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結束后,孩子的考試成績很快就出來了。孩子的分數,家長們怎么看呢?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成績的優(yōu)劣而呈示出喜憂不同的態(tài)度;但對于視孩子分數為命根的家長來說,就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關注,甚至采取或獎或罰的行為。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考試成績呢
成績單,家庭和諧“晴雨表”
現代家庭,基本只有一個“寶貝”,父母的榮耀與夢想都由這的“寶貝”來實現。實現的方式,往往是父母在家長會上拿到一張閃耀的“寶貝”成績單。
很多孩子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緊鎖的眉頭與開心的笑臉,總是在成績單面前頻繁變換。
其實家長也很無奈,面對千頃地里的那棵“獨苗”,有時無法享受耕耘的快樂,只能品味守候的恐慌。說到底,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教育實驗。
從“下命令”到引導
首先、父親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不妨換位思考,女兒在考試失敗后需要得最多的是什么?是打罵還是理智分析和鼓勵關愛?父親的做法是提供陪伴和適當的引導。比如,陪著女兒一起分析下,這次考試失敗,是目標制定的問題,還是學習方法的問題,還是考試焦慮導致的呢?
其次,和女兒的溝通要回到正常渠道上來。女兒認為和父親的溝通是單向的,一向是父親下命令、女兒去執(zhí)行。但這樣的溝通顯然是缺乏溫情的。如果父親想重拾父女親情,就需要知道女兒真正想得到的東西,和女兒通過雙向交流來恢復正常的父女關系。
父母不能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權利
先讓我們來看看父女之間的溝通方式,父親在與女兒的對話中基本上采用指責的方式來質問女兒。這種指責方式的背后,能夠體會到父親憤怒和失落的情緒。而這些是這種溝通方式所帶來的。進一步深入挖掘情緒背后的認識,其實表達了父親這么一種期待:女兒你必須達到我的要求。這位父親的做法讓我想到了在社會上引起爭議的“虎媽”、“狼爸”。不少家長從幼兒園起就為孩子規(guī)劃人生的全部安排,他們遵循一條原則: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旦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良,那么皆大歡喜;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既定的目標,父母就會大失所望,繼而可能情緒波動。這些父母的邏輯是:我既然為你付出那么多,那么你就得以自己的成績來回報我,否則,我有權利對你進行懲罰。
作為父親來說,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勾畫人生美好未來,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父母不能忽略了孩子隨著成長,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應該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權利。按照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理論,琪琪正處在自我概念建立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孩子感到所處的環(huán)境剝奪了她在未來發(fā)展中獲得自我概念,就像琪琪父母把她按照固定的某種樣式來塑造的話,她就會反抗,導致親子關系僵化,更甚者,如果反抗不成功,也會給孩子帶來壓抑、抑郁、甚至自暴自棄等想法和做法。這就是琪琪目前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