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頤和園》教學設計

字號:

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tǒng)造園藝術的典范。長于鑒賞的乾隆皇帝有詩云:“何處燕山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BR>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18課《頤和園》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旅游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學情分析:
    1、四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抓重點詞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單元的“自然景觀”的教學中,學會了邊讀邊展開想象的方法,能夠把描述的內(nèi)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
    3、具備了對資料進行搜集的能力,但對搜集到的資料整理能力還有待培養(yǎng)
    4、在寫游記類的文章,能夠按照游覽的順序進行描寫,但是在具體觀察某一具體景物的方法上層次性還不夠,對于這一方法的指導還應加強。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課文內(nèi)容的優(yōu)美。
    2.技能目標
    ①通過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主要內(nèi)容,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②借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從中得到陶冶,激發(fā)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
    教學重點:
    ⑴引導學生感受頤和園中景物的特點。
    ⑵學習本課的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本課的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思路:
    《頤和園》一課,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分別寫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優(yōu)美景色。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認識到游覽景物要有一定的順序,并注意觀察點的轉移;同時還要注意作者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所以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我按照了“理清順序”“抓住特點”“展開想象”這一思路進行了本課設計。
    教師重點指導“長廊”的學習,指導學生充分地讀書,抓住重點詞句從語言文字中體會長廊的“長” 和“美”,并引導學生總結作者描寫長廊的方法(先看整體——看廊內(nèi)——看廊外)。在這一方法的指導下,學生自學“萬壽山”內(nèi)容,說說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觀察景物的方法。這一由扶到放的引導,使學生既學到了方法,又培養(yǎng)了能力。
    在學習“昆明湖”這部分時,我針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采用了“小導游”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課外查閱的資料,介紹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堤岸”“湖中的小島”各部分的景點。 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頤和園中每部分景物的特點不同,所采用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但一切都本著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原則,達到教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標而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頤和園的導游示意圖,頤和園中景物圖片,課件。
    學生準備:搜集頤和園的的風光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理順序。
    1、揭題,讀課題。
    2、自由讀文,思考:作者游覽頤和園,看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呢?(游覽)
    3、你能看著示意圖,把作者游覽頤和園的順序說一說嗎?
    4、教師小結:在文章中,作者介紹游覽順序時,很注意用詞和語句的連接,讓我們讀一讀。出示幻燈: (生齊讀。)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 登山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
    5、老師板書:
    長廊 萬壽山 昆明湖
    過渡:讓我們跟著作者去細細游賞這美麗的頤和園吧。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時,我設置了“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因為在預設時學生可能說不出順序,所以我出示了頤和園的景點示意圖,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在示意圖的直觀視覺下,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這樣文章的順序學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達游覽順序的五個語句,使學生一下子明白并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及語言的表述。)
    二、學習“長廊”特點
    1、首先,我們來到長廊,這條長廊有什么特點呢?
    請你讀讀第2自然段,體會語言文字,用筆畫出能夠體現(xiàn)長廊特點的詞語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燈
    能通過你的朗讀告訴大家長廊的特點嗎?
    指名讀,師范讀,齊讀
    綠漆的柱子 ,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長”:①你抓住了數(shù)字,讀出了長廊的長。師板書: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長?(熟悉距離舉例,如操場),這是中國園林中長的長廊,也是世界上長的長廊,因此1992年,被認定為“界吉尼斯世記錄”。這么長有什么感覺?(一眼望不到頭)
    ②(齊讀),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它到底有多長,好嗎?
    ③小節(jié):通過你們的朗讀,長廊仿佛真的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看來列數(shù)字的方法很有用。
    體會廊內(nèi)的“藝術美” (師隨機總結)
    ① “人物、花草、風景”——畫的內(nèi)容
    “五彩的畫”——顏色多,漂亮
    “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作者通過比較(師板書:...沒有...相同..)
    說明畫的不僅多,而且內(nèi)容豐富,其實,不止橫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內(nèi)部都是,這樣大大小小,加起來達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讓畫師畫下來,都花在這上了。你說長廊美不美呢?
    ②你現(xiàn)在又會怎么讀呢?指名學生讀,齊讀。。
    過渡: 廊內(nèi)的繪畫藝術美通過你的朗讀傳達給我們了。 還有哪兒也很美呢?
    體會廊外的“風景美”:
    ① 生自讀句子體會鮮花不敗, 微風送爽的怡人風景。
    ②你喜歡花香嗎?讓我們吸一口氣,讀一讀這句描寫廊外的風景的語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長廊呢?播放畫面
    師:這些都是我國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話傳說,花草魚蟲......
    還想再看嗎?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老師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說話:走進這樣的長廊,就像 。(指名說)
    師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屏示:
    “走進這樣的長廊,就像...”
    師:這里有神話故事,有民間傳說,還有歷史故事,“走進這樣的長廊,就像...”
    這就是世界上長的畫廊,這幅畫里有風景,有人物,行走在這樣的長廊里,就像...
    這樣的長廊里,我們觸摸到的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帶著這樣的情感,我們再來讀長廊。(配上琵琶樂)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比較長廊與學校操場的長度,通過比較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并以朗讀為主要手段,充分調(diào)動學生,以讀句子、說詞語、談感受來學習體會頤和園的長廊之美。盡管長廊的景色很美,課件中準備的圖片也很豐富,但是對于語文學習,要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對語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學生的感悟達到一定的情感認同后,我才出現(xiàn)圖片和學生一同欣賞。在語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實際圖片的美相交融的時候,長廊的魅力便會深深地吸引學生的心,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此時,對學生進行“走進這樣的長廊,就像......”的練說,既是情感的抒發(fā),又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融為一體。)
    過渡:看得出,你們都被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內(nèi)的藝術美,廊外的風景美,相映成趣,這就使我國的園林藝術,因此,長廊成為了頤和園內(nèi)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作者是怎樣看長廊的呢?
    5、 屏示:師引讀
    整體看——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
    看廊內(nèi)——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小節(jié):原來作者就是這樣看長廊的,生讀
    先整體看,再看廊內(nèi),后看廊外
    游頤和園要有順序,介紹具體的景物原來也是非常講究順序的。作者就是這樣三看長廊,連句成段,用列數(shù)字,作比較寫出了長廊的美。
    (設計意圖:體會語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寫方法之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這部分教學中,引導學生突破難點,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為下個環(huán)節(jié)的自學做好準備。)
    過渡: 游完美麗的長廊,我們就來到了萬壽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們的呢?又有什么特點呢?
    三、學習“萬壽山”
    1、出示自學提示:
    ①自由讀3-4節(jié),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們的呢?畫出表示游覽順序變化的詞句。
    ③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句, 再細細地品讀。
    2交流:
    A作者來到萬壽山是怎么看景的?(抬頭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東遠眺)
    B教師引讀: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點呢?(學生交流,師隨機點撥、小結。)
    “高”___
    ①“聳立”一詞很準確,難怪人們無論站在哪個位置,只要抬頭一看,就會說:那就是——佛香閣
    ②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閃閃發(fā)光”“金碧輝煌”這兩個詞連在一起,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壯麗 光彩奪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詩句“神仙排云上,但見金銀臺”,神仙都要駕著五彩的云來了,看到了怎樣的房子啊。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偉,讓我們捧起書,挺直腰,讀出這皇家建筑的宏偉氣勢。
    ④(男生讀)
    壯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看到萬壽山上怎樣的景象呢?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 )樹叢 ( )琉璃瓦屋頂 ( )宮墻 一排排( )的宮殿
    這樣的顏色配上這樣的古建筑,既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美,)又讓人覺得萬壽山景色的壯麗。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靜 綠。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作者這是什么句子?(板書:像)把昆明湖比作?這樣一寫,你覺得把昆明湖寫得怎樣了?體會“滑”: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就像在冰上滑動,像在鏡子上滑過,更說明水面的“靜”就像鏡子一樣啊。如果用“劃”呢?
    讀句子,發(fā)現(xiàn)問題,辨別“滑”和“劃”
    ③(女生讀)要求讀出昆明湖的靜美。
    (設計意圖: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在這部分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云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的特點。通過引讀這一讀書方法讓學生感悟作者不同地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通過比較“劃”和“滑”的不同效果,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過渡:在這兒,作者先看佛香閣,再看排云殿,又變換位置和觀察的角度寫出了萬壽山的美,也是很有順序的。在頤和園,占地面積大的還不是萬壽山呢?是...
    四、學習“昆明湖”
    1、(播放畫面) 師述:煙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個頤和園的四分之三,我們可以登上萬壽山向下看,也可以來到昆明湖畔漫步,來到湖心的小島上,走上十七孔橋。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覺,那你想到哪兒?請你找到相應的語句去細細發(fā)現(xiàn)它的美吧!學生自由讀
    2、交流:
    師:喜歡昆明湖嗎?就連乾隆皇帝都說“何處燕山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誰愿意當個小導游帶著我們?nèi)ビ瓮婺?
    指名介紹,
    我想帶大家到(),因為這里( )。
    謝謝你帶著我們?nèi)タ?十七孔橋...),聽了你的介紹,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橋”——獅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較,“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橋的石欄桿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著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鬧,有的你追我趕,有的凝神觀景,個個惟妙惟肖。
    ②小島:綠
    ③堤岸——垂柳美
    3、師小結:
    ①我想帶大家泛舟昆明湖,因為昆明湖靜得...綠得...兩岸的垂柳,岸邊的長廊,萬壽山上的佛香閣,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畫中游”啊!
    ②跟著小導游們欣賞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說的(齊讀)“何處燕山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設計意圖: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學生當小導游,來介紹昆明湖的美,這樣便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實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學生對頤和園的贊美,對昆明湖的喜愛,對中國世界遺產(chǎn)的景觀的自豪感便在他們的導游介紹中盡現(xiàn)。設計中也實現(xiàn)了多重對話的目的。)
    五、總結
    ①在頤和園中除了精美的長廊,壯美的萬壽山,秀美的昆明湖,還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戲臺、玉帶橋、石舫……)
    正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學生齊讀,師板書:美麗)“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它的美麗的說也說不盡 ” 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作者在開頭和結尾贊美了頤和園的美麗,中間按照游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分別寫出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特點。
    ②頤和園這座昔日的黃家園林已經(jīng)被記載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了人人可以去游賞的大公園,它的美麗說不盡,說不盡的又豈止是頤和園呢,在我們陜西,可以去游覽《兵馬俑》..放眼我們的祖國, 還可以去“故宮”“張家界”“樂山大佛”...中國已經(jīng)有40個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讓人驕傲的中國啊,課外,就讓我們搜集我國“世界遺產(chǎn)”的資料,漫步其中,細細游賞吧。
    (設計意圖:課文只是一個引子,把他引進來,讓他走進去,品嘗探索的樂趣。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繼續(xù)了解中國“世界遺產(chǎn)的愿望”,感受“世界遺產(chǎn)”的魅力。)
    六、作業(yè)
    搜集有關我國“世界遺產(chǎn)”的資料,可以是圖片、詩詞、也可以是故事、傳說,從中感受“世界遺產(chǎn)”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