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早教知識點積累

字號:

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fā)育。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經(jīng)用動物的大腦和生化的變化;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huán)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fā)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fā)育。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寶寶早教知識點積累,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孩子是天生的自然觀察者
    如何評估孩子的自然智能
    具有自然智能特質(zhì)的孩子,在生活中會呈現(xiàn)出敏銳的觀察力與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有特別的分類、辨別、記憶的方式。例如喜歡動物的孩子,除了自己飼養(yǎng)動物之外,可能也會時時閱讀相關(guān)動物的書籍,或是從電視上學習動物新知,能力強的孩子,對于動物的分類能夠舉一反三,動物的習性也能了若指掌。當然不是每個孩子對自然界都充滿高度興趣與認知力,有的只停留在基本的喜歡上,并不會刻意做研究。不過培養(yǎng)孩子認識自然、接觸自然是需要的,因為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環(huán),讓他們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會懂得重視生命、珍惜生命。
    親近大自然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然智能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接觸自然。很多父母常??鄲篮⒆拥氖群镁褪强措娨?,即使吃飯也是邊吃邊看,專家建議,應(yīng)該用一個取代電視的活動來調(diào)整,例如:看書、踏青、到戶外走走等。不過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都必須逃離水泥森林,例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電視;也必須懂得尊重自然生命,看見昆蟲,如果只想到“打死它”,那就糟糕了。
    以下提供幾個接近自然的活動:
    賞鳥活動
    帶著孩子到賞鳥區(qū)來一趟鳥之旅,聽聽解說員分辨不同鳥的特征,認識鳥的習性。除了到野地賞鳥之外,也可以到鳥店、動物園的鳥園區(qū),認識不同的鳥類,和孩子討論飼養(yǎng)與放生的意義。
    傾聽觀賞大自然
    大自然單純的聆聽與欣賞,就是一種美??梢詭Ш⒆拥揭巴猓尯⒆娱]上眼睛,專心聽聽風聲、雨聲或是蟲鳴,鼓勵他尋找聲音的來源。另外,也可以帶著他用雙眼觀察自然,看看云的變化,帶他上山體驗第看雪的經(jīng)驗,或是看看花開花謝,聽聽孩子說說他看到的自然。
    種植花草、養(yǎng)養(yǎng)動物
    除了觀賞接觸自然之外,應(yīng)該實際讓孩子懂得照顧自然。雖然身處都市叢林中,不過還是可以和孩子在陽臺上種一些簡單的植物,例如栽種綠豆芽,并紀錄豆芽的生長情況。也可以讓孩子飼養(yǎng)寵物,如果空間允許,貓狗等很受歡迎,否則養(yǎng)小烏龜或小魚,也可以讓孩子有寄托。讓孩子學習自己照顧動植物,讓他體會生命成長的可貴。
    看大自然相關(guān)的書籍或影片
    基本認識自然之外,也需要多了解自然知識,因此親子可以一起閱讀相關(guān)書籍,電視上專屬的自然性節(jié)目也很受歡迎,全家一起討論,會讓自然之旅變得生動又有意義。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如何分類動植物,比較相似或者相異的動植物,讓他們進一步有認知。
    接近自然之中,也可以利用幾種方式循序漸進,激發(fā)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
    ★觀察
    例如觀察螞蟻,帶孩子仔細看,用心觀察螞蟻的生活方式。
    ★搜集
    搜集有關(guān)螞蟻的資料,包括圖繪、文字的描述等,讓孩子從觀察的過程中,可以印證書本相關(guān)知識,甚至可以發(fā)掘書本中難以學到的經(jīng)驗。
    ★預測
    讓孩子學習預測螞蟻的行徑和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分析
    預測之后,獲得的結(jié)果需要被分析解釋。也試著分析不同螞蟻的種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生活行徑。
    ★溝通
    將發(fā)現(xiàn)的事物用各種方式表達,讓孩子多多用語言說出來、用文字撰寫、用圖畫呈現(xiàn),如果孩子有不一樣的意見,一定要先聆聽再予以指正。
     篇二:5招培養(yǎng)寶寶的數(shù)理邏輯能力
    蘋果與橘子
    家長將買來的蘋果和橘子故意放在一個袋子里,讓寶寶看一看,然后分辨里面都有什么,接著,讓寶寶和家長一起把蘋果取出來,放在另一個袋子里;再把橘子取出來放在另外一個袋子里。后,引導寶寶看著一個袋子里的蘋果說出里面是“蘋果”;再看著另一個袋子里的橘子說出里面是“橘子”。(適宜年齡:3歲左右)
    玩泡泡
    寶寶對水和洗滌液產(chǎn)生的泡泡感興趣,可以準備一個大面盆,將飯后的碗筷全部放在里面,讓寶寶和家長一起清洗。清洗一遍后,家長把碗摞在一起,讓寶寶把筷子放在一起;然后,換成清水再次清洗,這個過程可多次重復;后,你把碗摞在一起放在碗柜里,引導寶寶把筷子放進筷子簍里。(適宜年齡:3歲左右)
    逛商場
    帶寶寶去商場前,告訴寶寶今天去商場要給他買新衣服,給爸爸買剃須刀。到商場后,和寶寶在第一層走一走,問寶寶這一層是賣什么東西,賣的東西做什么用(如:化妝品——媽媽用的),按提示找出兒童服裝在第幾層,告訴寶寶,他的衣服在第幾層出售,和寶寶坐扶梯(或走樓梯)數(shù)著層數(shù)到相應(yīng)的樓層;然后再去給爸爸買剃須刀,再讓寶寶看一看、說一說,賣剃須刀的這一層還賣什么東西。(適宜年齡:4歲左右)
    寶寶的相片
    取出寶寶的照片和他(她)一起看,讓寶寶說一說,這是他幾歲照的,在什么地方照的,再選擇幾張照片(能感覺出年齡差異的),讓寶寶按照年齡成長順序(從小到大)將照片依次排序,然后把照片按照這個順序粘貼在一張長紙條上,掛在寶寶的臥室里。(適宜年齡:4歲左右)
    旅行的記憶
    和寶寶一起欣賞外出游玩的相片,然后取出同一個時間段內(nèi)的幾張相片,讓寶寶按當時拍照的先后順序把這些照片排一排,并和寶寶說一說照片上的人在做什么。例如,坐船時的照片:有上船前的、剛上船時的、船上媽媽抱著寶寶的、寶寶給爸爸媽媽照的合影以及下船時的照片等等……(適宜年齡:5歲左右)
    PS:盡管這些可以培養(yǎng)寶寶們的數(shù)理邏輯能力,但是媽媽也不可以強迫寶寶去接受一些他們不喜歡的東西,反而會影響寶寶的發(fā)展哦。
     篇三:寶寶語言智能發(fā)展的5個契機
    契機一 0~6個月
    在這個時期,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可以吸取詞語信息,并在大腦中進行存儲。同時語言與情感緊密相連,所以父母在此時期首先要與嬰兒建立良好的情感聯(lián)系,同時要與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交流,如在給孩子喂奶、換尿布、出外散步等時候要對孩子說:寶寶現(xiàn)在在吃奶、媽媽給寶寶換尿布、我們在散步,我們看見紅花、松樹等。這樣可以給孩子樹立交流的榜樣,給孩子示范正確語法,教給孩子談話規(guī)則。
    契機二 1歲左右
    1歲左右孩子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父母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非常溫暖、輕松的說話環(huán)境。而不要不顧孩子的情感,強迫孩子說話或表演。父母要演示在同別人談話時注意別人的眼睛和嘴,這樣一方面是使孩子明白目光交流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正確發(fā)音;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讓他知道自己哪些地方?jīng)]有表達清楚,父母要用正確的語言重復孩子的話語,雖然孩子可能并不一定當時重復,但他會記住,下次可能就會正確地說了。在這一時期,要選擇適當?shù)膬和x物,為孩子朗讀,或給孩子講故事。
    契機三 2~3歲
    這時是孩子已經(jīng)能用語言與他人交談,知道怎樣問和回答問題,學習掌握語法和語義,懂得講話要輪流進行……。在這個時期家庭成員一定要注意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而不要總學孩子使用像“吃面面”、“坐車車”這樣的兒童語言。這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尤其是同齡人接觸,使孩子在正常的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演一些小戲劇或過家家,使孩子學習體會別人的角色;可以讓孩子充當家中的信息傳遞員,如告訴爸爸我們馬上就可以吃飯了,對媽媽說還有5分鐘電視就開始了等等;還可以讓孩子當小領(lǐng)導,由他教你怎樣做某事或指示你干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便讓孩子看到語言的效果。
    重要的是成年人說話聲音不要太大、太跋扈、太傷人或口心不一,這樣會使孩子對語言的作用產(chǎn)生不良印象,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的語言障礙。
    契機四 4歲左右
    4歲左右的孩子對文字開始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有些孩子會更早一些)。這時可以教孩子進行閱讀,注意是“閱讀”,而不是“識字”。不要讓孩子學一些對他無意義、不了解的字。要將文字與他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口頭語言相聯(lián)系。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書、幫助他讀懂字和句子的意義,盡量讓孩子不看圖而靠語言來聽懂故事,讓他注意書中字的形狀,用手指跟蹤所讀的字,可以用一些塑料或木制的字讓孩子摸,幫助孩子記住字;還可以鼓勵孩子編故事,家長用一張大紙在上面把孩子說的話原原本本記下來,在紙的下半部分,可以讓孩子把故事畫下來,這樣的實踐對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
    契機五 6~7歲
    6~7歲是孩子學習書寫和寫作的時期,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即興寫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在意字的工整與正確(家長可用另外的紙寫下正確的讓孩子看),還可以讓孩子利用電腦幫助寫作。
     篇四:培養(yǎng)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小測試:你是一個什么樣的父母?
    你是什么樣的父母,就會造就什么樣的孩子,情緒管理也不例外。根據(jù)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有關(guān)理論,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指導型,一種是情緒消除性。情緒指導型父母,會調(diào)節(jié)孩子的情緒,將孩子的消極情緒視為協(xié)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并指導孩子如何有效的應(yīng)對情緒;情緒消除型父母更多的是想終結(jié)孩子的情緒,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情緒指導型父母,往往自身也是優(yōu)良的情緒管理者,情緒消除型父母,往往自身情緒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
    在資深親子教育專家?;蹛酃娼逃龣C構(gòu)的創(chuàng)辦人嘉嘉老師看來,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之前,父母應(yīng)該先認真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心煩意亂,難過生氣,甚至憂慮憤怒?當自己情緒失控時,是否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渠道?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首先應(yīng)該給自己補一堂情緒管理課。因為,當孩子挑戰(zhàn)我們耐心的極限,也是挑戰(zhàn)我們情緒管理的極限。換言之,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同時,也是打磨資深情緒管理能力的機會。
    認識孩子的情緒
    發(fā)展心理學博士、SC M A育兒師指導師楊馨博士指出,教育孩子管理情緒,首先必須對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愉快、憤怒、悲傷、厭惡、驚訝、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同情、嫉妒、尷尬、自豪、羞愧、內(nèi)疚,則屬于孩子的自我意識情緒。
    一歲半之前的孩子,所表達的情緒大多以基礎(chǔ)情緒為主。這些基礎(chǔ)情緒的表達,既是一種自我釋放,也是一種適應(yīng)環(huán)境和達成目標的手段。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的孩子,自我意識情緒開始出現(xiàn),孩子開始有了一定的管理基本情緒的能力。兩歲半之后,孩子慢慢學會了控制基本情緒,并開始學習管理自我意識情緒的部分。
    方法論
    如何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情緒發(fā)生過程是,先有一個刺激,然后孩子喚醒某種情緒,并希望通過情緒的表達來自我釋放、獲得關(guān)注或者達到目的。孩子情緒管理的關(guān)鍵是,是情緒被喚醒之后的自我覺醒,因為一旦自我覺醒之后,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衰竭,然后再通過自我或者父母的情緒梳理,慢慢回歸平靜?!痹诩渭卫蠋熆磥?,教會孩子情緒管理,并不是讓孩子遠離消極情緒,而是讓孩子擁有情緒自我覺醒的能力。如果孩子沒有情緒覺醒和衰竭的過程,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不斷重復爆發(fā),終孩子可能會沒完沒了的發(fā)脾氣或者哭鬧。
    在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過程中,應(yīng)該把握兩個原則,首先是不要給情緒設(shè)限,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應(yīng)該被認同。承認自己的感覺,才能更好地接納自己,進而接納他人。當負面情緒出現(xiàn)的時候,讓孩子知道,這些感覺都是很自然的事,沒有什么不對的,也沒有什么可恥的。
    當孩子感到憤怒時
    被小朋友搶走了玩具,孩子的臉漲得通紅,甚至有出手打人的沖動。此時作為媽媽,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不懂得分享,也不應(yīng)表情輕松的對孩子說“這有什么好生氣的”,而是應(yīng)該先接受孩子有“憤怒”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并認同它。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我心愛的東西,被人搶走了,我肯定也會很生氣。不過,其實我們可以跟小朋友講講道理,說不定可以玩具要回來?或者你跟小朋友協(xié)商一下,你們輪流玩這個玩具或者一起玩這個玩具,說不定大家一起玩會更開心呢?”
    當孩子感到悲傷時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孩子感到難過,這個時候媽媽忌諱的是說“早跟你說了,要好好愛惜的嘛……”,也不要立馬跟孩子表示“壞了沒關(guān)系,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此時,媽媽應(yīng)該做的是傾聽和同情?!皨寢屩滥愫茈y過,讓媽媽好好抱抱你,或者你自己呆一會兒?!比绻ⅠR用擁有的快樂去代替失去的傷痛,會讓孩子失去體驗悲傷情緒的機會,也就無法領(lǐng)略駕馭悲傷情緒的喜悅。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
    孩子可能會怕狗、怕黑,也可能會怕陌生人,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媽媽應(yīng)該做什么?媽媽應(yīng)該先跟孩子共同體驗一下情緒?!安粌H小孩有害怕的時候,大人也有害怕的時候。害怕的時候,我們會想躲在爸爸嗎的懷里或者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藏起來。不過,有的時候,害怕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說,你以前很害怕上幼兒園,可是上了幼兒園之后你發(fā)現(xiàn)其實幼兒園很好玩,對不對?媽媽還聽說,每到黑夜,月亮公主和各種小精靈都會來到這個世界呢!”
    當孩子感到妒忌時
    每個孩子都會妒忌,尤其妒忌媽媽對別的小孩子表示親昵,因此如果一個媽媽抱別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對此會很緊張,并通過哭泣或者拉扯其他孩子來捍衛(wèi)自己愛的領(lǐng)地。作為媽媽,此時不能立即教育孩子不能小心眼,而是應(yīng)該找機會告訴孩子?!拔抑滥銗蹕寢?,因此妒忌別人獲得了媽媽的擁抱。如果別人得到了我想要的的東西,我也會很妒忌。不過,雖然我不喜歡妒忌的感覺,但每次感到妒忌時,我都告訴我自己,我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東西呢。想一想,媽媽每天都擁抱你,但是別的小朋友偶爾才能獲得媽媽擁抱呢!”
    當孩子感到內(nèi)疚時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魚缸,小魚也因此死了,內(nèi)心感到十分內(nèi)疚。媽媽此時是該對孩子說“打破魚缸沒什么大不了的”,還是對孩子說“父母不怪你”之類的話?其實,此時媽媽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內(nèi)疚”情緒。“我知道你此時感到很內(nèi)疚,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一樣會內(nèi)疚。不過,內(nèi)疚并不能改變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如我們一起把打碎的魚缸清理好,把死去的小金魚們都安葬在花園的樹下。然后,我們再去買一缸新的金魚,以后你更加悉心地照顧它們好不好?”
     篇五:如何培養(yǎng)孩子對讀書的興趣
    也就是在這個期間,孩子就會對書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那么,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讓孩子了解、認識書,可以給低齡寶寶買一些顏色豐富、質(zhì)地堅硬的畫書,不必強求學習書中的文字,目的只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新的一類“玩具”——書。
    只有把書當玩具一樣喜歡的孩子,才有可能產(chǎn)生閱讀的沖動,才有可能對媽媽給他講書中的故事產(chǎn)生興趣。而恰恰在后面這個階段,給孩子講故事的媽媽卻忽視了,要想讓孩子不從自己的腿上溜走,重要的是媽媽要學會講故事。
    除了媽媽要用兒童的語言和腔調(diào)來念書上的文字。更要對圖畫中的信息進行發(fā)揮,比如“鴨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游過河”,講故事時就可以適當發(fā)揮:“鴨媽媽‘嘎嘎’地招呼孩子們,要小心翼翼地過河?!?BR>    當聰明的孩子在媽媽念書的時候偶爾插嘴,加入自己的理解或提出疑問時,媽媽一定要抓住時機耐心回答,并對孩子的出色表現(xiàn)給予獎勵和表揚。比如夸寶寶聰明的同時,親親孩子的臉頰。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用肢體語言來獎勵寶寶,效果更好。孩子被抱在媽媽身上,若媽媽還能跟孩子的頭更貼近一些,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呼吸,就能更有效地傳達讀書時的情感。
    這種“依戀”的感覺也會成為孩子喜歡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媽媽的摟抱、親吻、鼓勵與表揚中,對于故事就會很自然地關(guān)注。能把一篇并不很吸引人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那才是做媽媽的本事。在這樣的溫馨讀書環(huán)境中,孩子把對母親的依戀、幸福的感覺無意識地與讀書之間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就會慢慢喜歡上書籍,進而喜歡上讀書。 推薦各位父母到東方愛嬰和紅黃藍親子園這兩個機構(gòu)看看,這里有更專業(yè)的親子交流活動,可以有更專業(yè)的玩書活動哦。
    當然,在對0~3歲孩子培養(yǎng)閱讀習慣期間,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自己對閱讀的興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愛模仿的孩子。
    因此,家長們應(yīng)該重視的,學習好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愛上閱讀。
    通過如上的了解,各位父母家長是不是已經(jīng)知道如何讓寶寶對讀書產(chǎn)生興趣了吧,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不復雜,只要掌握了核心的技巧和方法,讓孩子愛上閱讀還是很容易的事情呢。
     篇六:音樂游戲激發(fā)寶寶創(chuàng)造力
        跟父母一起玩音樂游戲,對于寶寶來說是件開心的事。但可能父母在跟寶寶玩音樂游戲時還缺乏經(jīng)驗。那么怎樣和寶寶玩音樂游戲呢?
      
         
     父母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個輕松愉快的音樂環(huán)境。比如,播放音樂給孩子聽,并根據(jù)寶寶以動作來表達和理解內(nèi)容,引導寶寶聽了音樂后唱唱、跳跳、玩玩,把音樂和玩耍融于寶寶的生活之中。形成一種習慣,下面是集中適合寶寶在家庭中玩的音樂游戲和玩法。
      
          1、《貓捉老鼠》
         
     爸爸或媽媽做“貓”,寶寶做“老鼠”。游戲開始,“貓”坐在椅子上裝睡覺,“老鼠”聽著音樂自由地走動做各種怪動作(聳肩、伸舌頭、東瞧瞧、西看看)。當音樂聲一停,“貓”醒來,站起來伸個懶腰去捉,“老鼠”就趕快躲到椅子背后,不讓貓捉住。等寶寶熟悉了游戲,可以調(diào)換角色重新開始。
      
          2、《接龍游戲》
         
     游戲開始選擇旋律簡單的樂句,爸爸、媽媽和寶寶分別填進歌詞,一人接著唱一句,還可做動作,反復輪流。如小喇叭嗒嗒嗒,小銅鑼當當當,小銅鼓咚咚咚;鴨子叫呷呷呷,公雞叫喔喔喔,小貓叫喵喵喵;汽車叫笛笛笛,火車叫嗚嗚嗚;我高興哈哈哈,我生氣哼哼哼,我傷心嗯嗯嗯(裝哭的樣子)……寶寶接不上時,爸爸、媽媽可以啟發(fā)、提醒,唱出各種動物、交通工具、樂器和表示語氣的象聲詞,激發(fā)寶寶對音樂游戲的興趣,同時發(fā)展寶寶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
          3、《誰來了》
         
     爸爸、媽媽先將鴨、雞、貓、狗、兔、大象等動物的音樂放給寶寶聽,讓寶寶熟悉各種運動的音樂,再逐步教會寶寶做各種動物的模仿動作。在寶寶熟悉音樂和會做模仿動作的基礎(chǔ)上,教孩子《誰來了》的游戲。開始可由爸爸或媽媽帶著寶寶一起做,聽到什么動物的音樂就模仿什么動物走路或叫聲。一兩遍后,爸爸、媽媽可操作錄音機,任意進退磁帶,打亂動物出場的順序,讓寶寶自己聽到什么動物的音樂就做“誰來了”的動作或發(fā)出叫聲。
          4、《拍手踩腳》
         
     爸爸或媽媽和孩子對坐,手拿鈴鼓拍節(jié)奏,孩子拍手、拍腿、跺腳,打出相同的節(jié)奏。成人拍強,孩子也拍強;成人拍弱,孩子也拍弱;等寶寶基本掌握后再加大難度:成人拍強,孩子拍弱;成人拍弱,孩子拍強,訓練節(jié)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