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字號:

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wù)分析,教學活動結(jié)構(gòu)及界面設(shè)計等環(huán)節(jié),巧設(shè)課件,激發(fā)興趣,可以給語文學習動力;情注文本,感受語文體溫,則可以讓語文學習成為生活需要。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性活用等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
    路,把握說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講淮海戰(zhàn)役中民工支前導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字,鄒(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主張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著書立說。是孟子及其*萬章等著,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頓。
    2.聽了課文的朗讀,你知道怎么讀了嗎?關(guān)鍵是讀出文章的氣勢。那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第一步,那么接下來第二步我們該做什么了
    呢?好,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翻譯課文,弄懂課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號,待會可以舉手提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五、研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
    六、討論課文論證的語言:邏輯嚴密、氣勢磅礴(對比、排比的運用)
    七、小結(jié):孟子借談作戰(zhàn)取勝的條件來闡明他的政治觀念。
    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國家,讓國家長治久安。
    
篇二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zhàn)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diào)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diào)“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導入
    二、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jié)構(gòu)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角度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估計時間
    第一板塊(認讀)
    一、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jīng)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xiàn)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粟(sù)親戚(qīng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教師評點)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了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