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新增兩個本科培養(yǎng)項目

字號:

在清華大學106周年校慶前夕,招辦主任劉震邀請人文與社會類首席教授、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和外文系系主任、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簡稱“世文院”)院長、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簡稱“世文班”)首席教授顏海平共同接受媒體采訪,闡釋2017年清華大學招生新亮點。劉震表示,今年清華招生亮點可以用三個關鍵字概括——“大”、“新”、“更”。
    大類培養(yǎng)對專業(y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劉震解釋稱,“大”指的是大類招生、管理和培養(yǎng)。根據學校的整體安排,2017年,清華大學將采取大類招生、培養(yǎng)和管理,納入本科招生的所有專業(yè)將整合為16大類,包括能源類、人文與社會類、經濟金融和管理類、計算機類、建筑類等。學生填報志愿的時候也將會按照專業(yè)類來填報。
    清華專門成立了大類培養(yǎng)領導小組,校長邱勇院士親自擔任組長。邱勇校長表示,教育教學改革是繼人事制度改革之后的又一綜合改革難點,是必須抓緊推進的第二項重要改革,而大類培養(yǎng)是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大舉措。大類培養(yǎng)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實施難度大,但這項改革的實施將對清華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產生深遠影響。邱勇校長專門強調,大類培養(yǎng)實施后,必須要能夠在社會上進一步擴大和提升清華的聲譽,不光要吸引更多優(yōu)秀青年來清華讀書深造,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充實高效陽光的大一學習生活,讓他們更有“獲得感”。
    提起大類培養(yǎng),有些人會質疑是對專業(yè)教育的削弱,劉震認為其實不然。他說,清華大學的大類培養(yǎng)將在強化通識教育,大幅提高學生通識教育素養(yǎng)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到最合適自己發(fā)展的專業(yè),更有利于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的相互融合與促進,也對專業(y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增兩個本科培養(yǎng)項目
    “新”指的是今年清華大學有兩個新增的本科培養(yǎng)項目,一個是社會科學學院新增了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方向,另一個是外文系與世文院共建的世文班加入“清華學堂人才培養(yǎng)計劃” (簡稱“學堂計劃”)。
    劉濤雄教授介紹,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方向的設立,既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也是對這個全球化時代的回應,是清華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隨著我國在國際上地位的大幅提升,亟需向國際組織輸送更多優(yōu)秀人才,以提升我們的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人才還存在較大缺口,因此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特別在今年增設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方向,彌補這個缺口,希望通過清華大學的努力,實現這類人才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
    從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方向著重塑造學生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不單想自己的小家,甚至要超越國家和民族的視野,敢于擔當人類共同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了解世界歷史,了解國際社會的來龍去脈。大力提升學生跨文化的協(xié)作和領導能力,包括語言、溝通、談判、領導力以及融入多元文化的能力。同時,將注重幫助學生夯實經濟、環(huán)境等多領域的背景知識。
    顏海平教授介紹,近期,清華大學通過決議,將世文班正式納入學堂計劃。自此,世文班成為繼清華學堂數學班、物理班、錢學森力學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化學班和生命科學班之后的又一學堂班,也是清華大學第一個被納入學堂計劃的文科學堂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