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吸引你展翅飛翔,海洋召喚你揚(yáng)帆啟航,高山激勵你奮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馬由韁……出發(fā)吧,愿你前程無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點(diǎn)語文考試:古詩詞識記》 供您查閱。
【文章一】
13課:《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14課:《勾踐滅吳》(《國語》)
4、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歷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5、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
6、子而思報(bào)父母之仇,臣而思報(bào)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7、進(jìn)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jìn)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8、果行,國人相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15課:《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2、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16課:《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1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jì)深遠(yuǎn)。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yuǎn)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必M非計(jì)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14、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17課:《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15、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16、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18、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19、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20、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8課:《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2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24、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19課:《勸學(xué)》(《荀子》)
25、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8、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課:《秋水》(《莊子》)
31、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32、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3、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21課:《過秦論》(賈誼)
34、秦孝公據(jù)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5、當(dāng)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3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qiáng)國請服,弱國入朝。
37、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3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bào)怨。
39、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基業(yè)也。
4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4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2課:《鴻門宴》(司馬遷)
44、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45、今者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47、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
48、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9、豎子不足與謀!奪項(xiàng)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23課:《蘭亭集序》
50、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5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4課:《歸去來兮辭》(陶潛)
52、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53、舟遙遙以輕?,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5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5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56、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第二冊)
13課:《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5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58、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59、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0、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6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課:《滕王閣序》
6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63、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64、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6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66、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67、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68、時運(yùn)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jī),達(dá)人知命。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jiān),不墜青云之志。
69、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bào)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70、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
【文章二】
(第二冊)
13課:《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5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58、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59、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0、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6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課:《滕王閣序》
6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63、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64、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6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66、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67、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68、時運(yùn)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jī),達(dá)人知命。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jiān),不墜青云之志。
69、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bào)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70、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
71、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15課:《師說》(韓愈)
72、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7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也,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7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76、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16課:《阿房宮賦》(杜牧)
77、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
78、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fēng)雨凄凄。
79、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yuǎn)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80、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dú)夫之心,日益驕固。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81、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17課:《六國論》(蘇洵)
83、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84、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
85、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86、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7、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8課:《游褒禪山記》
88、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89、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xiǎn)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也。
19課:《伶官傳序》(歐陽修)
90、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9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2、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9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dú)伶人也哉?
20課:《石鐘山記》(蘇軾)
94、《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95、至莫夜月明,獨(dú)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96、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21課:《項(xiàng)脊軒志》(歸有光)
97、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98、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99、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
100、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觑鲈谖釕眩蛇啥?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
101、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22課:《五人墓碑記》(張溥)
102、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103、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10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3課:《登泰山記》(姚鼐)
105、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106、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24課:《病梅館記》(龔自珍)
107、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jià),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108、予購之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
【文章三】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湛奧》)
2.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洹?《詩經(jīng)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bào)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tuán)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
18.亡羊補(bǔ)牢,猶未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jīng)》)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
30.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32.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yǎng)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quán)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41.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dú)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46.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孟子告于下》)
47.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xué)》)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茍子勸學(xué)》)
52.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shù)》)
54.獨(dú)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學(xué)記》)
57.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漢書董仲舒?zhèn)鳌?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xùn)》)
60.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記》)
64.項(xiàng)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xiàng)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xiàng)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xiàng)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bào)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漢(逸詩句風(fēng)雅逸篇四))
7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范曄(后漢書馮異傳))
7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75.盛名之下,其實(shí)難副。(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
7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77.疾風(fēng)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范曄《后漢書》)
78.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小已。(曹操《龜雖壽》)
7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8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諸葛亮《誡子書》)
8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陳壽《三國志》)
82.士別三日,即當(dāng)刮目相待。)
83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8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
85.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86.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8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88.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8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枚乘《上書諫吳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晉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機(jī)不可失,失不再來。(《新五代史晉書》)
93.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94.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閣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
98.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99.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100.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