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三年級語文下冊《珍珠泉》課件【三篇】

字號:

課件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部編本三年級語文下冊《珍珠泉》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珍珠泉》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通過對珍珠泉的描寫,抒發(fā)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熱愛的感情。教學本課,筆者以“口語交際”的形式組織閱讀,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尋美、體驗美和交流美。使學生既復習鞏固了本單元的閱讀方法,又為后面的“口語交際”做鋪墊。
    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認識5個字(包括一個多音字“擔),能用“緣故、樸素”造句。
    2.練習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會7個生字,用“緣故、樸素”造句。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師:說說你在什么地方看過泉,它有什么特點。我國還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嗎?(學生可說“資料袋”中的內容,也可說自己搜集的內容。)作者吳然的家鄉(xiāng)也有一眼泉,叫——板書課題《珍珠泉》。
    2.學生自讀課文。
    師:這眼泉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樣的泉?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讀課文。
    同桌輪讀課文,互相訂正讀錯的字詞,后交流老師提出的問題。
    二、招聘“導游”,模擬“游客”
    1.師:風景優(yōu)美的“珍珠泉”迎來了很多游客,景點管理部門想在我們班招聘一批小導游,你們想當小導游嗎?
    播放旅游景點中導游解說場面的片段(30秒鐘之內)。
    思考:導游會對游客說些什么?(城市學生對導游這一職業(yè)較為熟悉,該環(huán)節(jié)可省略。)
    2.師:要當好“珍珠泉”的導游,你認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后歸納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話把這些特點介紹給游客;
    (2)針對游客想知道的進行解說;
    (3)解說時要富有感情。
    3.師:如果你是一名慕名來到“珍珠泉”的游客,想了解什么?想對導游提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后小結??赡苡幸韵聠栴}:(1)“珍珠泉”為什么會不停地冒著水泡?(2)珍珠泉為家鄉(xiāng)作出了哪些貢獻?(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這句話什么意思?……
    三、品讀課文,準備“應試”
    1.出示“導游”招聘條件。
    考題
    (1)概括介紹“珍珠泉”的特點。
    (2)選擇其中一個特點,詳細、生動地介紹“珍珠泉”的美麗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問題。
    要求
    (1)能主動、熱情、大方地為游客作解說。
    (2)介紹“珍珠泉”的特點時能運用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表達出對“珍珠泉”的贊美,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3)能認真傾聽游客的提問,并認真、耐心、有禮貌地解答。
    2.學生根據招聘條件中的“考題”和“要求”細讀課文,四人小組內每人輪流當導游(其他當游客)進行模擬“招聘考試”。
    3.教師巡視各小組“應試”情況,學生推選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師點評、指導。
    (1)解說課文第2自然段內容時,要注意“水是那樣綠……已經發(fā)黑的樹葉”這兩句話,既要突出綠的程度,又要表達出贊嘆的感情。
    (2)解說第3自然段中“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這句話,要突出水泡的頑皮?!伴_始水泡很小……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現出輕松、活潑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現出水泡色彩豐富、晶瑩剔透的特點。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話:“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要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在什么時候說較好,如何強調重音和停頓,如何表現出發(fā)自內心的自豪和贊美。
    4.出示“珍珠泉”掛圖,指導學生憑借掛圖解說,并能恰當用一些手勢輔助解說。
    四、組內比賽,競聘“導游”
    1.組織學生分組(四人一組)進行解說比賽,推選出優(yōu)勝者(每組1名)。
    2.老師為優(yōu)勝者頒發(fā)“導游證書”。
    五、總結評價,拓展延續(xù)
    小導游們,你們的解說盡興嗎?小游客們,你們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嗎?
    下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家鄉(xiāng)——××,而且還繼續(xù)招聘小“導游”。你們準備帶領游客到家鄉(xiāng)的哪個景點參觀,如何解說呢?
    
篇二

    1.認識2個生字,熟讀課文。
    2.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麗和可愛。
    3.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一定見到過泉水嗎?誰能說說泉水有哪些特點?(清澈、水流細、從山上流下),這節(jié)課老師帶領大家來領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讀課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樣的?
    ①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學生找出文中有關的語句讀一讀。
    (三)自學課文,理清層次
    ①自由讀,給文章分段。
    文章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②指導學生分段讀課文。
    (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①讀第二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什么?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
    ②讀第二段。
    (1)你認為這段中哪句話寫得好?把它畫下來,多讀幾遍,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這些句子為什么寫得好?好在哪兒?
    (2)泉水有什么特點?(綠、深、清),從哪句子中可以看出來?這句話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撲哧一笑”這是把泉水當作什么來寫的?(人)。
    (4)討論:這泉水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這句話在這段話中起什么作用?(總結,概括)。
    ③讀第三段
    討論:這段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后一句話“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總結、擴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yōu)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在我們眼前,那么作者為什么能把家鄉(xiāng)的泉水寫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愛。同學們,你們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嗎?
    (六)布置作業(yè)
    請你選取你喜愛的景物,按一定順序把它寫下來,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七)板書設計
    14珍珠泉
    教案點評:
    《珍珠泉》是一篇內容淺顯,語言優(yōu)美的略讀課文,教師的教案能放手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課文。自學時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初讀,啟發(fā)學生討論交流,課文寫了珍珠泉的哪些特點,課文的順序等。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在熟讀之后,教師注意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以便學生積累。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
    3.體會抓特點表述景物的方法。
    4.積累課文優(yōu)美語言。
    二、教學重點
    了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四、教具準備
    有關泉水的資料
    五、預習提綱
    1.閱讀課后的資料袋,搜集關于泉水的其他資料
    2.朗讀課文,思考;為什么叫“珍珠泉”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全班交流關于泉水的資料
    2.板書課題:同學們介紹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點,令人驚嘆,那么珍珠泉有什么特點呢?
    (二)、自讀討論,朗讀體會。
    1.生自讀課文,思考提出的問題,
    2.討論交流,朗讀體會:
    (1)說說為什么叫珍珠泉?
    (出示句子:①“開始,水泡……消失了!”。②“水泡閃亮……珍珠啊!”③“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
    (2)從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點?請同學們認真讀書體會,跟同伴討論討論。
    自己讀書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
    體會珍珠泉水綠、探、清的特點
    (4)指導朗讀,讀出珍珠泉水的特點,重點練習朗讀2、3自然段
    第2段指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形成畫面“水是那樣綠,綠得像……”
    第3段要讀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練習朗讀,體會感情
    假如你是作者,向別人介紹珍珠泉時,語氣是怎樣的呢?心情是怎么樣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練習朗讀,體會作者對珍珠泉的喜愛、贊美之情,為家鄉(xiāng)有此泉而自豪。
    (四)、理清課文的記敘順序。
    文章先介紹了珍珠泉的位置,接著重點描述了珍珠泉周圍的景物,以及潭底冒出的泡泡。
    (五)、布置作業(yè):
    1.在文中找出你認為寫得優(yōu)美的句子,摘抄背誦。
    2.看看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沒有這佯美好的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仔細觀察,寫下來。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