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子骨骼發(fā)育?來告訴孩子骨骼發(fā)育
什么是骨骼發(fā)育
1.骨的化學成分
骨組織中有兩種主要的化學成分,即有機物和無機物。孩子骨中的化學成分與成人不同,成人骨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含量比例約為3∶7,孩子骨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含量比例約各占一半。因此,孩子骨骼硬度小、柔韌性大,不易骨折,但容易彎曲變形。家長和家長要注意矯正孩子的某些不良姿勢,在體育活動和勞動中應避免其負荷過重,以免發(fā)生畸形。
2.骨髓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它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內。胎兒和兒童時期全是紅骨髓,6歲以后軀體骨髓內逐漸有脂肪產生,至成年時除短骨、扁骨和長骨兩端的骨松質內的紅骨髓終身保持造血機能外,其他部分的紅骨髓均為脂肪組織代替成為黃骨髓,從此失去造血功能。
3.骨的生長
人體內大多數骨是通過軟骨成骨的途徑完成骨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的。早在胚胎時期先形成軟骨的雛形,以后在軟骨的中間部分開始骨化。隨著年齡增長,骺軟骨不斷增生并骨化使骨增粗,從而身體不斷長高。脊柱發(fā)育的時間最長,一般到青春發(fā)育期開始才基本定型。在14歲以前,椎體充滿軟骨,約15歲椎體之間充滿新的骨化點,20~25歲左右全身的骨與骨骺才接合成一個整體,骨化過程完成,骨的生長停止。在骨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還受內、外環(huán)境的影響,如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以及性腺激素等對骨的生長和成熟起著重要作用。維生素A、D、C對骨的生長和代謝也有密切關系。
骨骼發(fā)育不良
1、同床睡→斜頸
壞習慣:小嬰兒就是有這個牛本事,即使閉著眼睛也能用嘴找到媽媽要奶吃。過去我們總提倡嬰兒和媽媽分床睡,是為了避免大人捂著寶寶了,其實這樣還有一個壞處,就是孩子和家長同床睡時孩子會自然地長時間面向媽媽的一邊入睡。
可能后果:斜頸
專家點撥:長此以往,這種睡姿會使孩子的頭、面部習慣性地向一側傾斜,形成習慣性或姿勢性斜頸(一側臉大一側臉小),俗稱歪脖子。姿勢性斜頸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習慣或一些眼科異常影響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臥睡姿,一般情況下可自行緩解。但是如果發(fā)現寶寶在出生兩周左右出現頭面部總傾斜向一側頸部,則需要警惕寶寶的一側頸部是否有腫塊,一旦有可以感觸到的堅硬腫塊需要及時去醫(yī)院就診,這種極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頸。
支一招:寶寶能獨睡,或者媽媽勤換著點方向。
2、牽手走→肘脫臼
壞習慣:寶寶開始學走路了,聽說學步車對身體發(fā)育不好,還不安全,那就家長親自彎腰牽著寶寶走吧??墒侨绻偸菭恳粋鹊氖?,或者太過用力,也會有問題哦。
可能后果:橈骨小頭半脫位
專家點撥:嬰幼兒骨骼硬度差、彈性大。尤其兩歲以下孩子剛學會走路,家長長時間單側向上牽領走,孩子重心易發(fā)生偏移,這對骨骼發(fā)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橈骨小頭的環(huán)狀韌帶薄弱,也易發(fā)生橈骨小頭半脫位,如果領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還可能會脫臼。
支一招:左右手交換、輕輕領著孩子小手。
3、早走路→O型腿
壞習慣:別家寶寶都能自己走路了,咱也抓緊練吧。有些父母把嬰兒能夠獨立行走看成是可喜的開端,在寶寶還沒有準備好時就早早地鍛煉他站立、行走。
可能后果:O型腿和X型腿
專家點撥:過早地站立與行走會對嬰兒的骨骼發(fā)育造成一定影響。由于兒童出生時骨骼正處于發(fā)育時期,沒有完全鈣化,包圍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軟骨,孩子一歲以內就學著走,由于站立不穩(wěn),就會向內或向外用力,導致兩邊軟骨發(fā)育不平衡,時間久了,容易影響腿部骨骼發(fā)育出現膝內翻或膝外翻,即常見的O型腿和X型腿。
支一招:放松心態(tài),孩子想走時攔都攔不住。
小提示:坐時背部凸小包很正常
寶寶坐下時后背會凸起小鼓包,因為這個來就診的家長可真不少,以為脊柱上長了東西,其實,這是正常的椎骨的棘突,較瘦小的孩子更易顯現。
一周歲以內的幼兒,剛剛學會坐著,背部肌肉還不發(fā)達,所以坐起時很容易出現含胸、駝背,彎腰時后背會有一節(jié)一節(jié)的脊椎棘突隆起,這都是骨骼發(fā)育的正常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脊柱的發(fā)育,這些表現會慢慢消失。
人體骨髓發(fā)育
一、頭顱骨發(fā)育:
根據頭圍大小、前、后囟及骨縫閉合情況,來衡量顱骨的發(fā)育。
前囟:為頂骨和額骨邊緣形成的菱形間隙。前囟對邊中點連線的長度在出生時約1.5~2cm,6個月變小,1~1.5歲時閉合。
后囟:頂骨與枕骨邊緣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出生時很小或已閉合,至遲于生后6-8周閉合。
顱骨縫:出生時尚分離,約于3-4個月時閉合。
囟門和骨縫的閉合反應顱骨骨化過程。
前囟檢查在兒科臨床很重要,早閉或過小見于小頭畸形;遲閉、過大見于佝僂病、克汀??;前囟飽滿常示顱內壓增高,見于腦積水、腦炎、腦膜炎、腦腫瘤等;前囟凹陷見于脫水、極度消瘦小兒。
二、脊柱的發(fā)育:
脊柱的增長反映脊椎骨的發(fā)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長較下肢快,1歲以后則落后于下肢的增長。
3個月會抬頭,脊柱形成第一個彎曲(頸前凸;);6個月會坐,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胸后凸);1歲會走,脊柱形成第三個彎曲(腰前凸)。至6-7歲時韌帶發(fā)育后,這些彎曲才固定。坐、立、行姿勢不正及骨骼病變可引起脊柱發(fā)育異?;蛟斐苫?。
三、骨化中心的發(fā)育:
一般攝左手X線片了解腕部骨化中心情況以了解骨骼發(fā)育情況:正常嬰兒在出生4-6個月出現2個骨化中心(頭骨及鉤骨),3歲時出現4個骨化中心(三角骨、下橈骨骺);6歲時7個(月骨、大、小多角骨);8歲時9個(舟骨,下尺骨骺);10歲時出齊10個(豆狀骨)。故1-9歲腕部骨化中心的數目約為其歲數加1.患呆小病、生長激素缺乏癥、腎小管酸中毒等時骨齡明顯落后,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中樞性性早熟時骨骼發(fā)育過快,出現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