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敬畏自然》教案【五篇】

字號:

這是一篇散發(fā)著理性光輝的散文,議論較盛,涉筆宏大,文句流暢,能引導學生對天地自然產(chǎn)生玄思。小編整理了八年級下冊語文《敬畏自然》教案【五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品味文章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預習,搜集資料,教師引導;抓住文章的關鍵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道理,增進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培養(yǎng)探究性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材分析及設想:本文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對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比較,揭示人類應愛護自然、敬畏自然的道理。八年級的學生,主要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這篇議論性很強兼有學理性的文章,轉化為豐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是我們教師所要致力追求的。所以本課應把抽象的道理具像化,整體把握課文時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具體研讀課文時力圖通過情景教學法、分析法、比較法、討論法等方法,引導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來理解文本,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體會作者深邃的憂患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觀念。
    課前準備:
    學生:①預習文章,自學字詞,弄清文意。
    ②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自然界與人類關系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師:①準備與自然、保護自然相關的圖文資料。
    ②準備有關愛護自然的名言、故事、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展示圖片,激情導入
    多媒體展示三組圖片:
    1、認識自然
    課件展示:自然風光旖旎的圖畫,如:青草如茵,樹木成林,海灘似玉,白沙如帶,綠洲如茵,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美麗的海島風光畫卷(播放輕音樂)
    2、認識人類
    課件展示:人類取得的驕傲成績,如:四大發(fā)明,人類登月,神州六號發(fā)射場景……
    3、認識人類與自然
    課件展示:登山,橫渡,航天航空,空氣污染,森林毀滅,土地沙化,動物暴減,非典,禽流感……
    生看后談感受,師給以評價:
    自然是我們人類的母親,人類一直享受著她的恩惠,在她的懷抱中成長、繁衍、壯大。高天流云,大漠孤煙,青山綠水,春華秋實……無一不是它對人類的饋贈。然而,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地球上出現(xiàn)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大自然也以她自己的方式向人類發(fā)出了嚴重警告:沙塵暴、泥石流、海嘯、颶風……讓人類面時時面臨著巨大的災難。那么,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嚴春友老師的文章《敬畏自然》,一同去尋找答案。(板書:敬畏自然)
    二、整體感知,探究課文
    (一)、解題,多媒體展示作家作品。
    嚴春友,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新論》《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統(tǒng)一論》(與王存臻合著)等。
    (二)、預習檢測(多媒體分步展示生字、詞語。)
    1、給加點的漢字注音。
    鯤(kūn)鵬 蓬蒿(péng hāo) 狼藉(jī) 咫尺(zhǐ)
    深邃(suì) 混淆(xiáo ) 相形見絀(chù)
    2、詞語解釋。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絕倫:精細巧妙。
    美味佳肴:精美的菜肴。
    (三)、閱讀課文,探究解答
    (師生角色互換,教師以學生的身份向學生進行請教,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根據(jù)屏幕所展示的問題,依次進行解答。
    (多媒體逐步展示下列問題。)
    (1)、對待自然,人類常抱有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對待自然,人類常抱有對立的態(tài)度。
    (2)、針對這樣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是如何評價的?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一個詞語。
    明確:自不量力。
    (3)、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評價?請根據(jù)提示,找出相應的根據(jù)。
    從二者歷史時間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二者關系上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二者智慧的高低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宇宙已有200億年歷史,人類知識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的智慧是大海,而人類的智慧只是一個小水滴。
    (4)、作者認為我們人類應對自然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敬畏自然。
    (5)本文由人們常持的態(tài)度,作出了評價,并提出了自己的根據(jù),后得出了結論,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道理的?(運用多媒體動畫,以點擊關鍵詞的形式,突出“態(tài)度”、“評價”、“根據(jù)”、“認為”等詞語,順勢得出本文的論證手法。)
    明確:層層深入。
    (設計說明:讀是理解課文的前提,教師在朗讀中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會在朗讀中更用心,既訓練了基本能力,又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并提示學生進行縱向聯(lián)系,掌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也自然而然的歸納出了文章的說理方法。)
    三、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美句賞讀
    在本文中,有許多句子,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富有哲理。請選出你喜歡的一句,給大家大聲朗讀出來,并說出你喜歡的原因。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修辭、含義等方面的點撥,并板書修辭手法:對比、擬人、反問等。)
    示例:
    (1)、“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的一部分一樣。”
    明確: “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比喻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愚妄無知,“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的一部分一樣”,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里作者將人類和大自然進行對比,生動的說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
    (2)、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人類開采煤碳、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shù)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后果,危及人類自身。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
    (3)、宇宙之所以創(chuàng)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明確: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xiàn)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
    (4)、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兄弟。
    明確: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xiàn)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不可分割的。
    (5)、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明確: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二)難句對話
    請同學畫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采用分組的形式,將學生分成A、B兩組,一組提出自己的疑問,另一組做出解答,進行積分競賽,答案讓對方同學滿意者得分。這樣就將思考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對文本的研讀和對問題的解答中,理解課文的內容。)
    示例:1、“無論是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這是為什么?
    2、作者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設計說明:“美句賞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從修辭手法、蘊含的哲理等方面品味文章的語言。當然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本文中有些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難句對話”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同學通過對文中的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質疑,然后以競賽的形式討論解決,讓學生在互動中提高認識。)
    四、領悟內涵,質疑反思
    1、選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后一段,深入思考文章的內涵。
    (學生正確回答后,齊讀,以加深對文段內容的理解。)
    2、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敬畏自然”的內涵?
    設題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3、有人認為敬畏自然就是把自然奉為神靈,滿懷虔誠,任其發(fā)展。對于這樣的觀點,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得出人們對待自然的正確做法并板書:適度開發(fā),合理利用)
    設計目的: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敬畏”的含義,歸納作者的觀點。
    4、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辨的火花,那么,你能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和辯駁嗎?
    教師相機啟發(fā)或引導:
    (1)、如果說至今人類的成就(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認為自然創(chuàng)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真的有這樣的目的嗎?
    ……
    (設計說明:“敬畏自然”的內涵,無疑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問題,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從不同角度設置題目,讓學生在對題目的思考中,對這一問題有清晰的認識。)
    五、拓展探究,聯(lián)通生活
    關于“人與自然”的問題,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我們理解了作者的觀點:人應該敬畏自然,把自然界中的萬物當成兄弟,平等對待??墒乾F(xiàn)實生活中是這樣的嗎?當今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到底如何?請聯(lián)系你課外閱讀中所積累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故事、案例和其他資料,談談你的體會和意見。
    (分組推薦一名同學發(fā)言。)
    (設計說明:“聯(lián)通生活”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生活鏈接起來,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六、結束語
    同學們,課文結尾作者呼吁:“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蔽覀円惨蛉澜绱舐暭埠簦骸拔覀円妫覀円l(fā)展!我們需要一個和諧的自然。敬畏自然,保護環(huán)境,是你的責任,也是我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有句俗語說得好:“心動不如行動”,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你,為我,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為了我們的地球母親,積極行動起來吧!
    七、作業(yè)布置
    如果你是“敬畏自然”活動的形象代言人,你準備發(fā)起哪些活動來擴大影響,提高大家對敬畏自然的正確認識?請擬寫一份可行的活動計劃。
     篇二
    創(chuàng)意說明: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道理,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學生課前做好準備):
    綠草如茵,樹木成林,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自然風光的圖畫。
    學生看后談感受,教師小結: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纯绰斓纳硥m,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二、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學生朗讀課文,用課件展示下列詞語:學生讀準字音并據(jù)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見絀碩大狂妄精巧絕倫深邃
    三、整體感知:
    1.根據(jù)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什么?
    明確:“敬畏”。
    2.解題:“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guī)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對人類現(xiàn)狀的深深擔憂,告誡人類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點明觀點的是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⑴作者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
    要求:闡述觀點,有理有據(jù),一定要結合課文內容,不能脫離文本。
    教師歸納:
    ⑴因為人類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guī)律,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fā)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類與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⑵作者有沒有否定現(xiàn)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⑶人類不可以改造自然?
    六、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fā)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合作;我們不應只求改變世界,而應力爭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后一滴水,不是我們的眼淚。
    5.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齊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敬畏自然》教案【五篇】#: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于這樣經(jīng)典的文章,我們只了解了內容還遠遠不夠,這節(jié)課我們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藝術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學習揣摩:
    1.再讀課文,圍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進行探討、交流:
    ⑴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哪些特點?
    ⑵文章是怎樣推出議論中心的?
    本文以議論為主,富有文學性,講究形象語言、文學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議論性散文。
    作者運用了對比、層層推進的論述方法,后引出結論。如從否定“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結論等。
    三、語言品味,互動探究: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欣賞的語句品味:
    例:
    (1)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shù)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災難,危及人類自身。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
    (2)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xiàn)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處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
    (4)在物質中,有無數(shù)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理解:此二句說明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
    (5)宇宙創(chuàng)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xiàn)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
    (6)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2.學生齊讀這些句子,再次品味語言的形象性。
    四、課內練習,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1.你覺得文中哪些詞語很有特色,將它們連詞組段;
    2.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試仿寫一個句子;
    3.你覺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試仿寫一段話。
    五、延伸拓展作業(yè):
    課下讀郭牧華的《敬畏頭頂?shù)奶炜铡坊驈垥燥L的《敬畏生命》,寫下感想,進行交流。
     篇三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愛護自然、保護自然。
    2. 品味文章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愛護自然,學會保護自然
    教學難點
    辯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講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敬畏自然》教案【五篇】#:
    (一)初讀感知
    默讀課文。注意生字、生詞,自己查工具書解決。
    1.字詞過關檢測,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ūn)鵬 鷦鷯(jiāo liáo) 蓬蒿(hāo) 咫尺(zhǐ)
    狼藉(jí) 相形見絀(chù) 美味佳肴(yáo)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精巧:精細巧妙。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央龋壕赖牟穗取?BR>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2. 請幾個學生談初讀文章的感受。哪幾節(jié),或哪一句不懂?可以讓學生記下自己的有關問題,在下一環(huán)節(jié)中注意學習。
    (二)品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1. 品讀第一節(jié)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這實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卻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樣,有什么資格與自然對立!
    問:第一節(jié)總起全文,談到了全文的兩個問題,請學生概括。
    參考答案:
    這一段總起全文,寫了兩層意思:人和自然相比人是個孩童;人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
    問:從第二節(jié)開始,到哪一節(jié)是談的第一個問題?
    參考答案:到第七節(jié)。
    2. 請學生范讀讀2——7節(jié),讀完后思考:
    (1)提示思考:如何認識人類的智慧?如何認識人類智慧的結果:重大科技成就?
    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反復思考。
    第二節(jié),作者總的比較人類智慧是滴水,大自然的智慧如同大海。
    第三、四節(jié),關于人類重大科技成就問題。
    第五、六節(jié),作者推測人類不是有智慧的生物,也不是高智慧生物。
    第七節(jié),作者具體比較人類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2)重點品讀第七節(jié)
    “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豐富多采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簡單的生物?!?BR>    “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高體現(xiàn),是她杰出的作品之一?!?BR>    “用盡人類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難以造出這樣的一個人來,讓那一萬億個細胞協(xié)調工作,是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的?!?BR>    (3)人能否征服自然?人作得了自然的主人嗎?
    討論明確:人類永遠都不可能征服自然,更做不了自然的主人。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xù)品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1.請學生齊讀第8——13節(jié)。讀完后思考:
    如何理解“人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
    2.重點品讀第八、九節(jié)
    (1)“為了”為什么加引號?
    (2)“人是自然發(fā)展的高級階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tài),其高級之處僅在于他會思維、能夠進行理解以及有自我意識。”
    (3)“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宇宙或者說自然借我的眼睛來觀看她自己,借我的嘴來表達她自己,說出她億萬年來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BR>    3.重點品讀第十三節(jié)。
    “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BR>    “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BR>    (三)總結全文
    1.“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guī)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2.為什么要“敬畏自然”? 我們應該如何敬畏自然?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為人類與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類卻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guī)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其實,自然就是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人類也是自然的一個要素。只有認識、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fā)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們自己。敬畏自然,即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四)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⑵作者有沒有否定現(xiàn)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⑶人類不可以改造自然?
    (五)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fā)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合作;我們不應只求改變世界,而應力爭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后一滴水,不是我們的眼淚。
    5.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齊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能力目標
    l-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道理,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
    教學重、難點
    1.辯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2.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
    3.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特點,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突破方法: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批注法,可采用問答法,后由學生發(fā)言、總結。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討論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shù)慕虒W方法來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運用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的片段,由此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我請大家看一組圖片(一組風光優(yōu)美的大自然風光圖片),而后請學生談談觀后感。(學生談個人感受)師: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梢哉f美麗而神秘的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的母親,我們人類一直享受著她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然而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自然母親現(xiàn)在被我們傷害得傷痕累累:漫天的沙塵,污濁的空氣,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得到的自然回饋的禮物。那么,人類該怎樣對待自然?人類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讓我們跟隨嚴春友一起走進《敬畏自然》。
    二、小組進行預習成果交流
    1.自學字詞,小組交流。
    2.交流查詢、搜集、整理的有關自然界與人類關系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3.交流準備的有關愛護自然的名言、故事、資料等。
    三、合作探究,感知課文內容
    (一)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2.解詞。
    相形見絀:相,相互;形,對照,比較;絀,不足、不夠。相比之下,一方顯出不足。
    美味佳肴:味道鮮美的食品和菜肴。
    敬畏:敬重畏懼。
    沾沾自喜:自以為很好而得意的樣子。
    賣弄:有意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
    不自量力: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高深莫測:高深得讓人難以琢磨。
    精巧絕倫:精妙得沒有與之相比的。
    深邃:深奧。
    不可思議: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壯麗無比:壯美秀麗沒有與之相比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文章介紹: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先獨立閱讀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簡要概括每段的內容。
    提示:全文一共有11個段落,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人類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2~5段):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6~7段):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
    第四部分(第8—10段):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第11段):得出人類理應敬畏自然的結論。
    也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號。
    第二部分(第2~10段):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11段),人應當敬畏自然。
    2.再次快速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提示:后一段)。同時,完成以下思考題:
    (1)根據(jù)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什么?
    明確:“敬畏”。
    (2)“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
    違背自然規(guī)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3)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又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參考: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無法比擬的,“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人類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因此人類與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實是兄弟。
    (4)齊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作業(yè)設計
     篇五
    【學情預估】
    這是一篇散發(fā)著理性光輝的散文,議論較盛,涉筆宏大,文句流暢,能引導學生對天地自然產(chǎn)生玄思。這是這個文本的特點,也是8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文本所要面臨的挑戰(zhàn)。
    8年級的學生,主要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這篇議論性很強兼有學理性的文章,轉化為豐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師所要致力追求的。
    8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立論、論證等基礎知識,所以學習這篇散文,只能給以科學思維情感上關照,使其獲得一定的現(xiàn)代意識。
    學生對“與天斗”“與自然斗”“人定勝天”的歷史不甚熟悉。學生還沒有進行過宇宙宏觀的思考,對于大自然是有智慧的這個論斷,比較難以接受。
    【知識儲備】
    這是一篇議論性很強的散文,應該說,散文的標題就是一個命題──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那么,從古到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如何,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個話題的,這些資料性的工作,作為課堂設計環(huán)節(jié)之一,應先行布置、著手搜集起來。
    這些相關論述,將是理解這篇散文的重要的認識基礎和思想基礎。
    課文作者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這可以找到很多與之一致的論述: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睆娬{“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但又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應當順從自然。
    子思、孟子主張?zhí)烊撕弦恢f,認為人只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
    莊子則主張“無以人滅天”,“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為一切人為都是對自然的損害。
    與該命題相對,也有一個命題──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自然”,“人定勝天”?;浇谭Q上帝為造物主,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說則是折衷的,或許也是更科學的。
    “天人合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人為”的相通和統(tǒng)一。這個觀點早由戰(zhàn)國時子思、孟子提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西漢董仲舒強調天與人以類相符,宋以后思想家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人合一的關系。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說“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強調“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內容梳理】
    本文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認為,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歷史,“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無窮的智慧,“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人類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業(yè),在大宇宙中還是非常狹小的探索。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霸谟钪嬷?,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宇宙的一切。
    作者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tài),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文章做出的結論是,人類理應敬畏自然。
    【精點研讀】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小說是虛構的,散文是真實的。這篇散文談論的是一個“真”話題,但使用的是文學性的語句。文學性的語句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和不確定性。這對于表達人類還沒有形成科學定論的宇宙宏觀認識,是非常有用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大量文學化的語句來談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所以他沒有陷入“真”的泥淖。
    關于這篇散文的學習,我們還是在其文學性語句的召喚下,展開豐富的想象,獲得一定的科學認識,而不要指望得到什么準確的科學知識。可以精點研讀這些問題:
    “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口號?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這個“智慧”,這個“生命”是從什么意義上說的?
    為什么說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這些話是什么意思?
    學習這篇散文,好是抓住這些具體的文學化的語句來朗讀,來揣摩,來生發(fā),而防止進入空對空的玄想和談論、乃至爭辯中。
    【問題探究】
    學生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作者的關鍵句是:“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教師:請同學把下面的語言加以形象化的理解,并領會它的含義。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chuàng)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答案:1.陷阱,就是墳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shù)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2.這句話認可人是宇宙中聰明的,宇宙創(chuàng)造了人類這種智慧生物,人類就責無旁貸地來認識宇宙本身。3.這句話認可宇宙生命的可能存在,宇宙意識的可能存在。
    【創(chuàng)意點撥】
    1.可以從當前禽流感的傳播,候鳥的遷移等來介入文題,展開學習。
    2.嘗試用辯論的形式,分正反兩方:讓兩組同學持作者的觀點,讓另兩組同學持反對意見,雙方展開辯駁,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領會作者的論證套路。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后得出了“敬畏自然”的結論。
    3.研究“比較”手法。在熟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請一個同學代表人類的智慧,一個同學代表大自然的智慧,雙方進行對話。注意,作者在文中比較了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類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這是一層。之后,作者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一層。論證上是層層推進的。
    4.進行文本比較,以抓住本文的文體特征。我們知道,本文屬于議論性散文。議論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它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化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讓學生找出可資參照的另兩個文本(議論文、抒情散文)來,進行橫向比較,加以區(qū)分學習。
    【課外延展】
    閱讀下面文章。閱讀后,仔細思考,并表明你的立場和態(tài)度──你愿意站在哪一邊?
    背景介紹:印度洋大海嘯后,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環(huán)球》雜志專訪時,表達了一個和本文完全相對的觀點。下面的材料節(jié)選自《環(huán)球》雜志的文章《何祚庥: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