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暫未開始報名,現(xiàn)在是考生備考提升階段,為您精心整理了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中國朝代歷史之民國(8月1日),以幫*生高效學習積累!更多專業(yè)的復習資料,請關注。
清末民國:
1.時間:1840年—1912年
2.第一任君王:道光帝
3.其他重要君王:咸豐、同治、光緒
4.建都:北京
5.重大歷史事件:
(1)第鴉片戰(zhàn)爭:英國經(jīng)常稱第英中戰(zhàn)爭或“通商戰(zhàn)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fā)動的一場戰(zhàn)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戰(zhàn)爭前期中*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zhàn)爭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并促進了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后期曾先后改稱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由農民起義創(chuàng)建的農民政權,也是中國歷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fā)動反抗?jié)M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后建立“太平天國”,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稱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1872年,后一支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
太平天國歷時14年,達到了舊式農民戰(zhàn)爭的高峰,不僅是中國歷第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zhàn)爭,也是世界歷規(guī)??涨暗霓r民戰(zhàn)爭,而且它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特點和水平還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民戰(zhàn)爭不少先例,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遭到中外勢力共同*、利用西方宗教發(fā)動起義、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綱領、制度和政策等。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lián)合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lián)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zhàn)爭。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lián)軍闖入圓明園并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zhàn)爭中沙俄出兵后以“調停有功”自居,并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大的贏家。戰(zhàn)爭以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了太平天國,維持統(tǒng)治。
(4)辛酉政變:是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聯(lián)合恭親王奕訢發(fā)動的宮廷政變。*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以時在夏歷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其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亦稱“北京政變”。
(5)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后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近代企業(yè),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6)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zhàn)爭爆發(fā)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zhàn)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以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7)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guī)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fā)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8)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zhàn)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lián)軍以*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9)清末新政:又稱庚子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場經(jīng)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也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fā),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等百位皇親在忠臣隨扈下出宮避禍西安?;罔幹螅邮馨藝?lián)軍提出的《辛丑條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改革內容多與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變法近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還涉及廢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
清廷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yè)、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系統(tǒng)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內地和東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離、拖沓”和一些官員的“敷衍”,沒有取得太大進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也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準備條件。
6.政治:
(1)由于中國的落后和清廷*,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均告失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在*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1851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
(3)無產階級在外商于通商口岸開辦的工廠中開始產生。
(4)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太平天國失敗,清政府開始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5)為挽救內憂外患的危機,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興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創(chuàng)建新式海軍和舉辦新式教育、留學教育,培養(yǎng)實用人才等。運動沒有使國家走上富強道路,但卻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6)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7)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馬關條約》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1901年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8)增設“洋務”機構
①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實際上是清中央政府的一個重要決策機構,權限不止對外事務。
②同文館
同文館是為培養(yǎng)與外國往來交涉的人才而設立的專門外語學校。后為學習自然科學,又設科學館、醫(yī)學館。
③總稅務司
總理衙門成立后設立了全國性的稅務機關——總稅務司,名義上屬總理衙門,但總稅務司一職一直由英國人擔任,并統(tǒng)轄全國各關。
④南北洋通商大臣
亦稱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以兩江總督兼任,駐上海,管理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通商及中外交涉事務;北洋大臣原管北方三口(即營口、天津、登州)通商及北洋事務,駐地天津,開始由崇厚署理,十年后由直隸總督兼任,后職權擴大。這兩個職務為清末重要官職,一直為湘、淮兩系軍閥所壟斷。李鴻章以北洋大臣起家,任職達二十年之久;袁世凱也牢牢控制北洋大臣一職,后形成北洋軍閥系統(tǒng)。
(9)宣統(tǒng)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組成中國歷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內閣。然而,由于內閣成員中過半數(shù)為皇族或滿人,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后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10)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但落后性使其難免失敗;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進行反清武裝起義,1912年*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但革命果實為袁世凱竊取,中國社會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11)列強與北洋軍閥公開勾結,近代中國兩大社會主要矛盾合流,集中體現(xiàn)為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矛盾,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經(jīng)濟:
(1)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經(jīng)濟勢力侵入,東南沿海通商口岸附近自然經(jīng)濟開始瓦解(“織”與“耕”分離)。
(2)外資工廠始現(xiàn)通商口岸,近代工業(yè)在中國出現(xiàn)。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侵入內地,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4)19世紀6、70年代在外資、洋務企業(yè)刺激、誘導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東南沿海產生。
(5)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自然經(jīng)濟;清政府放寬設廠限制、獎勵實業(yè),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
8.文化: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對啟迪人們關注世界、探索救國之路起了積極作用。二人都是新思想的倡導者。
(3)《天朝田畝制度》是完整的反封建革命綱領,是太平天國作為農民戰(zhàn)爭高峰的主要標志。
(4)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5)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曾國藩等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強調以儒家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主張采用西方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仿效其教育、賦稅等具體措施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6)知識分子中產生早期維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主張變革政治制度,設議會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展工商業(yè)等。
(7)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結合,宣傳維新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是又思想解放運動。
(8)20世紀初,以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將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chuàng)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三大主義。它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但既未明確提出反帝,也無徹底的土地綱領,注定其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9)新文化運動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進步性:運動前期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的舊文化的斗爭。它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運動使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形成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還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肯定或決定否定的片面性。
9.農業(yè)/手工業(yè):
(1)受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和國內中外資本機制工業(yè)興起的影響,傳統(tǒng)手工業(yè)遭到?jīng)_擊,新手工業(yè)出現(xiàn)。
(2)紡織、面粉發(fā)展較快,涌現(xiàn)一些實業(yè)家。
(3)張謇,中國近代實業(yè)家,主張“實業(yè)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狀元實業(yè)家”。
(4)榮德生,創(chuàng)辦福新等公司,主營面粉和紡織,被稱為“面粉大王”。
10.科技:
(1)輪船、鐵路,四通八達的電報網(wǎng)形成,近代報刊產生。
(2)辛亥革命前近代鐵路網(wǎng)格局奠定,汽車傳入上海,航空業(yè)開始。
(3)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話傳入、*業(yè)起步,報刊喚起民眾方面啟蒙作用重大。
(4)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看完以上知識點,下面來幾道題鞏固一下吧。
練習題鞏固:
01、(多選)北京歷史悠久,它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北京曾經(jīng)用過的名稱的有()
A.幽州
B.薊城
C.北平
D.燕京
【答案】ABCD
【解析】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滄桑歷史,當時它的名稱叫做薊,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薊城為涿郡治所,唐朝統(tǒng)稱幽州。遼朝以薊都為陪都,改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繼遼之后正式遷都到這里,名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創(chuàng)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稱北京。A正確,幽州之名,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眱蓾h、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B正確,北京地區(qū)是七雄之一的燕國所在地。燕國以薊城為都。C正確,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D正確,“燕京”,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zhàn)國七雄中有燕國,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文學小說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故本題答案ABCD。
02、下列研究課題與其查閱的主要參考文獻對應錯誤的是()
A.商周時代的藝術成就——《中國青銅時代》
B.南宋都城的城市建設——《從平城到洛陽》
C.晚清的政治改良運動——《從甲午到戊戌》
D.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瑪竇與中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常識,主要考查中國歷史。A項正確,夏商周在中國歷被稱為青銅時代,商周時期是青銅發(fā)展的繁盛時期,故研究商周時期的藝術成就選擇《中國青銅時代》是正確的。B項錯誤,北宋滅亡后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其都城為臨安(今浙江杭州),因此研究其都城的城市建設選擇文獻《從平城到洛陽》是錯誤的。C項正確,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的政治改良運動。故研究晚清政治改良運動查閱《從甲午到戊戌》是正確的。D項正確,利馬竇是意大利的傳教士,明朝萬歷年間(明末)來到中國傳教。他是早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鉆研中國文學典籍的西方學者。故研究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查閱《利瑪竇與中國》是正確的。此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
03、美國學者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評論道:“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宮員,是(道光)皇帝的化身。林欽差的整個經(jīng)歷明凈如水晶。他的動機是禁止鴉片的輸入和消費,為了達到此目的,他準備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務是毫無希望的?!毕铝嘘P于“林欽差”禁鴉片的歷史作用,說法錯誤是()。
A.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
B.大大提高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
C.表明了中華民族反侵略的決心
D.沉重打擊了法國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貿易掠奪,引發(fā)中法戰(zhàn)爭
【答案】D
【解析】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人們的愛國意識。經(jīng)過這次事件,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人們尊為民族英雄。其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也甚為后人傳頌。但是,“虎門銷煙”并沒有有效地解救中國于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國對中國的侵略。原因在于,禁煙運動直接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fā)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zhàn)爭,“虎門銷煙”也成為了外國列強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索。D項不正確,應該是沉重打擊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貿易掠奪,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
04、(多選)據(jù)《劍橋中國晚清史》載:“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對外國作品的興趣從純科技轉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對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熱情向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轉移。新的著重點對以后幾年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fā)展起著重大影響?!毕铝惺录嫵伞靶碌闹攸c"的有()
A.戊戌變法
B.太平天國起義
C.洪憲帝制
D.新文化運動
【答案】AD
【解析】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fā)動戊戌變法,試圖將封建帝制改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是學習西方制度的實踐,符合題意。太平天國運動是l9世紀中葉由洪秀全等人發(fā)起的反清運動,是一場農民起義,本質上依舊是封建帝制,并非西方先進政治制度,且時間不符合,故排除B。洪憲帝制是l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這是歷史倒退,而非學習西方進行改進,故排除C。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初,由受西方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前期: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思想的學習,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D。
清末民國:
1.時間:1840年—1912年
2.第一任君王:道光帝
3.其他重要君王:咸豐、同治、光緒
4.建都:北京
5.重大歷史事件:
(1)第鴉片戰(zhàn)爭:英國經(jīng)常稱第英中戰(zhàn)爭或“通商戰(zhàn)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fā)動的一場戰(zhàn)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戰(zhàn)爭前期中*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zhàn)爭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并促進了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后期曾先后改稱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由農民起義創(chuàng)建的農民政權,也是中國歷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fā)動反抗?jié)M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后建立“太平天國”,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稱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1872年,后一支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
太平天國歷時14年,達到了舊式農民戰(zhàn)爭的高峰,不僅是中國歷第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zhàn)爭,也是世界歷規(guī)??涨暗霓r民戰(zhàn)爭,而且它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特點和水平還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民戰(zhàn)爭不少先例,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遭到中外勢力共同*、利用西方宗教發(fā)動起義、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綱領、制度和政策等。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lián)合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lián)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zhàn)爭。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lián)軍闖入圓明園并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zhàn)爭中沙俄出兵后以“調停有功”自居,并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大的贏家。戰(zhàn)爭以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了太平天國,維持統(tǒng)治。
(4)辛酉政變:是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聯(lián)合恭親王奕訢發(fā)動的宮廷政變。*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以時在夏歷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其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亦稱“北京政變”。
(5)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后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近代企業(yè),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6)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zhàn)爭爆發(fā)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zhàn)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以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7)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guī)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fā)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8)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zhàn)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lián)軍以*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9)清末新政:又稱庚子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場經(jīng)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也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fā),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等百位皇親在忠臣隨扈下出宮避禍西安?;罔幹螅邮馨藝?lián)軍提出的《辛丑條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改革內容多與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變法近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還涉及廢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
清廷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yè)、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系統(tǒng)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內地和東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離、拖沓”和一些官員的“敷衍”,沒有取得太大進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也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準備條件。
6.政治:
(1)由于中國的落后和清廷*,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均告失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在*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1851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
(3)無產階級在外商于通商口岸開辦的工廠中開始產生。
(4)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太平天國失敗,清政府開始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5)為挽救內憂外患的危機,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興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創(chuàng)建新式海軍和舉辦新式教育、留學教育,培養(yǎng)實用人才等。運動沒有使國家走上富強道路,但卻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6)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7)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馬關條約》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1901年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8)增設“洋務”機構
①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實際上是清中央政府的一個重要決策機構,權限不止對外事務。
②同文館
同文館是為培養(yǎng)與外國往來交涉的人才而設立的專門外語學校。后為學習自然科學,又設科學館、醫(yī)學館。
③總稅務司
總理衙門成立后設立了全國性的稅務機關——總稅務司,名義上屬總理衙門,但總稅務司一職一直由英國人擔任,并統(tǒng)轄全國各關。
④南北洋通商大臣
亦稱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以兩江總督兼任,駐上海,管理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通商及中外交涉事務;北洋大臣原管北方三口(即營口、天津、登州)通商及北洋事務,駐地天津,開始由崇厚署理,十年后由直隸總督兼任,后職權擴大。這兩個職務為清末重要官職,一直為湘、淮兩系軍閥所壟斷。李鴻章以北洋大臣起家,任職達二十年之久;袁世凱也牢牢控制北洋大臣一職,后形成北洋軍閥系統(tǒng)。
(9)宣統(tǒng)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組成中國歷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內閣。然而,由于內閣成員中過半數(shù)為皇族或滿人,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后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10)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但落后性使其難免失敗;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進行反清武裝起義,1912年*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但革命果實為袁世凱竊取,中國社會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11)列強與北洋軍閥公開勾結,近代中國兩大社會主要矛盾合流,集中體現(xiàn)為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矛盾,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經(jīng)濟:
(1)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經(jīng)濟勢力侵入,東南沿海通商口岸附近自然經(jīng)濟開始瓦解(“織”與“耕”分離)。
(2)外資工廠始現(xiàn)通商口岸,近代工業(yè)在中國出現(xiàn)。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侵入內地,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4)19世紀6、70年代在外資、洋務企業(yè)刺激、誘導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東南沿海產生。
(5)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自然經(jīng)濟;清政府放寬設廠限制、獎勵實業(yè),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
8.文化: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對啟迪人們關注世界、探索救國之路起了積極作用。二人都是新思想的倡導者。
(3)《天朝田畝制度》是完整的反封建革命綱領,是太平天國作為農民戰(zhàn)爭高峰的主要標志。
(4)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5)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曾國藩等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強調以儒家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主張采用西方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仿效其教育、賦稅等具體措施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6)知識分子中產生早期維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主張變革政治制度,設議會實行君主立憲制,發(fā)展工商業(yè)等。
(7)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結合,宣傳維新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是又思想解放運動。
(8)20世紀初,以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將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chuàng)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三大主義。它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但既未明確提出反帝,也無徹底的土地綱領,注定其不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9)新文化運動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進步性:運動前期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的舊文化的斗爭。它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運動使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形成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還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肯定或決定否定的片面性。
9.農業(yè)/手工業(yè):
(1)受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和國內中外資本機制工業(yè)興起的影響,傳統(tǒng)手工業(yè)遭到?jīng)_擊,新手工業(yè)出現(xiàn)。
(2)紡織、面粉發(fā)展較快,涌現(xiàn)一些實業(yè)家。
(3)張謇,中國近代實業(yè)家,主張“實業(yè)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狀元實業(yè)家”。
(4)榮德生,創(chuàng)辦福新等公司,主營面粉和紡織,被稱為“面粉大王”。
10.科技:
(1)輪船、鐵路,四通八達的電報網(wǎng)形成,近代報刊產生。
(2)辛亥革命前近代鐵路網(wǎng)格局奠定,汽車傳入上海,航空業(yè)開始。
(3)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話傳入、*業(yè)起步,報刊喚起民眾方面啟蒙作用重大。
(4)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看完以上知識點,下面來幾道題鞏固一下吧。
練習題鞏固:
01、(多選)北京歷史悠久,它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北京曾經(jīng)用過的名稱的有()
A.幽州
B.薊城
C.北平
D.燕京
【答案】ABCD
【解析】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滄桑歷史,當時它的名稱叫做薊,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薊城為涿郡治所,唐朝統(tǒng)稱幽州。遼朝以薊都為陪都,改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繼遼之后正式遷都到這里,名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創(chuàng)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稱北京。A正確,幽州之名,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眱蓾h、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B正確,北京地區(qū)是七雄之一的燕國所在地。燕國以薊城為都。C正確,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D正確,“燕京”,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zhàn)國七雄中有燕國,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文學小說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故本題答案ABCD。
02、下列研究課題與其查閱的主要參考文獻對應錯誤的是()
A.商周時代的藝術成就——《中國青銅時代》
B.南宋都城的城市建設——《從平城到洛陽》
C.晚清的政治改良運動——《從甲午到戊戌》
D.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瑪竇與中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常識,主要考查中國歷史。A項正確,夏商周在中國歷被稱為青銅時代,商周時期是青銅發(fā)展的繁盛時期,故研究商周時期的藝術成就選擇《中國青銅時代》是正確的。B項錯誤,北宋滅亡后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其都城為臨安(今浙江杭州),因此研究其都城的城市建設選擇文獻《從平城到洛陽》是錯誤的。C項正確,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的政治改良運動。故研究晚清政治改良運動查閱《從甲午到戊戌》是正確的。D項正確,利馬竇是意大利的傳教士,明朝萬歷年間(明末)來到中國傳教。他是早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鉆研中國文學典籍的西方學者。故研究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查閱《利瑪竇與中國》是正確的。此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
03、美國學者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評論道:“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宮員,是(道光)皇帝的化身。林欽差的整個經(jīng)歷明凈如水晶。他的動機是禁止鴉片的輸入和消費,為了達到此目的,他準備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務是毫無希望的?!毕铝嘘P于“林欽差”禁鴉片的歷史作用,說法錯誤是()。
A.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
B.大大提高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
C.表明了中華民族反侵略的決心
D.沉重打擊了法國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貿易掠奪,引發(fā)中法戰(zhàn)爭
【答案】D
【解析】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人們的愛國意識。經(jīng)過這次事件,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人們尊為民族英雄。其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也甚為后人傳頌。但是,“虎門銷煙”并沒有有效地解救中國于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國對中國的侵略。原因在于,禁煙運動直接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fā)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zhàn)爭,“虎門銷煙”也成為了外國列強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索。D項不正確,應該是沉重打擊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貿易掠奪,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
04、(多選)據(jù)《劍橋中國晚清史》載:“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對外國作品的興趣從純科技轉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對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熱情向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轉移。新的著重點對以后幾年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fā)展起著重大影響?!毕铝惺录嫵伞靶碌闹攸c"的有()
A.戊戌變法
B.太平天國起義
C.洪憲帝制
D.新文化運動
【答案】AD
【解析】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fā)動戊戌變法,試圖將封建帝制改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是學習西方制度的實踐,符合題意。太平天國運動是l9世紀中葉由洪秀全等人發(fā)起的反清運動,是一場農民起義,本質上依舊是封建帝制,并非西方先進政治制度,且時間不符合,故排除B。洪憲帝制是l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這是歷史倒退,而非學習西方進行改進,故排除C。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初,由受西方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前期: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思想的學習,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