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議論文素材:關于“積累”的典型論據

字號:

袁枚積累語言
    ——積累的“數量”是創(chuàng)作“質量”的保證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積累語言 , 他許多的好詞佳句都是從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開的時節(jié),站在梅樹下的一個村夫很高興地對袁枚說:“你看,梅樹有了一身花了!”袁枚聽了,心想:“這不是詩嗎?”他便默默地記下,久久咀嚼,后來就寫出了“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還有一次,一位給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說:“可惜園里梅花正盛開,您帶不去!”袁枚吟得“只憐香梅千百樹,不得隨身帶上船”的詩句,一直為人稱道。
    蘇步青的“零布頭”
    ——時間是積累不可缺少的“支出”
    我國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把會前會后、飯前飯后的時間比喻為零布頭,并加以利用。他在參加xx屆三次人大會議期間,抓緊空隙時間完成了《仿射學微分幾何》的后半部分。他說:“別看時間零碎,分分秒秒的時間好比零布頭,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時間本來是一定的,但是,對于善于利用它的人來說,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拿破侖的知識積累
    ——成功離不開積累
    當年叱咤疆場,橫掃歐洲大陸的拿破侖,一個給法蘭西人民帶來無限榮耀,一個向世人發(fā)出“在我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積累。在他于巴黎軍校攻讀炮兵攻略,學習海軍知識時,一直是勤勉地苦學,用心地積累。當室友們吃午餐的時候,拿破侖依舊潛心于對地理、歷史和數學的研究并樂此不疲。這一直持續(xù)了他整個學習生涯的積累過程,為他今后事業(yè)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終于,拿破侖成就了法蘭西帝國,而長期的積累則成就了拿破侖,成就了他近似瘋狂的自信。
    昆山無書
    ——積累要從點滴開始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他生長在江蘇昆山,據傳說,他從小就如饑似渴地勤奮讀書,沒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書都被他讀完了,至今還流傳著“昆山無書”的美談。
    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自序》說:“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積三十余年,乃成一編”。他不僅每天讀書,而且遇到難題,一定弄懂弄通;發(fā)現疑點,更是反復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當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奮學習,顧炎武十多歲時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資治通鑒》讀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讀過的書,有好幾萬卷,可以裝滿一間屋子。
    名人如何積累資料
    ——積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每研究一個科學問題,總是事先收集大量資料。他去世后,人們在他書房中發(fā)現他親自摘錄的筆記竟達 2.5 萬多本。
    列寧為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曾瀏覽了數以百計的書籍,其中重點對 148 本書和 49 種刊物上的 232 篇文章認真進行了閱讀,作了筆記摘錄和批注,寫下了 60 多萬字的札記。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階段》的寫作。
    愛迪生口袋里經常放著一個小筆記本,有時還畫上草圖,寫下一些計算公式,這個筆記本像是愛迪生盛知識的“金碗”,一有空,他就拿出來研究。
    清朝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就在自己家的道路旁設了茶煙 , “見行者過 , 必強與語 , 搜奇說異 , 隨人所知”。日復一日 , 年復一年 , 這種閑聊使作者積累到了廣泛的素材 , 才使他寫出了這部偉大的書。
    我國現代文學家顧頡剛,一生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做筆記,讀書時獨立思考,常把自己的主張批在書上。他積累了近 200 冊讀書筆記,使他著述豐碩,享譽國內外。
    蘇步青說:“近幾年來,我在國內連續(xù)出版了幾本專著,其中有《射影共軛網概論》、《微分幾何五講》(中英文版)、《仿射微分幾何》(中英文版,英文版自序),還和劉鼎元副教授合著《計算幾何》……最近又編寫了《等周問題》、《拓撲學初步》等教材,為中學教師舉辦講座。我已經年逾八旬,而且還有一些社會工作,哪有時間搞科研、著書立說呢?我的辦法是見縫插針。……我常常利用零碎的時間,積沙成塔,積少成多。當時外國同行寄來國外最新出版的微分幾何新書,我就細讀,寫了幾萬字的筆記……”
    杰克·倫敦的“笨工夫”
    ——點滴積累成就事業(yè)
    杰克·倫敦是美國的小說家,他的學識全是靠自修得來的。他經常把詞典和書里的詞句抄在小小的紙片上,然后把這些紙片掛在窗簾上、衣架上、柜櫥上、床帳上,甚至塞在鏡子縫里,以便在刮臉、穿衣、睡覺前后都能隨時看一看,記一記。他把一些紙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參加音樂會、拜訪親友或散步時,抽出空閑的時間念一念。他由于不斷地記誦,終于掌握了大量的詞語,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了??磥恚芸恕惗赜行┍?,但是世界上有什么東西能不經過笨工夫就可以學到的呢。
    王充注重積累
    ——厚積才能薄發(fā)
    漢代的王充是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是在非常清貧的情況下開始治學的。他的家里很窮,沒有錢來買書,于是,他就到洛陽的書店里去讀書。讀完一本就背一本書,看完一個店里的書就到另一個店里去。他讀的書非常多,在《漢書·藝文志》中列出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類書,共 13000 卷,只要當時存世的書,他幾乎都一一讀過。因此,在他的腦海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王充從 34 歲開始寫《論衡》。為了能夠專心致志地著作,他閉門謝客,拒絕一切應酬活動。在他的臥室的窗臺書架上,到處放著刀筆和竹木簡,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時地記錄下來,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堅持這么做。因此,他為《論衡》這部書積累不少的素材,使得這部巨著得以順利完成。
    果戈里的筆記簿
    ——創(chuàng)作的成功離不開材料的大量積累
    俄國大作家果戈里,曾經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廣泛觀察過后悉心記錄的筆記簿進行了成功的文學創(chuàng)作。
    這位作家的一個習慣就是身邊常備一個本子,隨時記下一切在社會上觀察、體驗到的事情。除了眼見的各種景物外,還有耳聞的各種有意義的話語。在這些記錄里,天文地理花鳥蟲魚無所不有,既有多種動植物的名字和它們展示給作家并撥動他心弦的特別之處,也有掛在捕魚狩獵者口頭的俗語和樸實的但是耐人尋味的語言,還記錄下了作者對社會、人生和事情的思考。這些記錄為果戈里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經不無得意地把自己心愛的筆記簿稱為“手頭的百科辭典”。
    馬克思的廣博涉獵
    ——廣泛的積累非常有用
    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動手寫《資本論》,閱讀了 1500 種以上的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 100 多本讀書筆記。他有極為豐富的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并對文學藝術有極高的修養(yǎng),海涅、歌德、但丁、巴爾扎克、莎士比亞等作家的作品,他能如數家珍,隨口吟誦。他幾乎掌握歐洲一切國家的語言,能夠用流暢的英語、法語著述立說,對自然科學也有很深的造詣,在他的頭腦里積累儲存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料,這些有益的積累,對成就他的事業(yè)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契訶夫的創(chuàng)作題材
    ——創(chuàng)作需要實際的積累
    有一天,幾個青年問俄國作家契訶夫:“怎樣才能獲得創(chuàng)作題材?”契訶夫順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記說:“這里有 100 個題材。”這幾個文學青年看著這珍貴的日記本入了迷,日記中所記的每一個材料都生動、感人。有個青年說:“真想買幾個回去,這些材料太好了?!逼踉X夫笑著說:“題材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每個題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積累的結果?!?BR>    白居易陶罐積累資料
    ——知識的積累有時候比創(chuàng)新更重要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準備了許多陶罐,并分門別類貼切著標簽,整齊地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他平時收集到了資料,按不同門類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資料積累的足夠寫作時,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開始新一輪的資料搜集。
    徐霞客的經歷
    ——知識的積累需要長期的堅持
    徐霞客開始了對祖國萬里河山的游歷。他 30 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艱險,靠兩條腿考察了華東、華北、東南沿海、西南云貴等 17 個省區(qū),對大半個中國的地理、水文、地質、動植物,特別是有關我國石灰?guī)r地貌作了數百萬字的游記記錄,成為我國歷一位杰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
    ——知識的積累比創(chuàng)新重要
    中外馳名的明朝藥學家李時珍的傳世之作《本草綱目》,載有 1892 種藥物,附有 11096 付方劑,共計 190 萬字。這部巨著是他窮盡了 30 年的精力才完成的。期間他閱書 800 余卷,為實地調查、核實和搜集驗方,還遍游了十數省的原野山谷,訪求無數老農、漁夫、樵者、獵人。全書既滲透著李時珍一生的心血,也匯集了勞動人民大量的實踐經驗。
    教授陳寅恪
    ——積累可以成就一個人的事業(yè)
    學者吳宓對我國現代歷史學家、學者陳寅恪有這樣的評價:“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統(tǒng)論之,吾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他在少年時代就研習《說文解字》和訓詁學,熟讀經書和《二十四史》; 13 歲,留學日本, 21 歲留學歐美,先后就讀于德國柏林大學,他精通英、德、法、日文,還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滿文等 19 種文字。有了這樣的基礎的積累,他在許多領域都有出色的成就,有大批的著述。
    李賀的錦囊
    ——積少成多
    相傳李賀作詩不先立題,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發(fā)掘素材。他每次外出總是騎一匹瘦馬,帶一名小童,背一個錦囊,邊走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紙卷,投入錦囊。有時他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無佳句可得,囊空如洗。他母親等他回家,傾囊檢視紙筆,發(fā)現寫得很多,常常愛憐地埋怨他說:“你這孩兒,難道要把心血都嘔出來,才肯罷休呀!”
    李賀的確傾注全部心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許多代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都出自李賀筆下,是他精心錘煉得來的。他給后世留下不少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詩篇,為中國詩壇增放異彩。
    托爾斯泰的“百寶囊”
    ——積累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
    為了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 , 托爾斯泰出門總帶著筆記本。看到什么有價值的材料 , 他就馬上記下來。他的筆記本像個小百科全書一樣,上面記著各種不同的內容,有人的說話,生動的細節(jié),大量的格言和諺語,各類小知識,甚至還有物理實驗的略圖等。他的許多作品中的內容和細節(jié)就是這樣獲得的,所以,托爾斯泰說:“身邊要永遠帶著鉛筆和小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一些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彼堰@個筆記本稱作“百寶囊”。
    愛迪生的“寶碗”
    ——注重點滴積累,可以發(fā)揮大的作用
    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一生勤奮學習,他給自己定的定額是每天要讀三本書,一生可謂讀書破萬卷,因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愛迪生還有一個盛裝知識的“寶碗”,這個“寶碗”就是他口袋里經常放著的一個小日記本。愛迪生無論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腦子里出現了一個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記在本子里,有時還畫上草圖,寫下一些計算公式。一有空,他就會拿出這個日記本來進行研究和思考??梢韵胂瘢绻麤]有這個盛裝知識、靈感的“寶碗”,那么,愛迪生隨時隨地觀察和思考的東西就不能積累下來,會隨時隨地丟掉。“寶碗”給愛迪生的實驗幫了大忙。 1877 年,愛迪生開始改革弧光燈,他先后做了 1600 種不同的實驗,試用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后來,他全力在炭化上下工夫,僅植物類的炭化試驗就達 6000 多種。他做了 200 多本筆記,達 4 萬余頁,直到 1880 年才研制出比較滿意的竹絲電燈。
    黎錦熙堅持天天寫
    ——積累可以有多種形式
    黎錦熙先生是我國的語言學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學習中,養(yǎng)成了勤于動筆、點滴積累的好習慣。拿寫日記來說,他從 12 歲開始,一直記到 89 歲臨終前夕,近 80 年,從未間斷,積數十本之多。這些日記已經成為近現代的珍貴史料,反映了幾十年來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發(fā)展,記載了他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黎先生錄寫卡片的數量也很驚人,單為編撰大辭典就收集整理了 300 多萬張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經出版的就有 400 余種,涉及語言、訓詁、文字、教育、目錄、歷史、文學、地理、哲學、佛學等方面。他說自己的一生是:“ ‘任重'能背,‘道遠'不退,快快兒地慢慢走,不睡!”
    利用好時間
    ——時間是進行積累所必不可少的保證
    有的青少年朋友說,我知道開卷有益,也知道書中有學問,就是沒有那么多時間去讀。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天 24 小時,就看你如何支配利用。魯迅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去寫作,毛澤東利用夜深人靜,別人在枕上做著“黃粱美夢”的時間去學習、讀書。
    東漢有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叫董遇,他成名后,許多人前來求教,問他讀書做學問哪來的那么多時間。他淡淡一笑說:“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時間;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時間;陰雨天是臨時的空余時間。這就是‘三余',如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能讀多少書??!”
    化石為泥與爐火純青
    ——積累出真功夫
    齊白石年輕時是個篆刻愛好者,一天,他去向一位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BR>    齊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擔礎石回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出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塘四テ剑テ搅嗽倏?。手上磨起了水泡,他也不顧,仍然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刻個不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泥越來越厚。最后,一擔礎石統(tǒng)統(tǒng)都“化石為泥”了。
    這堅硬的礎石磨礪了齊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藝術也在磨煉中不斷長進,他治的印雄健、洗練,獨樹一幟,漸漸地,他的篆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