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考專升本《醫(yī)學綜合》復習資料【四篇】

字號:

天高鳥飛,海闊魚躍;考試這舞臺,秀出你獨特的精彩;一宿好的睡眠,精神能百倍;一顆淡定的平常心,沉著應對,努力備考,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 《2017年成人高考專升本《醫(yī)學綜合》復習資料【四篇】》供您查閱。
    【第一篇:解剖/骨學】
    長骨:有骨髓腔,骺軟骨使長骨長長,(指骨。鎖骨、肋骨不是長骨)
    不規(guī)則骨:含氣骨,耳骨、頂骨、上頜骨、篩骨
    骨質、骨膜(包裹于除關節(jié)面以外的骨質,鼓膜使長骨增粗)、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髂骨、胸骨和椎骨等處終生保存紅骨髓)骨穿的部位是髂后上嵴
    椎骨:向后方延伸一個棘突
    頸椎:有橫突孔,第七頸椎叫隆椎,臨確定椎骨的序數(shù)
    胸骨:有肋凹
    骶骨:骶管裂孔兩側有骶角,麻醉點
    胸骨:分胸骨柄、胸骨角體、劍突。柄體相連處,向前微突為胸骨角,側端與第2肋相連,骨性標志。
    顱骨:腦顱8塊(不成對:額骨、篩骨和枕骨;成對的:顳骨、頂骨),面顱15塊(成對的: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下鼻甲、腭骨,不成對的:犁骨、下頜骨、舌骨)
    顱底的內外面相通的孔裂:卵圓孔、棘孔、破裂孔、枕骨大孔、舌下神經(jīng)管、頸動脈孔
    圓孔是不通的
    顱的側面有翼點:額骨,頂骨,顳骨,蝶骨匯合出,“H”容易受傷。
    顱前眶:經(jīng)眶上裂和視神經(jīng)管通顱中窩
    四肢骨:
    肩胛骨:下角對應第7肋深面,第8肋,肋骨角數(shù)骨計數(shù)
    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融合而成,融合的位置是髖臼
    關節(jié):骨連接的形式有:直接連接(纖維連接、軟骨連接、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
    關節(jié)構造:關節(jié)面,關節(jié)囊,關節(jié)腔(為密閉的負壓結構,腔內有少量的滑液)
    輔助結構:韌帶、關節(jié)盤、關節(jié)唇
    有囊內韌帶的有: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
    有肌腱的關節(jié):肩關節(jié)
    有半月板的關節(jié):膝關節(jié)
    有關節(jié)盤的關節(jié):胸鎖關節(jié),下頜關節(jié)
    有關節(jié)唇的關節(jié):肩關節(jié),髖關節(jié)
    錐體之間的連接:前縱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
    錐間之間的連接:結上韌帶,結間韌帶,黃韌帶(在相近錐間板之間)
    錐間盤:相鄰兩個錐體之間,纖維軟骨構成,中央部為髓核,起連接和緩沖作用
    胸廓:上口小,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柄的上緣圍成。
    【第二篇:四肢骨的連接】
    肩關節(jié):關節(jié)盂和肱骨頭構成,運動最靈活
    肩關節(jié)特點:頭大盂小,有關節(jié)唇;囊松腔大;有肱二頭肌長腱穿過;前下放松弛
    肘關節(jié):肱骨下端,尺骨,橈骨上端構成的復合關節(jié)。包括:肱橈關節(jié),肱尺關節(jié),橈尺近側關節(jié)。三個關節(jié)共包在一個囊內
    橈腕關節(jié)(腕關節(jié))特點:尺骨下端沒有參與橈腕關節(jié);尺骨下方的關節(jié)盤不是真正的關節(jié)盤
    盆骨:左右髖骨,骶骨和尾骨構成,分為:上為大盆骨,下為小盆骨
    髖關節(jié):髖臼和股骨頭構成,可做屈伸收展旋轉和環(huán)轉運動,
    特點:頭大窩深,有關節(jié)唇;囊緊腔小;有股骨頭韌帶(囊內韌帶);囊的后下方薄弱;股骨頸有內外之分。
    【第三篇:距小腿關節(jié)(踝關節(jié))】
    肌學背?。盒狈郊?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聳肩作用);背闊肌(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后伸—背手狀);豎直肌
    胸?。盒卮蠹?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前屈)膈肌(胸腹腔內,止于中心鍵,有三個裂孔,第12胸椎前有主動脈裂孔:主動脈和胸導管。第10胸椎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jīng)。第8胸椎有腔靜脈孔:下腔靜脈。)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膈肌—呼吸肌(平靜) 胸大肌、背闊肌—引體向上的肌
    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鞘(由腹外側壁3層扁肌的腱膜構成,在臍下4—5cm以下為弓狀線。
    咀嚼?。阂Ъ?、顳肌(閉口肌)、翼內肌、翼外肌(張口肌)。 頰肌——表情肌
    斜角?。呵?、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間隙稱斜角肌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
    上肢?。喝羌?肩關節(jié)外展)、肱二頭肌(肱肌—屈肘)、肱三頭肌(伸肘)。
    前臂旋前肌——旋前圓肌,旋前方肌。 前臂旋后肌——旋后肌,肱二頭肌
    前臂肌:前群——屈腕、屈肘、旋前 后群——伸腕、伸肘、旋后
    下肢?。罕鄞蠹?使髖關節(jié)后伸和旋外)、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髕韌帶作用伸膝。)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作用:屈膝關節(jié)和伸髖關節(jié))、小腿三頭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二肌合一條跟腱:踝關節(jié)趾屈、屈膝)
    伸膝的關節(jié)肌——股四頭肌 屈膝的關節(jié)肌——縫匠肌、半腱、半膜肌
    屈大腿的肌——小腿肌+屈膝關節(jié)的肌 足外翻——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足內翻——脛骨前、后肌
    消化系統(tǒng):消化管(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管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為下消化道)和消化腺(口腔腺——口腔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胰)組成,
    口腔: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腭扁桃體: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間的窩內。 咽峽分界—腭舌弓,腭垂,舌根
    舌:舌體、舌根、舌尖。
    舌的黏膜:絲狀*(最多)——感受觸覺;菌狀*、葉狀*、輪廓*——含有味覺感受器(味蕾)
    頦舌?。簝蓚鹊念W舌肌同時收縮——舌頭前伸,一側收縮——舌間伸向對側 一側癱瘓——偏向患側
    口腔腺(唾液腺):腮腺(腮腺管:開口于平對上頜第2磨牙的峽粘膜處)、下頜下腺(頜體的內面,腺管開口與舌下阜)、舌下腺(開口于舌下阜)
    咽:上起顱底,下至第6頸椎下緣水平。鼻咽不是消化通道,鼻咽側壁上有咽鼓管咽口,口咽處有腭扁桃體,喉咽處有梨狀隱窩。
    食管:頸部、胸部、腹部。三個生理狹窄:咽與食管相續(xù)處,15cm;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25cm;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處,40cm.
    胃:上緣——胃小彎(最低處稱胃切跡); 下緣——胃大彎 上口——賁門 下口——幽門
    【第四篇:心臟】
    一、脈管系統(tǒng)的組成
    脈管系統(tǒng)是分布于人體各部的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tǒng),包括心’血管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由心、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組成,血液在其中循環(huán)流動。淋巴系統(tǒng)包括各級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動,最終匯人心血管系統(tǒng)。
    二、心血管系統(tǒng)的組成
    心血管系統(tǒng)由心、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
    心是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器官,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個腔。動脈是從心室發(fā)出運送血液到 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動脈從心室發(fā)出后,在行程中不斷分支,越分越細,最后延續(xù)為毛細血管。靜脈 起自毛細血管,是引導血液回流至心房的血管。毛細血管是連于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細小血管, 相互連接成毛細血管網(wǎng),血液在此處與組織和細胞進行物質交換。
    血液由心室射出,經(jīng)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又回到心房。血液在心血管系統(tǒng)中按一定方向周而 復始的流動稱為血液循環(huán)。根據(jù)血液循環(huán)的路徑不同,可分為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
    心
    一、心腔的瓣膜
    心似前后略扃倒置的圓錐體,有心底、心尖,前、下兩個面和左、右、下3個緣和3條溝。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由左、右心房構成,并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連。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構成。體表位置在左側第5肋間隙、左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铙w在此處可摸到心尖的搏動。前面又稱胸肋面或前壁,貼近胸骨體和肋軟骨,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構成,小部分為左心耳和左心室構成。下面或下壁又稱膈面,貼于膈上,由左、右心室構成。右緣近似垂直,由右心房構成。左緣圓鈍,大部分為左心室,小部分為左心耳。下緣近似水平較銳,大部分為右心室,小部分為心尖構成。
    心的表面有3條溝:近心底處,有一幾乎呈環(huán)形的冠狀溝,是心房與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標志;在胸肋面和膈面上,各有一條自冠狀溝向下至心尖切跡的縱溝,分別稱前室問溝和后室間溝,足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標志。上述3條淺溝中均有心的血管行經(jīng)及脂肪組織填充。
    二、心傳導系統(tǒng)的組成
    心傳導系統(tǒng),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纖維構成,其功能是產(chǎn)生并傳導沖動,維持心的正常節(jié)律性搏動。心傳導系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及其分出的左、右腳和蒲肯野氏纖維網(wǎng)等。
    (一)竇房結
    是心的正常起搏點,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耳結合處的心外膜深面。竇房結發(fā)出的二節(jié)律性沖動傳至心房肌,使兩心房同時收縮。
    (二)房室結
    位于房間隔下部右側的心內膜深面,呈扁橢圓形。其作用是將竇房結傳來的沖動傳向心室。
    (三)房室束
    起自房室結,下行至室間隔肌性部上緣分為左束支和右束支,分別沿室間隔左、右側心內膜深面下行,再分支形成浦肯野(Purkinje)纖維網(wǎng),最后分布于一般心肌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