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之申論備考:綜合分析答題小妙招【二章】#: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在往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綜合分析是公務員考試申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而在此部分中,今天公務員考試網就來為考生講解這一題型。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之申論備考:綜合分析答題小妙招(二)
評價類題目的基本答題思路分成三個步驟:表態(tài),擺論據,和得結論或提對策。根據題目里面某個人所說的話或者某個現象、事件,來找尋給定材料之中的命題人想表達的態(tài)度,并且再給定材料之中找出支持這種態(tài)度的證據,也就是論據,最后得出最終結論或者給出簡要的對策。
例如:2015年國考省部級第二題: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根據“給定資料2”,談談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觀點明確,有理有據;(2)論述全面,語言簡明;(3)不超過250字。
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說,我們在答題的時候,表態(tài)是針對于題目設問之中的這一整句話,整個現象與事件表態(tài)。正如例題之中是針對于新技術是否能夠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這一整個現象來進行表態(tài)。第二步擺論據,為了證明充分新技術“能”,“不能”或者“辯證看待,不一定能或是不能”社會結構的屏障這三種可能出現的態(tài)度,來找到支撐態(tài)度的論據。分別來看,如果我們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那么為了證明好新技術能夠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顯然我們需要尋找新技術有利于突破社會屏障的論據,也就是新技術有哪些好處使其能夠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最終在給定資料中找尋的實質是新技術的意義;而如果我們的表態(tài)是否定的,那么為了支持新技術不能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這個觀點,那么相應的則是需要去找新技術的一些不利的方面,其實也就是新技術的危害;如果我們的表態(tài)是辯證的,那么我們在讀給定資料時,搜尋的信息的既需要有新技術的意義,又同樣需要有它的危害。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在綜合分析評價類的題目的基本答題思路的基礎上,可以具體操作為:第一,表態(tài),針對整個題目之中的現象、事件和所說的觀點來表態(tài);第二,擺論據,是針對題設中的主體性關鍵詞所表述的現象或事件來進行利弊,積極、消極,意義、危害分析,具體是需要利弊兩面分析,還是只需分析其中一個部分,最終是依據第一步的表態(tài)來看的;第三,結論與提對策,結論其實跟第一步表態(tài)基本相近,而提對策也基本是一些很宏觀性的對策,評價類題的對策為弱對策。無論是表態(tài),擺論據還是的結論或提對策,都是在基于給定資料之上的。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之申論備考:綜合分析答題小妙招(二)
我們說綜合分析評價類題目的答題基本思路是表態(tài)、擺論據和得結論以及提對策三個步驟,并且也總結了些具體又比較好操作的簡易答題方法。不過仍然有一些題目在基本題目設定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變形,使得我們在具體操作上,需要引起重視,注意區(qū)分。
例如:2010年安徽公務員考試第三題:在“給定資料4”中,老陳認為:欺客、宰客等不良現象都和導游有關,而根子卻不在導游,海南旅游的畸形發(fā)展,都是“零負團費”惹的禍。請對上述觀點進行評述要求:有理有據,邏輯嚴謹,分析恰當,不超過400字。
當看到這道題目,很多考生按照之前的答題方法,進行到第一步表態(tài)的時候就會產生疑慮,老陳的這句話,說了兩個觀點,那我們應該如何來進行表態(tài)。
其實,這正是我們綜合分析評價類題目之中的一個小變化,上一篇重點介紹的是綜合分析評價類中單觀點的題目,而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類似于例題之中的多觀點評價類題目的答題方法。
多觀點的評價類的題目,也非常好理解,說得是,題設中讓我們進行評述的這句話(同樣可能是某個人說的話,也有可能是某個現象或事件)包含不僅僅只有一個觀點,而是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當然,答題基本思路還是表態(tài)、擺論據和的結論或者提對策,只是我們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不同的細節(jié)。
第一步表態(tài)的時候,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觀點,全部都正確,我們的態(tài)度,則是肯定的;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全部都是否定的,那么我們則應持否定態(tài)度;若兩個或兩個以上觀點之中有任何一個不對的,因為整體觀點分布有對的,也有不對的,因此,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辯證的;要是所有的觀點之中,有一個是辯證的,那么,我們最終的態(tài)度,也同樣應該是辯證的。
例題里面之中,老陳說了兩觀點,一個是“欺客、宰客等不良現象都和導游有關,而根子卻不在導游”,另一個是“海南旅游的畸形發(fā)展,都是”零負團費“惹的禍”,也就是這兩個觀點如果都是對的,才是正確的。讀完給定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前面一個觀點是正確的,而后面的觀點卻不正確,那么我們最終態(tài)度應該是辯證的,可表述為“老陳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夠全面,也有偏頗之處”.
又如2009年國考地市級的第二題:“給定資料11”提出了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對策,認為提高糧食價格是關鍵之策,不必擔憂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他的這種觀點有沒有道理,為什么?請談談你的見解。(20分)要求:觀點明確,分析恰當,條理清楚,不超過400字。
同樣題設之中讓我們談見解的這個現象,其中也包含著兩個觀點,一個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對策,認為提高糧食價格是關鍵之策”,另一個是“不必擔憂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讀完給定資料可知,前一個觀點是辯證的,而后面的觀點則是完全不對的,因此我們對整個觀點的態(tài)度則應該是辯證的。這是在第一步表態(tài)中需要注意的小細節(jié)。
第二步的擺論據時,我們在上篇說過,具體操作是根據第一步的表態(tài),來進行利弊,積極、消極,意義、危害分析。那么既然是多觀點,則基本很難再單純地進行利弊分析,而是需要把握每一個觀點的具體內容,找到支持或否定每一個部分觀點的證據內容,最終形成可以作證整體觀點態(tài)度的論據。第三步的結論或是提對策,則并無任何區(qū)別,都是結合材料,得出結論并給出宏觀性的弱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