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凝聚力量
《圣經(jīng)·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發(fā)現(xiàn)了一塊異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來,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華的巴比倫城。后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人們?yōu)樽约旱臉I(yè)績感到驕傲,他們決定在巴比倫修一座通天的高塔,來傳頌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標記,以免分散。因為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xié)力,階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順利,很快就高聳入云。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因為上帝是不允許凡人達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們這樣統(tǒng)一強大,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后還有什么辦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fā)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
人們各自操起不同的語言,感情無法交流,思想很難統(tǒng)一,就難免出現(xiàn)互相猜疑,各執(zhí)己見,爭吵斗毆。這就是人類之間誤解的開始。
修造工程因語言紛爭而停止,人類的力量消失了,通天塔終于半途而廢。
團隊沒有默契,不能發(fā)揮團隊績效,而團隊沒有交流溝通,也不可能達成共識。身為,要能善用任何溝通的機會,甚至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溝通途徑,與成員充分交流。惟有從自身做起,秉持對話的精神,有方法、有層次地激發(fā)員工發(fā)表意見與討論,匯集經(jīng)驗與知識,才能凝聚團隊共識。團隊有共識,才能激發(fā)成員的力量,讓成員心甘情愿地傾力打造企業(yè)的通天塔。
阻斷兩岸媒體交流實不智
2005 年 4 月 10 日臺灣主管大陸事務的機構“陸委會”以發(fā)布新聞稿的方式,“暫緩”大陸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赴臺駐點采訪?!瓣懳瘯痹?11 日又發(fā)出新聞稿稱“多年來持續(xù)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目的,就是要增進彼此信息的流通”,話是好話,可惜讓前一天的舉措破了局。
兩岸在敵對封閉了半個世紀后,能夠有今天這樣一個常來常往的互惠局面,“彼此信息的流通”至關重要,兩岸的新聞記者功勞不小。
早在臺灣尚未結束戒嚴之前,便有臺灣《自立晚報》的兩位記者登陸采訪,他們的一言一行甚至穿戴打扮都成為當時大陸民眾觀察的焦點,因為那些都傳遞著臺灣的信息;同樣,當大陸正式開放臺灣媒體到大陸駐點采訪 4 年后,臺灣宣布開放 4 家大陸媒體到臺灣駐點采訪,大陸記者得以踏入寶島,本身也傳遞著令人欣喜的信息,他們的文字更成為大陸讀者了解臺灣社會方方面面的一條重要渠道。就拿人民日報記者在臺灣發(fā)回的報道來說,《臺北垃圾歸何處》介紹臺北市垃圾管理的經(jīng)驗;《堅守荒野》介紹臺灣環(huán)保社團的發(fā)展;《參觀花蓮石雕季》介紹花蓮的石頭產(chǎn)業(yè);《感受臺灣人民的熱情》稱贊臺灣社會謙和有禮的一面;今年 1 月 14 日,人民日報記者深夜參加“陸委會”記者會,把“‘陸委會'官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雙向、對飛、多點、不中停已經(jīng)達成協(xié)議”的春節(jié)包機好消息連夜傳回大陸……
事實依據(jù)是新聞的生命,我們也不諱言媒體有各自的政治立場,記者也有觀察事物、選取事實的不同角度,兩岸對新聞管理也有不同的方法,正因為不同,才需要交流,而交流需要寬容和理性。如逆我意者便是喪失“專業(yè)立場”,逆我耳言便是“失真”,還何談交流?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據(jù)評估,記者是平均壽命較短的職業(yè),其職業(yè)危險性與消防員不相上下。中國近代,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有媒體人的流血犧牲,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東征北伐、抗日戰(zhàn)爭,包括臺灣的“二·二八”起義,媒體人坐牢、傷殘、流亡,甚至像老報人邵飄萍那樣直接死在權利的槍口之下。這是媒體人的傷痛,也是媒體人的驕傲。
當沉重的大門在記者的臉前砰然關上,我還要對著大門喊上一句:有勢者強,有道者昌。我們有信心守候在這扇門前,因為我們對“道”有信心。
《圣經(jīng)·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發(fā)現(xiàn)了一塊異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來,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華的巴比倫城。后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人們?yōu)樽约旱臉I(yè)績感到驕傲,他們決定在巴比倫修一座通天的高塔,來傳頌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標記,以免分散。因為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xié)力,階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順利,很快就高聳入云。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因為上帝是不允許凡人達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們這樣統(tǒng)一強大,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后還有什么辦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fā)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
人們各自操起不同的語言,感情無法交流,思想很難統(tǒng)一,就難免出現(xiàn)互相猜疑,各執(zhí)己見,爭吵斗毆。這就是人類之間誤解的開始。
修造工程因語言紛爭而停止,人類的力量消失了,通天塔終于半途而廢。
團隊沒有默契,不能發(fā)揮團隊績效,而團隊沒有交流溝通,也不可能達成共識。身為,要能善用任何溝通的機會,甚至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溝通途徑,與成員充分交流。惟有從自身做起,秉持對話的精神,有方法、有層次地激發(fā)員工發(fā)表意見與討論,匯集經(jīng)驗與知識,才能凝聚團隊共識。團隊有共識,才能激發(fā)成員的力量,讓成員心甘情愿地傾力打造企業(yè)的通天塔。
阻斷兩岸媒體交流實不智
2005 年 4 月 10 日臺灣主管大陸事務的機構“陸委會”以發(fā)布新聞稿的方式,“暫緩”大陸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赴臺駐點采訪?!瓣懳瘯痹?11 日又發(fā)出新聞稿稱“多年來持續(xù)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目的,就是要增進彼此信息的流通”,話是好話,可惜讓前一天的舉措破了局。
兩岸在敵對封閉了半個世紀后,能夠有今天這樣一個常來常往的互惠局面,“彼此信息的流通”至關重要,兩岸的新聞記者功勞不小。
早在臺灣尚未結束戒嚴之前,便有臺灣《自立晚報》的兩位記者登陸采訪,他們的一言一行甚至穿戴打扮都成為當時大陸民眾觀察的焦點,因為那些都傳遞著臺灣的信息;同樣,當大陸正式開放臺灣媒體到大陸駐點采訪 4 年后,臺灣宣布開放 4 家大陸媒體到臺灣駐點采訪,大陸記者得以踏入寶島,本身也傳遞著令人欣喜的信息,他們的文字更成為大陸讀者了解臺灣社會方方面面的一條重要渠道。就拿人民日報記者在臺灣發(fā)回的報道來說,《臺北垃圾歸何處》介紹臺北市垃圾管理的經(jīng)驗;《堅守荒野》介紹臺灣環(huán)保社團的發(fā)展;《參觀花蓮石雕季》介紹花蓮的石頭產(chǎn)業(yè);《感受臺灣人民的熱情》稱贊臺灣社會謙和有禮的一面;今年 1 月 14 日,人民日報記者深夜參加“陸委會”記者會,把“‘陸委會'官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雙向、對飛、多點、不中停已經(jīng)達成協(xié)議”的春節(jié)包機好消息連夜傳回大陸……
事實依據(jù)是新聞的生命,我們也不諱言媒體有各自的政治立場,記者也有觀察事物、選取事實的不同角度,兩岸對新聞管理也有不同的方法,正因為不同,才需要交流,而交流需要寬容和理性。如逆我意者便是喪失“專業(yè)立場”,逆我耳言便是“失真”,還何談交流?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據(jù)評估,記者是平均壽命較短的職業(yè),其職業(yè)危險性與消防員不相上下。中國近代,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有媒體人的流血犧牲,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東征北伐、抗日戰(zhàn)爭,包括臺灣的“二·二八”起義,媒體人坐牢、傷殘、流亡,甚至像老報人邵飄萍那樣直接死在權利的槍口之下。這是媒體人的傷痛,也是媒體人的驕傲。
當沉重的大門在記者的臉前砰然關上,我還要對著大門喊上一句:有勢者強,有道者昌。我們有信心守候在這扇門前,因為我們對“道”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