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教學輔助設備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通過對比創(chuàng)設情境?!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課件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并給一堂課確定基調的話,要恰到好處,形式活潑,吸引人,打動人,讓聽課者回味無窮。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六年級下冊語文課件:頂碗少年,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給學生推薦趙麗宏的作品《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2、搜集并閱讀其他面對失敗,勇敢堅強戰(zhàn)而勝之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學習第三課《桃花心木》,我們知道林清玄是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他看種樹的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悟出了人的成長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從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場雜技表演,去認識一位頂碗少年。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趙麗宏,1951出生,的詩人、散文家,上海人。發(fā)現(xiàn)和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趙麗宏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摯細膩,文風清麗典雅,被譽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詩”。代表作有《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4、指生自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指生逐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一場雜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頂碗時,頭頂上的碗兩次失誤掉了下來,少年不氣餒,第三次頂碗終于獲得了成功。)
3、指生朗讀自己標畫下來的喜歡的句子,談感受。
三、品讀課文,明白道理
1、問激趣:老師在備課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可是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你們想知道老師思考的是一個什么問題嗎?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猜問,教師及時引導)
2、教師根據(jù)學生猜問題的情況,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頂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嗎?他表演成功了嗎?
3、教師引導學生分成兩方:一方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則認為則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
4、分組學習:同組內觀點不一致的同學先進行辯論,同組內觀點一致的同學互相交流,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參與學生討論,給予指導。
5.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展開辯論,教師及時推波助瀾,激化矛盾,引領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
(1)具體觀點歸納如下: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頂碗時:“在輕松優(yōu)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薄八T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tài)轉動著身軀。”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頂碗時:“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么輕松優(yōu)美……到后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頂碗時:”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于把碗穩(wěn)住了。”
④成功――盡管頂碗少年前兩次的表演失敗了,可是他沒有被失敗嚇倒,第三次表演獲得了成功。從“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也認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兩次的頂碗表演時,由于沒有把握好平衡,頭頂上的碗兩次掉下來摔碎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頭上掉了下來!”;“那一疊碗?yún)s仿佛故意搗亂,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BR> ②從觀眾的反應看出:“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jié)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庇^眾對少年表演中出現(xiàn)的兩次失誤不滿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應該是就成功,而不應該是第三次。
③從少年表演失誤后的表現(xiàn)看出來:第:“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二次:“臺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鎮(zhèn)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BR> (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是贊成哪方觀點,陳述時都要做到有理有據(jù),“理”,即自己的觀點,“據(jù)”,即從課文中尋找相關句子證實自己的觀點。
(3)教師要在學生充分交流、辯論的基礎上,適時引導:
①從表演的過程來看,頂碗少年的表演出現(xiàn)了兩次失誤,沒有成功,的確并不精彩;
②從頂碗少年在表演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怕失敗,面對兩次失敗,勇于拼搏的精神來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這樣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頂碗少年第表演就獲得了成功,觀眾欣賞到的就只是“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已。正因為頂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現(xiàn)了兩次失誤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觀眾才不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且從這位頂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種不怕失敗、勇于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遠比看到一場沒有失誤的雜技表演更有意義。每一位觀看過表演的觀眾,都可能“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對困難和失敗,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獲得成功?!?BR>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在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兩次失誤后的心理活動。
2、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動。
拓展延伸,想象說話(請學生任選一、兩個話題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
1、“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學生找到這句后,教師要及時引導體會為什么雜技表演成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少年在與誰搏斗?這場搏斗何以驚心動魄?
2、如果頂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沒有成功,你覺得他該怎么辦?是放棄了,不再表演,還是繼續(xù)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頂碗少年,你會怎么做?
3、表演結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記者,你會怎樣采訪這位頂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問題呢?
4、你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你是怎么做的?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
【篇二】
【教材簡析】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zhèn)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wěn)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xiàn)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本文教學要點,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yǎng)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拚搏”這句話,從描寫少年三次表演“失敗-失敗-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態(tài)、碗、觀眾反應)來品讀了解。
2、難點:從少年的表演過程體會文章的主旨。
【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語文課堂呈現(xiàn)兩個特點,一是平時課堂討論發(fā)言熱烈,但是在公開課場合卻
噤若寒蟬,需要花大力氣引導,激其興趣。二是喜歡朗讀課文的人比較多,但是朗讀水平不高。
教學過程簡說:
一、課前讀書匯報:
請一名學生進行課前讀書匯報,以預設的“林肯不畏失敗”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學。
【目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行心理鋪墊,為突破文章的難點做準備?!?BR> 二、檢查預習:
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預習《頂碗少年》這篇課文,所以首先進行預習檢查。
【PPT出示兩個預習檢查題,一是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二是部分關鍵詞語的認讀。】
【目的:喚醒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以便迅速地披文入義;詞語的認讀也是下一步朗讀課文的需要,尤其是“驚心動魄”一詞,是把握全文核心的關鍵和切入點,需要由此引入?!?BR> 將“驚心動魄”一詞放在文中“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個中心句去理解。
教學步驟:初步理解“驚心動魄”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請學生讀這句話,并就這個句子質疑,然后帶著提出的疑問瀏覽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找到句子的答案后,再品讀這句話。
【目的:從“驚心動魄”這個詞引發(fā)對全文重點內容的思考?!?BR> 三、組織學生仔細讀一讀描寫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將少年的動作、神態(tài)、碗的狀況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劃出來?!綪PT表格出示】
教學步驟:先組織研讀每表演的經過,然后再整體地讀第二至六自然段。讀完每表演的部分,以及全部段落讀完后,要引導學生回讀“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從次的分析中,讀出不同的味兒。
【目的: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主要要通過學生的反復閱讀,特別是研讀少年的動作、神態(tài)、碗的狀態(tài)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來感悟表演的高難度和表演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而這些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體現(xiàn)少年的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引導學生討論:少年連續(xù)兩次失誤,他內心已經沒有多少信心,非?;倚牧?,這個時侯,是誰給了他鼓勵和信心呢?
1、學生指讀第四段有關白發(fā)老人的段落。
2、這位白發(fā)老人究竟低聲說了句什么話,使之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得少年“鎮(zhèn)靜下來”?
思考:
【PPT出示: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嘴里低聲說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鎮(zhèn)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BR> 【目的: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次的領悟,體會到另一層意思:在人生中,寬容和鼓勵也很重要?!?BR> 五、追問:少年終于表演成功,難道僅僅是因為老人的一句話嗎?還有什么促使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開始第三次表演?組織學生討論:點出主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眾說紛紜了。
【目的:這是很關鍵的部分,少年的成功和信心,不僅來自老者的鼓勵,其實更要緊的是內因:他自己的意志和毅力?!?BR> 六、引導探究,這次表演對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將首位兩段連起來讀一讀。
【PPT出示首位兩段。重點放在“激動”、“碎裂聲”】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突破中心,少年的成功只是個案,作者等人得到啟迪才是一個普遍化的道理。】
七、拓展:少年的表演能否真正算得上成功?(討論,辯論)
【目的:考慮到到此為止,還有部分學生并不很明白少年的精神,所以,故意進一步將矛盾激化,讓學生在“成功”與“不成功”的辯論中進一步明白道理?!?BR> 八、結課:以林肯的故事和頂碗少年的啟示結尾。
【PPT出示: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天!】
教后反思:
在設計本文教學時,初有兩條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開篇即拋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問題,然后趁著激化的矛盾,圍繞“成功”、“不成功”兩大矛盾讀文尋句進行分析。
按理說,第二個思路會比較精彩,容易產生*。但是本班學生在有老師聽課的時侯,不太愿意表現(xiàn)自己,所以我擔心這一預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來,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故而從“穩(wěn)妥”的角度考慮,選擇了第一個思路,僅把第二個思路的矛盾討論作為補充拓展。
從上課來看,做的比較好的是:
第一,從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敗”、“終成功”的對比,通過這種對比,讓學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態(tài)度。
第二,從復習詞語入手,抓住“驚心動魄”以及相應的“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句話進入課文,應該說抓住了主要問題披文入義,基本達到了由點到面,點面結合,而且思路比較清晰的目的。
第三,設身處地,讓學生進入情境。教學中不只讓學生換位,換成少年本身、觀眾和老人,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當時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對主題的感悟。從以上三點來看,基本上體現(xiàn)了本次教研活動“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間對少年三次表演的有關句子的品讀落實不夠,對學生預想不夠,有些匆促。
第二,重點和難點突破不夠。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給學生推薦趙麗宏的作品《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2、搜集并閱讀其他面對失敗,勇敢堅強戰(zhàn)而勝之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學習第三課《桃花心木》,我們知道林清玄是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他看種樹的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悟出了人的成長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從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場雜技表演,去認識一位頂碗少年。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趙麗宏,1951出生,的詩人、散文家,上海人。發(fā)現(xiàn)和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趙麗宏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摯細膩,文風清麗典雅,被譽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詩”。代表作有《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4、指生自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指生逐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一場雜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頂碗時,頭頂上的碗兩次失誤掉了下來,少年不氣餒,第三次頂碗終于獲得了成功。)
3、指生朗讀自己標畫下來的喜歡的句子,談感受。
三、品讀課文,明白道理
1、問激趣:老師在備課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可是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你們想知道老師思考的是一個什么問題嗎?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猜問,教師及時引導)
2、教師根據(jù)學生猜問題的情況,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頂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嗎?他表演成功了嗎?
3、教師引導學生分成兩方:一方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則認為則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
4、分組學習:同組內觀點不一致的同學先進行辯論,同組內觀點一致的同學互相交流,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參與學生討論,給予指導。
5.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展開辯論,教師及時推波助瀾,激化矛盾,引領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
(1)具體觀點歸納如下: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頂碗時:“在輕松優(yōu)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薄八T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tài)轉動著身軀。”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頂碗時:“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么輕松優(yōu)美……到后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頂碗時:”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于把碗穩(wěn)住了。”
④成功――盡管頂碗少年前兩次的表演失敗了,可是他沒有被失敗嚇倒,第三次表演獲得了成功。從“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也認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兩次的頂碗表演時,由于沒有把握好平衡,頭頂上的碗兩次掉下來摔碎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頭上掉了下來!”;“那一疊碗?yún)s仿佛故意搗亂,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BR> ②從觀眾的反應看出:“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jié)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庇^眾對少年表演中出現(xiàn)的兩次失誤不滿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應該是就成功,而不應該是第三次。
③從少年表演失誤后的表現(xiàn)看出來:第:“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二次:“臺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鎮(zhèn)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BR> (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是贊成哪方觀點,陳述時都要做到有理有據(jù),“理”,即自己的觀點,“據(jù)”,即從課文中尋找相關句子證實自己的觀點。
(3)教師要在學生充分交流、辯論的基礎上,適時引導:
①從表演的過程來看,頂碗少年的表演出現(xiàn)了兩次失誤,沒有成功,的確并不精彩;
②從頂碗少年在表演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怕失敗,面對兩次失敗,勇于拼搏的精神來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這樣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頂碗少年第表演就獲得了成功,觀眾欣賞到的就只是“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已。正因為頂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現(xiàn)了兩次失誤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觀眾才不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且從這位頂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種不怕失敗、勇于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遠比看到一場沒有失誤的雜技表演更有意義。每一位觀看過表演的觀眾,都可能“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對困難和失敗,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獲得成功?!?BR>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在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兩次失誤后的心理活動。
2、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動。
拓展延伸,想象說話(請學生任選一、兩個話題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
1、“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學生找到這句后,教師要及時引導體會為什么雜技表演成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少年在與誰搏斗?這場搏斗何以驚心動魄?
2、如果頂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沒有成功,你覺得他該怎么辦?是放棄了,不再表演,還是繼續(xù)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頂碗少年,你會怎么做?
3、表演結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記者,你會怎樣采訪這位頂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問題呢?
4、你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你是怎么做的?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
【教材簡析】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zhèn)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wěn)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xiàn)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本文教學要點,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yǎng)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拚搏”這句話,從描寫少年三次表演“失敗-失敗-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態(tài)、碗、觀眾反應)來品讀了解。
2、難點:從少年的表演過程體會文章的主旨。
【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語文課堂呈現(xiàn)兩個特點,一是平時課堂討論發(fā)言熱烈,但是在公開課場合卻
噤若寒蟬,需要花大力氣引導,激其興趣。二是喜歡朗讀課文的人比較多,但是朗讀水平不高。
教學過程簡說:
一、課前讀書匯報:
請一名學生進行課前讀書匯報,以預設的“林肯不畏失敗”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學。
【目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行心理鋪墊,為突破文章的難點做準備?!?BR> 二、檢查預習:
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預習《頂碗少年》這篇課文,所以首先進行預習檢查。
【PPT出示兩個預習檢查題,一是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二是部分關鍵詞語的認讀。】
【目的:喚醒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以便迅速地披文入義;詞語的認讀也是下一步朗讀課文的需要,尤其是“驚心動魄”一詞,是把握全文核心的關鍵和切入點,需要由此引入?!?BR> 將“驚心動魄”一詞放在文中“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個中心句去理解。
教學步驟:初步理解“驚心動魄”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請學生讀這句話,并就這個句子質疑,然后帶著提出的疑問瀏覽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找到句子的答案后,再品讀這句話。
【目的:從“驚心動魄”這個詞引發(fā)對全文重點內容的思考?!?BR> 三、組織學生仔細讀一讀描寫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將少年的動作、神態(tài)、碗的狀況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劃出來?!綪PT表格出示】
教學步驟:先組織研讀每表演的經過,然后再整體地讀第二至六自然段。讀完每表演的部分,以及全部段落讀完后,要引導學生回讀“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從次的分析中,讀出不同的味兒。
【目的: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主要要通過學生的反復閱讀,特別是研讀少年的動作、神態(tài)、碗的狀態(tài)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來感悟表演的高難度和表演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而這些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體現(xiàn)少年的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引導學生討論:少年連續(xù)兩次失誤,他內心已經沒有多少信心,非?;倚牧?,這個時侯,是誰給了他鼓勵和信心呢?
1、學生指讀第四段有關白發(fā)老人的段落。
2、這位白發(fā)老人究竟低聲說了句什么話,使之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得少年“鎮(zhèn)靜下來”?
思考:
【PPT出示: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嘴里低聲說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鎮(zhèn)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BR> 【目的: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次的領悟,體會到另一層意思:在人生中,寬容和鼓勵也很重要?!?BR> 五、追問:少年終于表演成功,難道僅僅是因為老人的一句話嗎?還有什么促使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開始第三次表演?組織學生討論:點出主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眾說紛紜了。
【目的:這是很關鍵的部分,少年的成功和信心,不僅來自老者的鼓勵,其實更要緊的是內因:他自己的意志和毅力?!?BR> 六、引導探究,這次表演對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將首位兩段連起來讀一讀。
【PPT出示首位兩段。重點放在“激動”、“碎裂聲”】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突破中心,少年的成功只是個案,作者等人得到啟迪才是一個普遍化的道理。】
七、拓展:少年的表演能否真正算得上成功?(討論,辯論)
【目的:考慮到到此為止,還有部分學生并不很明白少年的精神,所以,故意進一步將矛盾激化,讓學生在“成功”與“不成功”的辯論中進一步明白道理?!?BR> 八、結課:以林肯的故事和頂碗少年的啟示結尾。
【PPT出示: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天!】
教后反思:
在設計本文教學時,初有兩條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開篇即拋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問題,然后趁著激化的矛盾,圍繞“成功”、“不成功”兩大矛盾讀文尋句進行分析。
按理說,第二個思路會比較精彩,容易產生*。但是本班學生在有老師聽課的時侯,不太愿意表現(xiàn)自己,所以我擔心這一預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來,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故而從“穩(wěn)妥”的角度考慮,選擇了第一個思路,僅把第二個思路的矛盾討論作為補充拓展。
從上課來看,做的比較好的是:
第一,從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敗”、“終成功”的對比,通過這種對比,讓學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態(tài)度。
第二,從復習詞語入手,抓住“驚心動魄”以及相應的“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句話進入課文,應該說抓住了主要問題披文入義,基本達到了由點到面,點面結合,而且思路比較清晰的目的。
第三,設身處地,讓學生進入情境。教學中不只讓學生換位,換成少年本身、觀眾和老人,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當時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對主題的感悟。從以上三點來看,基本上體現(xiàn)了本次教研活動“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間對少年三次表演的有關句子的品讀落實不夠,對學生預想不夠,有些匆促。
第二,重點和難點突破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