暢談自己的設想
2、在活動(二)中,要強調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靜物構圖,并自己創(chuàng)作一幅談自己的感受
3、在學生在下面繪畫時,教師應下臺觀察,選擇有畫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學上臺描繪講解,適當?shù)陌l(fā)問學生這么畫的緣由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lián)系生活,加上活動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钴S,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jié)課以活動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chuàng)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fā)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xiàn)。
篇三不同的歌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選用的是湘版高中美術鑒賞下篇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第8課《不同的歌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秀的文化與藝術,我們要學會尊重并認識這些文化與藝術。同時結合本地區(qū)的文化藝術的探究展示,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夠為本民族的藝術尋求新的發(fā)展道路與發(fā)展空間。
2.教材的處理
我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jù),但不局限于書本教材,對教材做了適當?shù)恼{整,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一課時的教學容量從教材中刪去墨西哥壁畫運動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補充進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學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關系。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了解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時代形象與民族形象;認識中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與藝術的多樣性,了解藏族美術惠女文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通過模仿體驗、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學生對藝術與文化關系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民族文化是如何影響美術創(chuàng)作的?通過分析作品產(chǎn)生的特定時代背景突出重點
2)難點:美術創(chuàng)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通過體驗與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難點
3)關鍵:民族文化的豐富性.通過課前學習探究來體現(xiàn)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
5、資源分析
學生資源:充分挖掘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親身體驗參與課堂教學。
課程資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和拓展內容組織教學。
學校資源: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圖書館等資源。
教師資源:教師通過網(wǎng)上和課外圖書收集大量的圖片與文字資料,擴大教學容量。
二、說教法
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引導學生通過包括網(wǎng)絡在內的多種途徑收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像等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1)樂曲渲染法:利用相關民族樂曲做渲染是使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賞過程中的視覺疲勞,又能擴充整合學科間的知識。
2)講述啟發(fā)法:通過教師對美術作品的介紹啟發(fā)同學對作品的分析和鑒別,從而達到鑒賞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導學生體驗、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學習成果的活動能力。
三、說學情學法
(1)說學情
我校高一年的學生在學習積極方面是明顯的,整體素質較高,思辨能力強,有很好的學習自覺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極也存在,由于初中學習方法的單一性,忽略了學科特征,所以我就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與美術作品間的聯(lián)系進行鑒賞,領會民族文化的性質、特征和美術作品藝術表現(xiàn)手法,了解美術作品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狀況等,來促進學生美術作品鑒賞能力的生成與提高。
(2)說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1、篩選學習法:引導學生學會篩選有用的資料信息的學習方法,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
2、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的見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整體協(xié)調能力,既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在團隊合作中突顯個體創(chuàng)造能力。
3、體驗學習法:學生在鑒賞作品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師對民族形象的表現(xiàn)。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四、說程序
一)體驗與感悟(二)暢談與交流(三)理解與探究(四)歸納與總結
導入:聆聽樂曲《伏爾加船夫曲》(音樂家)。說說你的聽覺感受;
(一)體驗與感悟
內容:鑒賞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畫家列賓作品《伏爾加纖夫》與“巡回展覽畫派”
1.觀賞作品《伏爾加纖夫》(畫家)說說你的視覺感受;
2.吟誦詩句《伏爾加河上》(詩人)說說你的心靈感想;
3.模仿作品《伏爾加纖夫》中的人物動作動態(tài),積極體悟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活動。
說說你的肢體感受.
[設問一]為什么有這么多不同的藝術家都在表現(xiàn)同一內容的作品呢?
[設問二]在你們體驗后能就當時纖夫們的形象、內心世界所想進行闡述嗎?
[設問三]你認為這件作品體現(xiàn)了藝術家什么樣的情感與作品的藝術特征?
閱讀教材中關于“巡回展覽畫派”的論述。從它的誕生、發(fā)展、當時社會環(huán)境、藝術品風格、代表畫家等方面簡要描述.
知識拓展:介紹巡回展覽畫派代表畫家有別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薩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學生活動:靜聽\細觀\暢吟\體驗并談感受;
教師活動:提示啟發(fā)學生大膽表達和描述并要參與體驗討論,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巡回展覽畫派”的論述,并做知識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聽、觀、吟、驗”等形式去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從中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形式以及社會學鑒賞法,分別從作品的表現(xiàn)主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對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來進行觀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暢談與交流
內容:藏族文化與美術-----建筑與藏族服飾
學生活動:對收集到資料進行小組篩選,歸納后交流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鼓動其他小組的同學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要參與討論,進行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展現(xiàn)探究歸納后藏族民族文化,即體現(xiàn)學習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學生關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并懂得傳承與保護的良好意識。同時也是師生共同實現(xiàn)本課教學目標,即是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重點之一
(三)理解與探究
內容:探究惠女服飾文化從他們的起源、發(fā)展、生活習俗、藝術品風格等方面簡要描述
學生活動:對收集圖片進行小組篩選,登臺展示并說明其相關特征;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協(xié)助學生操作多媒體,進行實物展示;教師也要參與討論,并引導學生把藏飾與惠女服飾相比較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式鑒賞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同時對我國仍至世界美術發(fā)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歸納與總結: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等多種形式,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依據(jù)是新課標“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運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集體協(xié)作的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整個程序都圍繞著學生自主探究來展開,教學設計中有動有靜,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練的空間,有交流互動的平臺,能夠充分體現(xiàn)高中新課程的理念精神。
篇一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
課題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教學目地1、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掌握藝術形象的含義和特征。
2、引導學生把握美術形象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重點美術形象的塑造和客觀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
難點藝術典型是藝術形象的本質特征。
教法講授課
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
【引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讓同學們回憶美術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們講過,美術也叫造型藝術,它是通過一定的形象來傳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態(tài)度的。這個用來傳達情感的形象,就是我們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藝術形象來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審美理想,并通過藝術形象來感染和影響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與審美能力的。
【講授新課】
一、及其特點:
藝術形象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藝術的掌握世界”,也就是進行審美認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那種特殊的方式。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文學形象、音樂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點,它是一種鮮明、具體、生動的視覺藝術形象,美術形象在空間上有著確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觀、明晰的,可以直接為欣賞者感受和審美心理所把握的藝術形象。
二、美術形象的整體與個體性:
美術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個別的藝術形象,又是指各個藝術形象所構成的整體藝術形象。如P103《大衛(wèi)》、P107《思想者》、P116《蒙娜麗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個體藝術形象,是單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畫家把每個具體的個別人物形象都作為獨立完整而有機的美術形象,來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極其豐富多彩的、個性鮮明而又具體生動的個體形象,有機地交織成作品的整體藝術形象。
個體形象:舉起血衣悲痛欲絕的中年婦女,白發(fā)飄散、充滿仇恨撲上前來雙目失明的老母親,積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趕到會場蹲在前列的老實農民,被地主迫害成殘、癱瘓不起的青年農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屬,雖然震驚然而低頭并未服罪,偷眼窺視著斗爭他的農民群眾的地主……
整體形象:以農民的血淚控訴為中心情節(jié)的驚心動魄的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雄壯藝術場景。
三、美術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各區(qū)別
美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現(xiàn)實生活,美術形象自然也大多數(shù)是現(xiàn)實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術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jīng)過藝術家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融入作者對事物的認識和審美評價,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chuàng)造的。
關系:
選擇、提煉、概括、改造
現(xiàn)實生活————————————————————>;藝術形象;審美評價、思想感情、時代要求
<;————————————————————
反映
如:P58《流民圖》(200CM,2700CM)中國畫,蔣兆和,(1904—1986),中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早年學商業(yè)美術,長期從事中國畫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畫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績。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jīng)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fā)了畫家創(chuàng)作這幅中國畫長卷。為了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畫家曾從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畫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寫,后完成作品。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過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寫中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樣,為了完成這一作品,畫家多次到河南寫生充實素材,由于辛勞過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畫架旁。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有素描稿,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畫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東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0年在山東濟南愛美高中藝師科學習西畫。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術學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并參加MK木刻研究會。1934年留學日本,1936年考入國立東京美術學校。1937年回國,1938年到武漢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從事美術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第三部美術科。1949年參加第xx屆全國文代會,當選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畫研究班主任。1954年參加中蘇友好協(xié)會代表團赴蘇聯(lián)參觀訪問。1960年在第xx屆全國文代會上當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1973年逝世。
【課堂小結】
在美術作品中,美術形象是用來傳達信息的直接的媒體,這一媒體產(chǎn)生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每一件作品的時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種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過視覺直接感知,當然,在直觀感知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聯(lián)系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
【作業(yè)】
試賞析《韓熙載夜宴圖》,分析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形象。
篇二靜物構圖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靜物構圖》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現(xiàn)代美術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繪畫雕塑》系列中的《繪畫》模塊第二課《形的視覺印象》的延伸內容。這一課包括客觀物象在平面上呈現(xiàn)的形體、特征及我們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我從中選取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這一節(jié)加以擴展——靜物該怎樣構圖,作為本節(jié)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描繪,然后通過活動,讓同學們給與意見,結合教師所說的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再創(chuàng)造。采用學生上臺手繪、師生交流的形式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
2、教學目標:
美術繪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繪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運用繪畫的理論,進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繪畫創(chuàng)作的能力。根據(jù)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靜物構圖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觀察靜物取舍的能力
B.培養(yǎng)學生對靜物素描動手繪畫能力
(3)發(fā)展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B.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yǎng)學生開拓新思維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yǎng)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
(2)靜物構圖的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師準備:
靜物作品圖片、知識
5、學生準備:
簡單的靜物:本子,書籍,筆,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學習用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因此本節(jié)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繪畫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體會生活——總結體會——討論探究——知識擴展——再創(chuàng)生活
互動
師引導體會——說出問題——啟發(fā)點撥——匯總
歸納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是回憶自己生活里的美麗圖片,自己是怎么把這些情景拍攝下來的,自己有過什么樣的想法沒有,也可請學生上臺來大概繪畫一下自己有過的好的設想或作品,并闡述一下自己的構思,之后師生一起進行點評,說出優(yōu)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請同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之后教師結合構圖的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構圖的要素進而講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物,并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則,結合我所畫的靜物構圖進行分析和闡述。然后要同學們結合靜物構圖理論,自己用眼前書桌上的東西擺設一組靜物并進行取舍描繪,之后再請同學上臺繪,并說明自己的想法,怎樣和靜物構圖理論知識結合,我們給與一定的意見,進行完善,并后總結。在教學中,教師應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xiàn),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1、提問:以前出去拍照,你會怎么拍攝,怎樣構思,有沒有重點?或是自己喜歡的圖片是怎么樣的,喜歡的是它的什么?
學生回答
2、活動(一)請同學們把自己美好的回憶再描繪一下,并請同學在臺上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觀點
3、大家一起進行點評,提出意見,老師也會提出意見并轉入思考自己該怎樣梳理一些身邊不注意的靜物,該怎樣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美
4、教師結合自己的靜物作品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并分析作品是如何進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構圖錯誤,分析錯誤。
5、學生結合知識要點對自己前面的作品進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活動(二),就拿自己的學習用品作為道具,進行擺設,取景,描繪,并請同學上臺來展示。大家可以發(fā)表意見完善作品
6、總結內容,并發(fā)動學生課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繪下來
四、說注意事項
1、在活動(一)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圖說并茂,叫兩個學生上臺就可以了,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暢談自己的設想
2、在活動(二)中,要強調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靜物構圖,并自己創(chuàng)作一幅談自己的感受
3、在學生在下面繪畫時,教師應下臺觀察,選擇有畫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學上臺描繪講解,適當?shù)陌l(fā)問學生這么畫的緣由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lián)系生活,加上活動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钴S,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jié)課以活動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chuàng)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fā)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xiàn)。
篇三不同的歌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選用的是湘版高中美術鑒賞下篇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第8課《不同的歌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秀的文化與藝術,我們要學會尊重并認識這些文化與藝術。同時結合本地區(qū)的文化藝術的探究展示,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夠為本民族的藝術尋求新的發(fā)展道路與發(fā)展空間。
2.教材的處理
我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jù),但不局限于書本教材,對教材做了適當?shù)恼{整,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一課時的教學容量從教材中刪去墨西哥壁畫運動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補充進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學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關系。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了解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時代形象與民族形象;認識中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與藝術的多樣性,了解藏族美術惠女文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通過模仿體驗、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學生對藝術與文化關系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民族文化是如何影響美術創(chuàng)作的?通過分析作品產(chǎn)生的特定時代背景突出重點
2)難點:美術創(chuàng)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通過體驗與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難點
3)關鍵:民族文化的豐富性.通過課前學習探究來體現(xiàn)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
5、資源分析
學生資源:充分挖掘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親身體驗參與課堂教學。
課程資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和拓展內容組織教學。
學校資源: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圖書館等資源。
教師資源:教師通過網(wǎng)上和課外圖書收集大量的圖片與文字資料,擴大教學容量。
二、說教法
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引導學生通過包括網(wǎng)絡在內的多種途徑收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像等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1)樂曲渲染法:利用相關民族樂曲做渲染是使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賞過程中的視覺疲勞,又能擴充整合學科間的知識。
2)講述啟發(fā)法:通過教師對美術作品的介紹啟發(fā)同學對作品的分析和鑒別,從而達到鑒賞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導學生體驗、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學習成果的活動能力。
三、說學情學法
(1)說學情
我校高一年的學生在學習積極方面是明顯的,整體素質較高,思辨能力強,有很好的學習自覺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極也存在,由于初中學習方法的單一性,忽略了學科特征,所以我就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與美術作品間的聯(lián)系進行鑒賞,領會民族文化的性質、特征和美術作品藝術表現(xiàn)手法,了解美術作品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狀況等,來促進學生美術作品鑒賞能力的生成與提高。
(2)說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1、篩選學習法:引導學生學會篩選有用的資料信息的學習方法,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
2、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的見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整體協(xié)調能力,既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在團隊合作中突顯個體創(chuàng)造能力。
3、體驗學習法:學生在鑒賞作品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師對民族形象的表現(xiàn)。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四、說程序
一)體驗與感悟(二)暢談與交流(三)理解與探究(四)歸納與總結
導入:聆聽樂曲《伏爾加船夫曲》(音樂家)。說說你的聽覺感受;
(一)體驗與感悟
內容:鑒賞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畫家列賓作品《伏爾加纖夫》與“巡回展覽畫派”
1.觀賞作品《伏爾加纖夫》(畫家)說說你的視覺感受;
2.吟誦詩句《伏爾加河上》(詩人)說說你的心靈感想;
3.模仿作品《伏爾加纖夫》中的人物動作動態(tài),積極體悟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活動。
說說你的肢體感受.
[設問一]為什么有這么多不同的藝術家都在表現(xiàn)同一內容的作品呢?
[設問二]在你們體驗后能就當時纖夫們的形象、內心世界所想進行闡述嗎?
[設問三]你認為這件作品體現(xiàn)了藝術家什么樣的情感與作品的藝術特征?
閱讀教材中關于“巡回展覽畫派”的論述。從它的誕生、發(fā)展、當時社會環(huán)境、藝術品風格、代表畫家等方面簡要描述.
知識拓展:介紹巡回展覽畫派代表畫家有別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薩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學生活動:靜聽\細觀\暢吟\體驗并談感受;
教師活動:提示啟發(fā)學生大膽表達和描述并要參與體驗討論,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巡回展覽畫派”的論述,并做知識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聽、觀、吟、驗”等形式去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從中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形式以及社會學鑒賞法,分別從作品的表現(xiàn)主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對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來進行觀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暢談與交流
內容:藏族文化與美術-----建筑與藏族服飾
學生活動:對收集到資料進行小組篩選,歸納后交流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鼓動其他小組的同學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要參與討論,進行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展現(xiàn)探究歸納后藏族民族文化,即體現(xiàn)學習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學生關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并懂得傳承與保護的良好意識。同時也是師生共同實現(xiàn)本課教學目標,即是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重點之一
(三)理解與探究
內容:探究惠女服飾文化從他們的起源、發(fā)展、生活習俗、藝術品風格等方面簡要描述
學生活動:對收集圖片進行小組篩選,登臺展示并說明其相關特征;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協(xié)助學生操作多媒體,進行實物展示;教師也要參與討論,并引導學生把藏飾與惠女服飾相比較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式鑒賞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同時對我國仍至世界美術發(fā)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歸納與總結: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等多種形式,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依據(jù)是新課標“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運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集體協(xié)作的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整個程序都圍繞著學生自主探究來展開,教學設計中有動有靜,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練的空間,有交流互動的平臺,能夠充分體現(xiàn)高中新課程的理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