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資料9

字號:

2017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將于3月11日進行,請考生做好備考準備,迎接考試,小編在此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
    課程推薦:小編在此為大家中公網校課程,套餐、免費試聽體驗>>點擊查看詳情】
    【幼兒課程】→點擊進入免費試聽>>
    【小學課程】→點擊進入免費試聽>>
    【中學課程】→點擊進入免費試聽>>
    內容簡介
    本章主要介紹了中學課程的相關知識,主要以單項選擇題、簡答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
    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課程類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等.了解不同課程流派的基本觀點,包括學科中心課程論、活動中心課程論、社會中心課程論等;理解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兒童、社會以及學科特征等;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涵義和相關理論;了解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標及其基本的實施狀況.
    第二節(jié) 課程組織
    高頻考點提要
    1.課程目標;2.課程內容: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3.課程評價;4.課程開發(fā).
    高頻考點速記
    一、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
    二、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主要表現為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
    (一)課程計劃
    1.課程計劃的概念
    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計劃的組成
    課程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及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課程設置就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培養(yǎng)目標和修業(yè)年限來確定學校的學科和課程.這是制定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
    (二)課程標準
    1.課程標準的概念
    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結構
    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這是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第三部分是課程內容;第四部分是實施建議.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簡稱為教材.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通常按學年或學期分冊,劃分單元或章節(jié).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部分.
    2.教材的編寫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的組織結構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與直線式編寫兩種基本方式.
    三、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涵義
    課程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有關信息,采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并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
    (二)課程評價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泰勒提出.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該評價模式是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而提出來的.該模式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3.CIPP評價模式
    CIPP是指背景評價(Content evai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i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i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 evaiuation)這幾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的縮略語.
    4.CSE評價模式
    CSE即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價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iuation)的簡稱.該模式包括下面四個步驟:
    第一,需要評定.
    第二,方案計劃.
    第三,形成性評價.
    第四,總結性評價.
    四、課程開發(fā)
    (一)課程開發(fā)的概念
    課程開發(fā)是指通過社會和學習者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二)課程開發(fā)的模式
    1.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fā)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模式.課程開發(fā)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
    2.過程模式
    斯騰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課程研究與開發(fā)導論》中,對目標模式的課程理論進行了分析批判,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過程模式的課程理論.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視為既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fā)模式,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較強的課程開發(fā)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新東方網課推薦:2017年教師資格順利課程??!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