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整理【五篇】

字號: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背多記一些寫作素材,靈活運用。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8年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整理【五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做到,你就是英雄
    《戰(zhàn)狼Ⅱ》之所以火爆,是因為吳京塑造的“中國英雄”“中國硬漢”形象點燃了人們的愛國情懷,激發(fā)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英雄情結。為正義、為和平、為中國而戰(zhàn)的“戰(zhàn)狼精神”,讓無數(shù)中國觀眾提氣,表達了一個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強大的姿態(tài)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應有的國民心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
    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是由人民群眾中誕生的英雄推動、引領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豐富的物質遺產、精神成果、文化經典,那些創(chuàng)造輝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難、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將、豪杰義士,為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英雄。那一串串耳熟能詳?shù)拿珠W耀在歷史的星空,是我們的“床前明月”,激勵著世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中華民族的歷史閃耀著英雄的光輝,因英雄而精彩。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經飽受外侮、傷痕累累,但中國人民從不屈服、永不言敗、決不退縮,那些慷慨赴義、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那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革命先驅,那些東奔西走上下求索中國向何處去的開路先鋒,都是國家的英雄。一個能哭著微笑的人不會被****,一個飽受屈辱還能淚眼望遠的民族不會停下腳步。只要英雄的情結和精神尚存,英雄的血性和氣概還在,散落一地的基因和細胞就會聚合成鋼筋鐵骨,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中,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杰出人物,那些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人民領袖,那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勞動大眾,那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堅強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國的藍圖記錄下英雄的榮耀,因英雄而多彩。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英雄,一個時代當有自己的楷模。國家因英雄輩出而強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興旺,社會因正氣浩蕩而溫暖。沒有英雄豪氣的人會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會沒有希望,缺少英雄的國家沒有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氣勢磅礴的偉大事業(yè),靠無數(shù)各路英雄共同推動。那些胸懷堅定理想、執(zhí)著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強烈責任的身體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勇敢擔當者,那些心系人民嘔心瀝血、面對災難赴湯蹈火的無私無畏者,還有那些敬業(yè)奉獻、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的國家功臣、先進典型、時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國工匠、身邊好人,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民族復興的偉業(yè)呼喚著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
    英雄不問出處,好漢各有來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們“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你就是英雄。不必抱怨沒有脫穎之機、用武之地,做的自己,你就是英雄。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夢是人民的夢,為我們開啟了人人都有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成為英雄的好時代;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為我們開辟了群英薈萃、英才競現(xiàn)的寬廣舞臺。把“戰(zhàn)狼”點燃的激情轉化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實際行動,你我都是英雄。
    生飲酒而亡,畸形的“酒桌文化”害了他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廣東某985大學大一學生王耀棟,死在了一片“加油”聲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連續(xù)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種烈酒的“特調雞尾酒”,總飲酒量1800毫升。當時,酒吧推出了一項“3分鐘內喝掉6杯酒則消費免單”的特殊活動,和朋友們在一起的王耀棟,在一片喝彩聲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戰(zhàn)”。
    有人認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棟,他們不該開展如此夸張的飲酒免單活動;也有人覺得:作為一個成年人,王耀棟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擔一切后果;還有人說:王耀棟的朋友們不夠關心他;更有人說:那些給王耀棟“加油喝彩”的看客讓這個不勝酒力的年輕人下不來臺,他們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兇。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問題實質。沒錯,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圍的看客,都對王耀棟的死負有責任,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壞的選項。面對這種情況,把責任簡單地歸咎于某一方,無法還原整個事件的邏輯。害死王耀棟的兇手,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然而,事物總有兩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來。在酒桌文化的語境里,酒不是用來品鑒、享受的,而成了一種讓人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證明“誠意與膽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獎與贊美。不顧健康與理智的狂飲,成了“勇氣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棟身亡的酒吧之所以會推出這種“飲酒免單”的活動,王耀棟之所以會“自認英勇”地站出來,周圍的人之所以會加油喝彩,背后都有這種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棟不是第一個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每年,我國都有超過10萬人死于酒精中毒,在這份“死亡名單”上,不僅有王耀棟這樣的年輕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應頤養(yǎng)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齡的界限,也超越了職業(yè)、身份、地位的界限,從無業(yè)游民到富商巨賈,從知識分子到政府官員……酒桌面前,“眾生平等”,誰也無法逃脫。
    王耀棟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繼續(xù)流行一天,就還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xiàn)。在個案的視角上,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的死歸咎于他們自己或具體責任人,但在宏觀層面,社會的不良風氣才是讓悲劇不斷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風易俗,讓社會認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個“王耀棟”走向死亡。
    無論何時,別忘對慘劇受害者溫柔以待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里的臺詞。喝過很多講寬容的雞湯,卻依舊做不到寬容這一點,則是很多現(xiàn)實人心的寫照。某些人對保姆縱火案受害者家屬的態(tài)度,就印證了這點。
    在遭到“天價索賠”的質疑后,遇難者家屬、男雇主林生斌日前接受采訪時作了回應。他否認曾提出“一個孩子一億”賠償方案的網絡傳聞,稱“怎么可能提這個要求,我妻兒是無價的”“四個最愛的人走了,我一個人要什么錢呢?”就在7月12日,他還在微博表示,決定聯(lián)合朋友發(fā)起設立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國高層住宅防火減災水平,促進家政業(yè)完善保姆甄選管理機制等。
    有網友說,林生斌是少有的體面人。就目前看,他當?shù)闷疬@樣的榮褒。“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許多人奉若箴言卻未曾做到的,他做到了。
    喪親之痛,其悲孰甚?他也有悲痛溢于文字的悼念,但沒有打悲情牌厲聲控訴,也沒像祥林嫂“我真傻,真的”般溺于悲傷,而是不卑不亢、克制表達,哪怕謠諑當前,也未怒形于色。設致力高層防災的基金會,從個體際遇照見公共隱患痼疾,則益顯其人格厚度。
    但受害方的不怨不尤,不是外界可以攪渾水或潑臟水的理由。跟他的體面比,有些人的心態(tài)何止不體面,甚至還有些齷齪。比如造謠稱“男主人和女保姆有染”,比如渲染未經充分證實的結論——受害者家屬要求“一個孩子索賠一個億”,指責其“吃親人的人血饅頭”,逼其自證清白。這些人或是不嫌事大的看客,或是自以為真相在握、將質疑之箭亂射一通的“偽理中客”。
    “寬厚”本是種價值正確,但到了現(xiàn)實層面,總是苛責別人容易、理解別人太難。對從無端造謠、質疑中獲得圍觀快感的人來說,他們投出質疑的飛鏢容易,“毋行苛刻”太難,他們掂量“苛刻”與“理解”對應的注意力收割量時,會罔顧瞎質疑可能對受害方造成的二次傷害。
    在輿情事件特別是慘劇中,無論何時,對受害方,公眾本來都該更加寬厚?!岸Y不伐喪”,對個人亦應如此,我們未必做得到物傷其類、理解他們,但盡量不去憑著未證實或不具備事實基礎的信息對其圍困,避免造成“再度傷害”,則是可以做到的。
    拿該事件而言,男雇主要求物業(yè)徹查真相,合情合理;即便索賠,索賠金額再高,也是其權利主張。對其誅心,是認知扭曲,也失去了起碼的人文精神。
    想起某辯論節(jié)目曾討論“丑聞主角是否該被萬人虐”,主持人馬東就說,要分清悲劇主角跟丑聞主角的差別,不能混為一談。而當下,企圖把悲劇受害者扭成丑聞當事人的,總不乏其人。
    可以肯定,這個社會像這樣朝受害者亂扔石子的人越少,公共空間會越澄明。
    外賣騎手的本分與情分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弄清本分與情分。在由各種各樣的契約將陌生人編織在一起的現(xiàn)代社會里,分清這一點尤為必要。
    比如在地鐵和公交車上,讓座是情分,而不是本分。要能明白這一點,因讓座而引發(fā)的大量爭執(zhí)都會煙消云散。
    但偏偏很多人拎不清。近日一名外賣騎手向媒體記者吐槽,他經常會遇到一些客戶讓他帶垃圾下樓,又不好意思拒絕,他感覺這不太尊重人,希望記者呼吁一下,大家不要讓外賣騎手帶垃圾。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的騎手有同樣的苦惱,但也有騎手認為帶垃圾是舉手之勞,甚至有主動要求給客戶帶垃圾下樓的。(《楚天都市報》)
    騎手是送外賣的,按時按點把外賣送到是他的本分,如果他主動要求帶垃圾,這是情分。但客戶不應該將騎手的情分當本分。
    為什么外賣騎手不能直接拒絕非分之請呢?很簡單,客戶掌握著給騎手打分的權力,得了差評就會扣分,積分低了就接不到距離近酬金高的單子。大數(shù)據的威力一覽無余。
    由電商普及起來的客戶評分制度真是一個好東西。小小的一個打分,幾乎以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服務水平??梢哉f,中國的消費者正生活在史無前例的幸福時代。我們可以給滴滴司機打分,他們便不敢繞路或抱怨;可以給銀行柜臺辦事員打分,他們再不耐煩也要保持微笑。我忍不住想,什么時候政府辦事大廳全部引入匿名打分制,并且將評分與收入、晉升掛鉤,就不會再有“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新聞了。
    但有時候打分制這個好東西也會“異化”,比如網購買家用差評要挾賣家或者賣家為消差評而騷擾買家。新聞里說,一位中年婦女沒簽外賣就先把垃圾遞過去,她很可能就是在暗示自己擁有差評權。
    有些人可能是被“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給誤導,真把自己當上帝了。在餐廳里沖服務員吆五喝六,跟在家里理直氣壯地讓騎手丟垃圾,都是同一副嘴臉。
    “顧客就是上帝”這句口號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并流行起來,有其合理性,甚至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所謂不過正不足以矯枉,集體主義年代顧客的地位太低了,需要刻意拔高一下。但是市場經濟發(fā)展至今,“顧客就是上帝”應該淘汰了。
    顧客不是上帝,服務員也不是孫子,顧客就是顧客,服務員就是服務員。沒必要刻意拔高一方,貶低另一方,雙方公平交易,地位平等。其實聰明的顧客不該奢望當上帝,因為當面被迫卑躬屈膝的人可能轉眼就會罵娘使絆子。雙方先各歸其位,回到本分,再來談情分就不尷尬了。送餐的準時準點,點餐的平等待人,再談多一些體諒或多一些服務。
    李文星之死何以引發(fā)熱議
    李文星死了。據警方消息,7月14日18時55分,天津靜海警方接到報警,“在靜海西外環(huán)與北外環(huán)交口溝內發(fā)現(xiàn)一具死尸”,死者是東北大學2016屆畢業(yè)生李文星。經法醫(yī)檢驗“未發(fā)現(xiàn)有外傷”的李文星,在其身后引爆了互聯(lián)網上一場異常熱絡的討論。
    大學畢業(yè)生李文星的非正常死亡,在傳銷之惡、招聘網站之責的公共討論中,人們甚至還來不及給死因尋到一個相對明確的結論,“意外溺亡”可能是最接近客觀真實的說法。警方根據李文星隨身攜帶的傳銷筆記等物證,分析認為其“極有可能誤入傳銷組織”。
    媒體遍尋死者合租室友、家人以還原李文星生命中最后兩個月時間里的點滴線索,這個畢業(yè)時間不長的大學畢業(yè)生,不幸墮入對招聘網站的“信任黑洞”。在求職網站、傳銷組織與李文星之死中間進行責任的歸咎,并非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指責求職網站的工作疏忽或者說“難辭其咎”,也是常見的公共憤怒。互聯(lián)網技術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公眾對于網絡技術的依賴需要技術性的背書和信任托底。信息是否安全可信,互聯(lián)網一代對某種網絡產品的使用和依賴,是建立在現(xiàn)行法律對互聯(lián)網產品的約束和規(guī)范基礎之上。法無禁止的自由不是一種無限制無條件的自由,網絡產品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為供求雙方提供便捷交流的平臺,招聘網站恐怕無法用技術失誤來為類似李文星之死做解釋。
    網絡產品并不天然具有公信力,“網上說的”并不天然可信或者不可信,網絡產品的公共形象和信任度依然需要市場不斷錘煉和檢驗。問題在于,算不上卓越的某個互聯(lián)網平臺一旦導致巨大的社會悲劇,其善后所需要的成本同樣是巨大的,李文星之死如何追究招聘網站的責任,民事抑或刑事,過去面對類似的公共事件,甚至責任方體量龐大如百度都帶來社會治理的難題。
    李文星在不幸身亡之后,輿論將大學畢業(yè)生(甚至是985大學)作為某個標簽,公共表述之中似有言外之意。大學或者說重點大學,其畢業(yè)生被人們認為具有天然辨別詐騙的技能,“連大學生都被騙”,或者說“連重點大學的學生都被傳銷組織騙”,傳銷之惡、傳播之廣為公眾所憂慮。提防和辨別詐騙成為一種公眾所希望掌握的技能,這也是對公共管理部門及時履行職責所提出的要求。新的時事熱點被傳銷利用進行蠱惑和洗腦,對傳銷犯罪活動的嚴厲打擊存在執(zhí)法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辨別傳銷不僅是公眾所應該掌握的一項技能,也應當是地方積極履職和對傳銷加強打擊的重點突破口。
    以往突發(fā)個案發(fā)生以后總會有傳銷窩點被精確打擊,這樣的連鎖反應令人尷尬。社會欺詐與信息安全的疏漏并不是人的經驗和閱歷足以抵御的。李文星之死引發(fā)公眾熱議也在加劇和復刻人們的個中體驗,社會是否有能力為之求解,依然是個未知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