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后感1000字

字號: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范,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后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yè)還不如看做是對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
    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卻在10道正式題中交了白卷,考試砸鍋,能怨誰呢?打江山這門大考,可是不太有機會復讀的啊!
    在中國要談失敗英雄,談敗將中有臉面的,那得說是楚霸王項羽了,劉邦雖拿了他的人頭跟江山,卻好歹給開了個追悼會,修了個規(guī)格不低的陵園,司馬遷更是一篇本紀,把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漢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劉家的紀念碑、紀念堂早已蕩然無存,可烏江的項王廟依舊香火鼎盛,為當?shù)卮钪幕呐_,唱著經(jīng)濟的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然而敗了就是敗了,項羽如果在天有靈,望著滿大殿繚繞香煙,一地善男信女,一定咬牙切齒:哪怕當一年皇上,也比當這2000年神仙滋潤許多不是?
    您看到這兒心里八成幸災樂禍--活該,誰讓您老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跑了劉邦?上天給你機會你不抓住,能當神仙就算運氣不錯,認命吧您!
    其實項羽真的好冤,因為鴻門宴上那一出,他實在沒做錯,半點都沒錯。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guān)中滅秦,項羽帶了40萬大軍入關(guān)問罪,跟劉邦的10萬人馬對峙,劉邦帶了個慰問團跑到項羽大營開"心連心"晚會,在經(jīng)過項伯、項莊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張良、樊噲的一系列行為藝術(shù)之后,劉邦借口上廁所溜之大吉,而項羽始終對參謀長范增的種種暗示裝聾作啞,終放跑了劉邦。
    許多人看到這兒,一定跟范增一樣捶胸頓足,罵一聲"豎子不足與謀":您把劉邦砍了,不就啥事沒有?活該!
    可項羽并不是白癡,至少這次不白癡。您甭看項羽帶了40萬大軍浩浩蕩蕩,這些人馬中真正屬于自個兒的嫡系,只怕連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軍閥的盟軍,有些還是掛名頂頭上司楚懷王的部隊,"先入關(guān)為王"的約定可是人人都聽見的,天下這么大,真正牢牢掌握項羽手里的根據(jù)地,又有幾個郡?這會兒冒著鼠肚雞腸、背信棄義的名頭宰了劉邦,盟軍的人心一散,前面是被他屠殺了幾十萬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關(guān)中秦地,后面是亂作一團,都想自個兒稱王稱霸的六國故土,他那日子難道就好過得了?
    反過來看,不殺劉邦又如何?論兵力,劉邦只是項羽的1/4;論名望聲勢,被天下人當作中了頭彩才僥幸先到關(guān)中的劉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殲滅秦軍主力的項羽?更何況楚懷王還在老項家手里攥著呢。他讓劉邦來慰問,劉邦不就老老實實來了?后來他攆劉邦去四川開荒,劉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實力對比在那兒擱著,劉邦住在鴻門項羽大營也好,住在咸陽城里也罷,那腦袋還不就在他項羽刀口前擱著么?不殺劉邦,劉邦還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買、安撫盟軍人心,名正言順地建立絕對領導權(quán),還可以趁機鞏固內(nèi)部秩序,為自個兒搞一塊實實在在的大基業(yè)。
    可見,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并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筆,比起范增,高明了不止一個檔次。
    既然不殺沒錯,那么為何劉邦做了皇帝,可以隆重追悼掉了腦袋的項羽,甚至大方地讓項家后人改姓他的劉,而項羽卻只能凄凄慘慘地去做神仙?
    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參加考試,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題,政治的軍事的經(jīng)濟的社會的,不能說每道題都不能錯,但全套做下來,怎么也得拿個85分以上,才算有點把握。
    項羽在鴻門宴這道大題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里他拿零分甚至負分的題目實在太多:沒把關(guān)東諸侯搞定就匆匆殺進關(guān)中啦,愣頭愣腦殺了幾十萬投降的秦兵啦,鴻門宴后把劉邦放到天高皇帝遠、自己鞭長莫及的漢中啦,楚懷王還有價值啦,扔下關(guān)中、洛陽,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說了,他的政治頭腦其實比范增強得多,因為他犯這些錯的時候,沒聽見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見,可在鴻門宴上范增提的意見,卻還沒他本人的意見高明--只可惜,跟他爭江山的不是裝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劉邦。
    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卻在10道正式題中交了白卷,考試砸鍋,能怨誰呢?打江山這門大考,可是不太有機會復讀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