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全集

字號: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1.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此期間,李白結(jié)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公元725年,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nèi)容也有一部分重復,疑非一時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jù)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入長安以前(開元年間)所作。另有人認為第二首七絕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李白到廬山的夏秋之交。
    4.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shè)宴送別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此詩給汪倫。
    5.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jīng)當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6.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別詩,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7.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jīng)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nèi)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8.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9.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于官場失意之時。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xiàn)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10.春夜洛陽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fā)故園情,作此詩。
    11.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12.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diào)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13.關(guān)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李白看見征戰(zhàn)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zhàn)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14.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5.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李白要送行的李云,是當時的古文家,任秘書省校書郎,負責校對圖書。李白稱他為叔,但并非族親關(guān)系。李云又名李華,是當時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任監(jiān)察御史。李云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quán)貴。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
    16.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回憶往日情緒時所作,豪放飄逸中兼有含蓄。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感情。表現(xiàn)出相思的痛苦?!伴L安”這個特定的地點更加暗示“美人”在這里是個政治托寓,表明此詩目的在于抒發(fā)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悶之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17.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發(fā)現(xiàn)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jīng)樓,于是他登了上去。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fā),寫下了這一首紀游寫景的短詩。
    18.清平調(diào)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币蚣闭俸擦执t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19.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墒侨刖┖?,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缎新冯y三首》便是李白離開長安時所作。
    20.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21.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8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yīng)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xiàn),常常借飲酒來發(fā)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fā)滿腔不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