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法制史》是一本關于外國法制史的教科書。本書是目前國內(nèi)法學院外國法制史課程主流、暢銷的教材,出版多年,重印多次,幾歷修訂,愈臻完善。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7年自學考試《外國法制史》復習筆記【九】》供您查閱。
第一節(jié) 日耳曼法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基本特點
一、日耳曼法的概念
日耳曼法指公元5-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適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是日耳曼各部族在侵入西羅馬帝國、建立“蠻族”國家的過程中,在羅馬法和正在形成中的基督教教會法的影響下,由原來的氏族部落習慣發(fā)展而成的。從范圍上看,凡古代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國家的法律都包括在內(nèi)。從地區(qū)看,地區(qū)除西南歐外,還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和不列顛島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得法律在內(nèi)。從時期上看,大體是公元5-9世紀,即日耳曼人建國到西歐封建制基本確立,日耳曼法演變?yōu)榉稚⒌牡貐^(qū)性習慣為止。
日耳曼的性質是西歐封建時期,即封建制形成和鞏固時期的法律,一方面有封建制法律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保留著若干原始公社時期習慣的殘余,因為日耳曼人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的。
二、日耳曼法的形成和發(fā)展
1、日耳曼各王國(蠻族國家)的建立和演變
古日耳曼人在羅馬東北面,羅馬人稱之為“蠻族”。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征服西羅馬后,其正在瓦解演變中的氏族制度同羅馬境內(nèi)日益成長的封建因素結合,形成西歐封建制度。同時,氏族機關演變?yōu)閲覚C關,內(nèi)部開始社會封建化,主要是封建領地制形成和自由農(nóng)民農(nóng)奴化。
在“蠻族國家”中,法蘭克王國征服鄰國,成為有名的大帝國之一,公元843年,分裂為三部分,即后來法、德、意的疆界。
2、日耳曼習慣法及其成文化
日耳曼法是由原來的部落習慣發(fā)展、演變而成的,初仍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各國貴族中有一些人專門熟悉、掌握習慣法,法庭有問題可向他們提出,法制史著作把這些人叫做“宣法者”。
公元5世紀末,大多國王開始習慣法成文化工作,以習慣法為基礎,編纂成文法典,通稱“蠻族法典”,主要有:西哥特王國的《尤列克法典》、法蘭克王國的《撒利克法典》和《里普利安法典》,東哥特王國的《狄奧多理法典》、肯特王國的《埃塞伯特法典》、西撒克斯王國的《伊尼法典》及北歐的《裘特法典》(丹麥語)等。
法蘭克王國的《撒利克法典》是“蠻族法典”中主要、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3、日耳曼法同羅馬法的并存與融合
日耳曼人建國后,受本族習慣保護和管轄的慣例演變?yōu)檫m用法律的屬人主義原則,對日耳曼人實行日耳曼法,對羅馬人實行羅馬法,形成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日耳曼法同羅馬法并存的格局。日耳曼人與羅馬人間則適用征服者日耳曼法。
一些日耳曼王國進行了羅馬法的編纂,其中主要的、影響大的是公元5世紀末6世紀初西哥特國王阿拉利克二世時期編纂的《阿拉利克羅馬法輯要》,又稱《西哥特羅馬法典》。公元12世紀復興羅馬法前,它是西歐羅馬法的主要淵源。
兩種法律互相影響、融合,自日耳曼王國建立后就開始了,到西歐中世紀一直持續(xù)。
4、王室法令的發(fā)展
王室法令效力高于習慣法,而且是為了補充習慣法的不足而頒布的,其中也吸收日耳曼法的某些規(guī)則和制度,從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日耳曼法的發(fā)展。
三、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
1、團體本位的法律。法律保護的中心和出發(fā)點是團體,個人行使權利、負擔義務要受團體的約束。團體指家族、氏族和公社(叫做馬爾克)。而羅馬法上那種尊重個人意志自由,保護私有財產(chǎn)的特點被后世著作稱為“個人本位”。
2、屬人主義的法律。日耳曼法只適用于日耳曼人,這是沿襲原始公社部族習慣的慣例而形成的原則。日耳曼法與羅馬法并存是實行這一原則的結果。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時“五個人在一起,就有五種法律” 也是實行這一原則的結果。
3、具體的法律。日耳曼法不是抽象的法規(guī),沒有一般的原則規(guī)定,而只是一些解決糾紛的具體辦法,處理案件得根據(jù)是以前同類案件得判決。因此,“蠻族法典”實際上是一種判例匯編。
第一節(jié) 日耳曼法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基本特點
一、日耳曼法的概念
日耳曼法指公元5-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適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是日耳曼各部族在侵入西羅馬帝國、建立“蠻族”國家的過程中,在羅馬法和正在形成中的基督教教會法的影響下,由原來的氏族部落習慣發(fā)展而成的。從范圍上看,凡古代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國家的法律都包括在內(nèi)。從地區(qū)看,地區(qū)除西南歐外,還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和不列顛島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得法律在內(nèi)。從時期上看,大體是公元5-9世紀,即日耳曼人建國到西歐封建制基本確立,日耳曼法演變?yōu)榉稚⒌牡貐^(qū)性習慣為止。
日耳曼的性質是西歐封建時期,即封建制形成和鞏固時期的法律,一方面有封建制法律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保留著若干原始公社時期習慣的殘余,因為日耳曼人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的。
二、日耳曼法的形成和發(fā)展
1、日耳曼各王國(蠻族國家)的建立和演變
古日耳曼人在羅馬東北面,羅馬人稱之為“蠻族”。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征服西羅馬后,其正在瓦解演變中的氏族制度同羅馬境內(nèi)日益成長的封建因素結合,形成西歐封建制度。同時,氏族機關演變?yōu)閲覚C關,內(nèi)部開始社會封建化,主要是封建領地制形成和自由農(nóng)民農(nóng)奴化。
在“蠻族國家”中,法蘭克王國征服鄰國,成為有名的大帝國之一,公元843年,分裂為三部分,即后來法、德、意的疆界。
2、日耳曼習慣法及其成文化
日耳曼法是由原來的部落習慣發(fā)展、演變而成的,初仍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各國貴族中有一些人專門熟悉、掌握習慣法,法庭有問題可向他們提出,法制史著作把這些人叫做“宣法者”。
公元5世紀末,大多國王開始習慣法成文化工作,以習慣法為基礎,編纂成文法典,通稱“蠻族法典”,主要有:西哥特王國的《尤列克法典》、法蘭克王國的《撒利克法典》和《里普利安法典》,東哥特王國的《狄奧多理法典》、肯特王國的《埃塞伯特法典》、西撒克斯王國的《伊尼法典》及北歐的《裘特法典》(丹麥語)等。
法蘭克王國的《撒利克法典》是“蠻族法典”中主要、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3、日耳曼法同羅馬法的并存與融合
日耳曼人建國后,受本族習慣保護和管轄的慣例演變?yōu)檫m用法律的屬人主義原則,對日耳曼人實行日耳曼法,對羅馬人實行羅馬法,形成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日耳曼法同羅馬法并存的格局。日耳曼人與羅馬人間則適用征服者日耳曼法。
一些日耳曼王國進行了羅馬法的編纂,其中主要的、影響大的是公元5世紀末6世紀初西哥特國王阿拉利克二世時期編纂的《阿拉利克羅馬法輯要》,又稱《西哥特羅馬法典》。公元12世紀復興羅馬法前,它是西歐羅馬法的主要淵源。
兩種法律互相影響、融合,自日耳曼王國建立后就開始了,到西歐中世紀一直持續(xù)。
4、王室法令的發(fā)展
王室法令效力高于習慣法,而且是為了補充習慣法的不足而頒布的,其中也吸收日耳曼法的某些規(guī)則和制度,從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日耳曼法的發(fā)展。
三、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
1、團體本位的法律。法律保護的中心和出發(fā)點是團體,個人行使權利、負擔義務要受團體的約束。團體指家族、氏族和公社(叫做馬爾克)。而羅馬法上那種尊重個人意志自由,保護私有財產(chǎn)的特點被后世著作稱為“個人本位”。
2、屬人主義的法律。日耳曼法只適用于日耳曼人,這是沿襲原始公社部族習慣的慣例而形成的原則。日耳曼法與羅馬法并存是實行這一原則的結果。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時“五個人在一起,就有五種法律” 也是實行這一原則的結果。
3、具體的法律。日耳曼法不是抽象的法規(guī),沒有一般的原則規(guī)定,而只是一些解決糾紛的具體辦法,處理案件得根據(jù)是以前同類案件得判決。因此,“蠻族法典”實際上是一種判例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