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五、六單元知識點

字號:

必修三的歷史是高二的學生必須修要學習的內容,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的知識點,下面將為大家?guī)肀匦奕闹R點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基礎解讀】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端闹拗尽方榻B世界三十余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tǒng)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企業(yè),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xiàn)。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經(jīng)濟上主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與外國進行商戰(zhàn);
    b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c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撰寫《新學偽經(jīng)考》,將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儒學正統(tǒng)的古文經(jīng)典斥為偽書。
    C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借助經(jīng)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tǒng)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5、影響:盡管變法失敗了,但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基礎解讀】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2)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強烈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
    (3)竊取大總統(tǒng)職位的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4)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
    2、過程:
    (1)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2)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北大學術思想空前繁榮。
    (3)《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這樣,《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二、新文化運動
    1、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懊裰鳌保侵该裰魉枷牒兔裰髦贫??!翱茖W”,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有人甚至提出“*孔家店”的口號。
    (3)它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等小說,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成為新文學的典范。
    2、影響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但在運動中出現(xiàn)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緒。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2)五四運動爆發(f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xiàn),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
    (4)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