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長沙市初中畢業(yè)升學音樂考試指導綱要
一、考試內容
長沙市初中音樂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主要依據(jù)教育部頒發(fā)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第三部分的內容標準,并結合我市初中音樂教學實際制定??荚嚲唧w內容及要求如下:
內 容 要 求
感 受 與 欣 賞
音樂的要素 音色 了解人聲的分類以及各類人聲的音色特點,能區(qū)分各類人聲音色;認知常見的樂器,能區(qū)分常見樂器的音色。
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 認知基本節(jié)奏型,能聽辨常見的節(jié)奏型;掌握常見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能聽辨旋律的節(jié)拍;了解旋律的組織形態(tài)(同音反復、級進、跳進等),能聽辨旋律的組織方向。
力度、速度 能熟記常見的速度、力度記號,能感受音樂中速度、力度的變化特點,了解速度與力度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
調式 能區(qū)分西洋大小調式和民族五聲調式。
音樂的形式 聲樂 能區(qū)分常見的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重唱、對唱、輪唱、合唱,熟悉教材中各種演唱形式的經(jīng)典曲目,以及其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
器樂 了解中國民族管弦樂隊、西洋管弦樂隊、電聲樂隊的編制;能區(qū)分常見的演奏形式,如獨奏、重奏、合奏,熟悉教材中各種演奏形式的經(jīng)典曲目,以及其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
音樂的體裁 聲樂 了解常見的聲樂體裁的概念及其表現(xiàn)特征,如大合唱、組歌等;熟悉教材中各聲樂樂體裁的經(jīng)典曲目及作者。
器樂 了解常見器樂體裁的概念及其表現(xiàn)特征,如室內樂、協(xié)奏曲、交響曲等;熟悉教材中各器樂體裁的經(jīng)典曲目及作者。
其它 能了解歌劇、音樂劇、舞劇、戲曲、曲藝、影視音樂等的藝術特征;熟悉教材中歌劇、音樂劇、舞劇、戲曲、曲藝、影視音樂的經(jīng)典曲目。
音樂的風格 民族 了解中外民族民間音樂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能區(qū)分三種體裁的漢族民歌;能區(qū)分藏族、蒙族、維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民歌;能區(qū)分亞洲、非洲、北美、歐洲民音音樂的風格;熟悉教材中中外民族民間音樂的代表曲目及所屬地域。
時代 了解世界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能說出主要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名家
與名曲 名家 了解教材中呈現(xiàn)的中外音樂家生平以及主要成就。
名曲 熟悉教材中呈現(xiàn)的中外經(jīng)典音樂曲目,能夠聆聽主題寫出曲名、作者或所屬國家。
表 現(xiàn) 演
唱 演唱曲目范圍主要包括教材規(guī)定的背唱歌曲、教材“演唱”欄目中的中國民歌、京劇或者地方戲曲唱腔。 演唱姿勢正確,大方、自然,演唱流暢;情緒情感恰當,音準、節(jié)奏、咬字吐字基本準確;速度、力度合適,發(fā)聲方法基本正確。
演 奏
演奏曲目自選,演奏樂器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學具樂器,也可以是其它樂器。
演奏演奏姿勢、演奏方法(包含手型、指法、奏法等)基本正確;情緒情感恰當合適,速度、力度合適;音準、節(jié)奏基本準確,音色自然,演奏流暢。
識識讀樂譜 譜式(五線譜與簡譜)、調號、節(jié)奏符號、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樂記號 能在音樂中辯認節(jié)奏符號、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樂記號;能夠識讀樂譜。
創(chuàng)
造 魚咬尾、同頭換尾、換頭合尾、變奏等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 能夠在音樂中指出這些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能夠按要求創(chuàng)編旋律短句。
二、考試題型示例
說明:
1、示例材料大部分非來自本年度的考試綱要內容;
2、本示例體現(xiàn)的是測試導向,即音樂不是通過突擊背誦音樂常識與知識就能掌握的,音樂概念等內容的教學應注重與音樂音響緊密結合,同時注重音樂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日常積累;
3、本示例的題型與題量不代表2017年度測試的難度系數(shù),只代表可能出現(xiàn)的題目類型。其中,基礎題大概占試題總量的85%左右;難度系數(shù)較大的題目大概占試題總量的10%;難度系數(shù)大的題目大概占試題總量的5%左右。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32分,每小題2分)
聆聽第1段音樂,完成第1—3小題。
1.該作品的曲名是: ( )
A.《秋的喁語》 B.《歡樂頌》 C.《圖畫展覽會》 D.《月光》
2. 該作品的演唱形式是: ( )
A.獨唱 B.合唱 C. 對唱 D.輪唱
3.該作品的曲作者是: ( )
A.肖邦 B.莫扎特 C. 貝多芬 D.海頓
聆聽第2段音樂,完成第4—6小題。
4.該唱段屬于哪個戲曲劇種? ( )
A.黃梅戲 B.粵劇 C.豫劇 D.花鼓戲
5.該唱段出自哪部戲曲作品: ( )
A. 《紅樓夢》 B.《補鍋》 C. 《天仙配》 D.《花木蘭》
6.該戲曲主要的流行地域是: ( )
A.陜西 B. 廣東 C. 河南 D. 湖南
聆聽第3段音樂,完成第7—10小題。
7.該段音樂選自哪首作品: ( )
A.《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 B.《G大調弦樂小夜曲》
C.《卡門序曲》 D.《a小調鋼琴三重奏》
8. 該段音樂的曲作者是: ( )
A.海頓 B. 莫扎特 C. 比才 D. 貝多芬
9. 該樂曲的主奏樂器是: ( )
A.小提琴 B. 鋼琴 C. 長笛 D. 長號
10. 該段音樂的音樂情緒是: ( )
A.威武、雄壯 B. 優(yōu)美、抒情 C. 哀傷、憂郁 D. 浪漫、動人
聆聽第4段音樂,完成第11—12小題。
11. 該樂曲屬于音樂體裁中的: ( )
A.搖籃曲 B.夜曲 C.進行曲 D.協(xié)奏曲
12. 該樂曲是由什么樂隊演奏的? ( )
A.民族樂隊 B.西洋管弦樂隊 C.絲竹樂隊 D.軍樂隊
聆聽第4段音樂,完成第13—16小題。
13. 該音樂主題的曲名是: ( )
A.《百鳥朝鳳》 B.《歡欣的日子》 C.《小放驢》 D.《二泉映月》
14. 該音樂的曲作者是: ( )
A.聶耳 B.華彥鈞(阿炳) C. 馬思聰 D. 何占豪
15. 該段音樂的主奏樂器是: ( )
A. 二胡 B.琵琶 C.嗩吶 D.竹笛
16. 該段音樂的速度是: ( )
A. 急板 B.慢板 C.行板 D.快板
二、判斷題:正確的填“T”、錯誤的填“F”(本題共18分,每小題2分)
聆聽第5段音樂,完成第17—19小題。
17. 這是一首要求背唱的歌曲,歌曲的曲名是《我和你》。 ( )
18. 該歌曲是2008年倫敦奧運會的主題歌。 ( )
19. 處于青春變聲期的學生在演唱時,正確的嗓音保護方式是不大喊大叫、不模仿成人的演唱、不壓著嗓子唱歌,要注意保護嗓音,以免嗓子過度疲勞。 ( )
聆聽第6段音樂,完成第20—22小題。
20. 按中國漢族民歌的分類,該歌曲屬于小調。 ( )
21. 歌曲的演唱形式以一領眾和為主。 ( )
22. 歌曲是一首以由船夫們用辛勤勞動和汗水譜寫的勞動贊歌。 ( )
識讀譜例,完成第23—25題。
1=G 3/4
23. 譜例中的唱段選自歌劇 《江姐》。 ( )
24. 歌劇中的女主人公是喜兒(白毛女)。 ( )
25. 該歌劇借鑒西洋歌劇的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了中國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及其表現(xiàn)手法。是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 ( )
長沙市初中畢業(yè)升學音樂考試指導綱要
一、考試內容
長沙市初中音樂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主要依據(jù)教育部頒發(fā)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第三部分的內容標準,并結合我市初中音樂教學實際制定??荚嚲唧w內容及要求如下:
內 容 要 求
感 受 與 欣 賞
音樂的要素 音色 了解人聲的分類以及各類人聲的音色特點,能區(qū)分各類人聲音色;認知常見的樂器,能區(qū)分常見樂器的音色。
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 認知基本節(jié)奏型,能聽辨常見的節(jié)奏型;掌握常見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能聽辨旋律的節(jié)拍;了解旋律的組織形態(tài)(同音反復、級進、跳進等),能聽辨旋律的組織方向。
力度、速度 能熟記常見的速度、力度記號,能感受音樂中速度、力度的變化特點,了解速度與力度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
調式 能區(qū)分西洋大小調式和民族五聲調式。
音樂的形式 聲樂 能區(qū)分常見的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重唱、對唱、輪唱、合唱,熟悉教材中各種演唱形式的經(jīng)典曲目,以及其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
器樂 了解中國民族管弦樂隊、西洋管弦樂隊、電聲樂隊的編制;能區(qū)分常見的演奏形式,如獨奏、重奏、合奏,熟悉教材中各種演奏形式的經(jīng)典曲目,以及其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
音樂的體裁 聲樂 了解常見的聲樂體裁的概念及其表現(xiàn)特征,如大合唱、組歌等;熟悉教材中各聲樂樂體裁的經(jīng)典曲目及作者。
器樂 了解常見器樂體裁的概念及其表現(xiàn)特征,如室內樂、協(xié)奏曲、交響曲等;熟悉教材中各器樂體裁的經(jīng)典曲目及作者。
其它 能了解歌劇、音樂劇、舞劇、戲曲、曲藝、影視音樂等的藝術特征;熟悉教材中歌劇、音樂劇、舞劇、戲曲、曲藝、影視音樂的經(jīng)典曲目。
音樂的風格 民族 了解中外民族民間音樂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能區(qū)分三種體裁的漢族民歌;能區(qū)分藏族、蒙族、維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民歌;能區(qū)分亞洲、非洲、北美、歐洲民音音樂的風格;熟悉教材中中外民族民間音樂的代表曲目及所屬地域。
時代 了解世界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能說出主要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名家
與名曲 名家 了解教材中呈現(xiàn)的中外音樂家生平以及主要成就。
名曲 熟悉教材中呈現(xiàn)的中外經(jīng)典音樂曲目,能夠聆聽主題寫出曲名、作者或所屬國家。
表 現(xiàn) 演
唱 演唱曲目范圍主要包括教材規(guī)定的背唱歌曲、教材“演唱”欄目中的中國民歌、京劇或者地方戲曲唱腔。 演唱姿勢正確,大方、自然,演唱流暢;情緒情感恰當,音準、節(jié)奏、咬字吐字基本準確;速度、力度合適,發(fā)聲方法基本正確。
演 奏
演奏曲目自選,演奏樂器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學具樂器,也可以是其它樂器。
演奏演奏姿勢、演奏方法(包含手型、指法、奏法等)基本正確;情緒情感恰當合適,速度、力度合適;音準、節(jié)奏基本準確,音色自然,演奏流暢。
識識讀樂譜 譜式(五線譜與簡譜)、調號、節(jié)奏符號、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樂記號 能在音樂中辯認節(jié)奏符號、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樂記號;能夠識讀樂譜。
創(chuàng)
造 魚咬尾、同頭換尾、換頭合尾、變奏等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 能夠在音樂中指出這些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能夠按要求創(chuàng)編旋律短句。
二、考試題型示例
說明:
1、示例材料大部分非來自本年度的考試綱要內容;
2、本示例體現(xiàn)的是測試導向,即音樂不是通過突擊背誦音樂常識與知識就能掌握的,音樂概念等內容的教學應注重與音樂音響緊密結合,同時注重音樂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日常積累;
3、本示例的題型與題量不代表2017年度測試的難度系數(shù),只代表可能出現(xiàn)的題目類型。其中,基礎題大概占試題總量的85%左右;難度系數(shù)較大的題目大概占試題總量的10%;難度系數(shù)大的題目大概占試題總量的5%左右。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32分,每小題2分)
聆聽第1段音樂,完成第1—3小題。
1.該作品的曲名是: ( )
A.《秋的喁語》 B.《歡樂頌》 C.《圖畫展覽會》 D.《月光》
2. 該作品的演唱形式是: ( )
A.獨唱 B.合唱 C. 對唱 D.輪唱
3.該作品的曲作者是: ( )
A.肖邦 B.莫扎特 C. 貝多芬 D.海頓
聆聽第2段音樂,完成第4—6小題。
4.該唱段屬于哪個戲曲劇種? ( )
A.黃梅戲 B.粵劇 C.豫劇 D.花鼓戲
5.該唱段出自哪部戲曲作品: ( )
A. 《紅樓夢》 B.《補鍋》 C. 《天仙配》 D.《花木蘭》
6.該戲曲主要的流行地域是: ( )
A.陜西 B. 廣東 C. 河南 D. 湖南
聆聽第3段音樂,完成第7—10小題。
7.該段音樂選自哪首作品: ( )
A.《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 B.《G大調弦樂小夜曲》
C.《卡門序曲》 D.《a小調鋼琴三重奏》
8. 該段音樂的曲作者是: ( )
A.海頓 B. 莫扎特 C. 比才 D. 貝多芬
9. 該樂曲的主奏樂器是: ( )
A.小提琴 B. 鋼琴 C. 長笛 D. 長號
10. 該段音樂的音樂情緒是: ( )
A.威武、雄壯 B. 優(yōu)美、抒情 C. 哀傷、憂郁 D. 浪漫、動人
聆聽第4段音樂,完成第11—12小題。
11. 該樂曲屬于音樂體裁中的: ( )
A.搖籃曲 B.夜曲 C.進行曲 D.協(xié)奏曲
12. 該樂曲是由什么樂隊演奏的? ( )
A.民族樂隊 B.西洋管弦樂隊 C.絲竹樂隊 D.軍樂隊
聆聽第4段音樂,完成第13—16小題。
13. 該音樂主題的曲名是: ( )
A.《百鳥朝鳳》 B.《歡欣的日子》 C.《小放驢》 D.《二泉映月》
14. 該音樂的曲作者是: ( )
A.聶耳 B.華彥鈞(阿炳) C. 馬思聰 D. 何占豪
15. 該段音樂的主奏樂器是: ( )
A. 二胡 B.琵琶 C.嗩吶 D.竹笛
16. 該段音樂的速度是: ( )
A. 急板 B.慢板 C.行板 D.快板
二、判斷題:正確的填“T”、錯誤的填“F”(本題共18分,每小題2分)
聆聽第5段音樂,完成第17—19小題。
17. 這是一首要求背唱的歌曲,歌曲的曲名是《我和你》。 ( )
18. 該歌曲是2008年倫敦奧運會的主題歌。 ( )
19. 處于青春變聲期的學生在演唱時,正確的嗓音保護方式是不大喊大叫、不模仿成人的演唱、不壓著嗓子唱歌,要注意保護嗓音,以免嗓子過度疲勞。 ( )
聆聽第6段音樂,完成第20—22小題。
20. 按中國漢族民歌的分類,該歌曲屬于小調。 ( )
21. 歌曲的演唱形式以一領眾和為主。 ( )
22. 歌曲是一首以由船夫們用辛勤勞動和汗水譜寫的勞動贊歌。 ( )
識讀譜例,完成第23—25題。
1=G 3/4
23. 譜例中的唱段選自歌劇 《江姐》。 ( )
24. 歌劇中的女主人公是喜兒(白毛女)。 ( )
25. 該歌劇借鑒西洋歌劇的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了中國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及其表現(xiàn)手法。是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