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導生制”的管理模式早出現(xiàn)在19世紀初的( )。
A.德國
B.法國
C.英國
D.美國
2.道家主張教育要( )。
A.“有教無類”
B.“非攻”
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3.學生重要的權利是( )。
A.人身自由權
B.受教育權
C.人格尊嚴權
D.隱私權
4.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
A.鞏固知識
B.領會知識
C.運用知識
D.檢查知識
5.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是學校文化的(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內容
6.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進行闡述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杜威D.布魯納
7.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 )文化。
A.觀念和制度
B.精神或觀念
C.組織和制度
D.物質
8.將兒童個體的直接經(jīng)驗加以規(guī)范化和具體化為課程,并且付諸實踐的教育家是( )。
A.布盧姆
B.布魯納
C.杜威
D.桑代克
9.教學的特殊組織形式是( )。
A.個別教學
B.分組教學
C.現(xiàn)場教學
D.復式教學
10.學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學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11.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馬斯洛
B.維納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2.要求把人的心理看成與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密切聯(lián)系的過程來考察和研究的原則是( )。
A.客觀性原則
B.教育性原則
C.實踐性原則
D.知識性原則
13.學習“工作總量一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是( )。
A.規(guī)則學習
B.概念學習
C.辨別學習
D.問題解決學習
14.口渴會促使人做出覓水的行為活動,這是動機的( )。
A.導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強化功能
D.調節(jié)與維持功能
15.根據(jù)遷移過程中所需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分為( )。
A.正遷移與負遷移
B.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
C.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D.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16.在學過正方體、長方體等形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后,學習一般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屬于(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概念學習
D.并列結合學習
17.吹拉彈唱屬于( )技能。
A.認知
B.心智
C.操作
D.評價
18.(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準確地和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A.認知策略
B.元認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調節(jié)策略
19.下列選項中,屬于問題解決的是( )。
A.無目的地幻想
B.穿衣等自動化操作
C.比較D.發(fā)明創(chuàng)造
20.采用“兩難故事法”研究道德發(fā)展階段的心理學家是( )。
A.華生
B.加涅
C.柯爾伯格
D.皮亞杰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19世紀初,英國學校中出現(xiàn)了“導生制”。
2.C【解析】道家認為好的教育就是“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順其自然。
3.B【解析】從學生特定的社會身份來看,受教育權是他們重要的權利。
4.B【解析】只有領會了知識,才能更好地鞏固與運用。因此,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5.C【解析】學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6.A【解析】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對班級授課制作了詳細的理論論述。
7.B【解析】精神或觀念體現(xiàn)了學校的主導思想,所以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8.C【解析】杜威是自覺、清醒地論證了直接經(jīng)驗在個人成長中的意義,是將兒童個體的直接經(jīng)驗加以規(guī)范和具體化為課程并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9.D【解析】這是一種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由一位教師在一堂課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10.A【解析】學校的其他工作都是為教學工作服務的。因此,教學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中心。
11.C【解析】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12.C【解析】實踐性原則要求把人的心理看成與人的社會實跋活動密切聯(lián)系的過程來考察和研究。
13.A【解析】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即規(guī)則或原理學習。
14.B【解析】動機的激活功能會促使人產(chǎn)生某種活動。
15.D【解析】根據(jù)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將遷移劃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和重組性遷移。
16.A【解析】當認知結構中已經(jīng)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較低的觀念,在這些原有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一個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時,便產(chǎn)生上位學習。
17.C【解析】操作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
18.A【解析】題干是對認知策略的解釋。
19.D【解析】問題解決是指在具有明確目標,卻不明確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方法的情況下,為此而運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認知操作過程。
20.C【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系統(tǒng)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采用“兩難故事法”研究道德發(fā)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