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飲酒

字號:

課件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shè)計,教具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yīng)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飲酒,歡迎閱讀與借鑒。
    一、#課件#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飲酒#設(shè)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jīng)》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xiàn)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xiāng)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fā)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1.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厭倦官場世俗的束縛,總處在出仕與歸隱的心理沖突之中。他29歲開始人仕,時官時隱13年,這種“一心處兩端”的矛盾貫穿一生,所以魯迅說他“并非渾身是靜穆”。
    2.《飲酒》詩是陶淵明詩歌成熟時期的作品,42歲辭官歸鄉(xiāng)至此53歲作《飲酒》詩回歸以往,內(nèi)心產(chǎn)生積累復雜矛盾而又無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謂其詩非屬回顧往事,又非
    盡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懷而作?!讹嬀啤饭捕祝嗽姙榈谖迨?。寫作時間大約是417年。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飲酒》錄音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jié)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教師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范讀《飲酒》。
    (3)讓學生齊讀課文。
    (4)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fā)出的喧鬧聲,而應(yīng)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quán)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yōu)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jīng)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jié):在這當中,可以領(lǐng)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采,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xiàn)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jié)構(gòu)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边@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后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后兩句在全詩的結(jié)構(gòu)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四、學生質(zhì)疑討論,教師小結(jié)。
    探究學習: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弊≡诒娙司幼〉牡胤?,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quán)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xiàn)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shè)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guān)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jié)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于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五、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指導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
    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里,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采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再現(xiàn)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nèi)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六、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xiāng)村里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里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采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閑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nóng)村淳樸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