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工作實務測試題及答案

字號:

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水平考試很多同學從都覺得難,為了幫助考生們的學習,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2018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工作實務測試題及答案,以供參考,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
    [簡答題]小紅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考試成績也越來越不好。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原來穿著整潔的小紅現(xiàn)在邋里邋遢。近的家長會家長都沒參加,打電話也都無人接聽。班主任老師去家訪后發(fā)現(xiàn),小紅居住在老舊社區(qū),社區(qū)中出租人員很多。小紅父親因為酗酒經(jīng)常毆打其母親,母親不堪忍受而離家出走。班主任老師帶著小紅找到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發(fā)現(xiàn)小紅回答家里問題時神情緊張,身體多處瘀傷。
    問題:
    1.從兒童保護角度,分析小紅面臨的風險。
    2.根據(jù)案例分析:通過什么收集資料的方法能夠更好地分析小紅的需要?
    參考解析:
    1.兒童有受保護的需要,即兒童的免遭傷害需要,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為的傷害。這些人為的傷害主要包括對兒童的虐待、忽視和剝削。從兒童保護的角度,小紅面臨的風險如下:
    (1)兒童虐待:小紅身體多處瘀傷,表明小紅受到身體虐待。
    (2)兒童忽視:小紅現(xiàn)在穿著邋里邋遢,說明小紅的日常生活照料受到忽視;家長會沒有家長參加,說明小紅受到教育的忽視。
    2.為了更好地分析小紅的需要,可以通過如下方法收集資料:
    (1)家庭走訪:是兒童社會工作者的常規(guī)工作內(nèi)容。走訪的目的是到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中實地觀察和感受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并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與兒童及其家人進行交流,從而獲得直接、真實的信息。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到小紅家庭去走訪。
    (2)實地觀察:是指兒童社會工作者在兒童的家庭里,按照兒童發(fā)展的基礎知識理論,直接觀察和收集相關信息,包括兒童自身的、家長的和家庭的。例如,兒童家庭居住的房屋情況,兒童在家庭中的學習空間情況和學習用品、課外書籍、參考資料等。
    (3)面談:是指兒童社會工作者以了解兒童服務需求為目的,與兒童及其家人、鄰里、同伴進行的面對面談話。這種面談通常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即具有每談必問的核心問題,以保障獲得有效的服務需求評估信息。
    (4)查閱文檔:社會工作者圍繞兒童服務需求評估開展的文件和檔案查閱工作。在兒童服務需求評估過程中,常見的查閱內(nèi)容包括兒童的健康記錄文檔、在校成績記錄文檔、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健康檔案等。另外,還可根據(jù)具體的服務對象的特點查閱其他文檔,如輕微違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事實記錄以及拘留記錄等。
    2
    [簡答題]小剛今年上小學四年級,爸爸媽媽都是初中畢業(yè),文化水平不高,經(jīng)營一家雜貨店,平時很忙。他們雖然在學習上無法給予小剛太多輔導,但對小剛的成績要求很嚴格,每次考試過后都要詢問小剛的排名。小剛很聽話也很努力,成績一直比較優(yōu)異,每天放學回到家自己寫作業(yè),也不用父母多操心。但是近小剛的成績下降得很厲害,放學回家的時間也比之前晚,引起了父母的關注。父母發(fā)現(xiàn)小剛放學后不是先回家,而是鉆進一家游戲廳去打游戲。,父親在游戲廳把小剛抓了個正著,回家一頓暴打,警告小剛不準再進游戲廳。剛開始幾天小剛按時回家寫作業(yè),也沒再進游戲廳。但是沒過多久,小剛看見周圍的小伙伴都偷偷地去游戲廳,自己也忍不住想進去,猶豫再三后,他還是跟小伙伴們又一起去玩游戲了,但是每次玩的時間不敢太長,怕被父母發(fā)現(xiàn)。后來小剛越來越沉迷于游戲,上課也總想著游戲的內(nèi)容,在時間上已經(jīng)無法把控自己,經(jīng)不住誘惑的小剛開始頻繁出入游戲廳,成績變得更差了。于是又被父親從游戲廳抓回家一頓打。對于小剛這種屢教不改的行為,他的父母很是生氣和失望,覺得小剛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開始不給小剛零花錢,想以此來遏制小剛玩游戲,但是沒有任何正面效果,反而起了很大的副作用,小剛比之前更加猖狂地玩游戲,完全不害怕父母的責罵。小剛的父母對此很無奈,卻也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對小剛沉迷游戲的行為無能為力,來機構求助。
    問題:
    1.如果你是兒童社會工作者,接到小剛這個案例,你將如何幫助小剛?
    2.作為兒童社會工作者,在做兒童社會工作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參考解析:
    1.如果我是兒童社會工作者,接到小剛這個案例,我將開始如下的工作:
    (1)與小剛的媽媽進行接案面談,通過主動介紹自己、溝通(注意事實性溝通與治療性溝通)、傾聽等技巧界定問題;澄清彼此的角色期望和責任;激勵并促進媽媽進入服務對象的角色;促進和誘導媽媽停止對孩子的體罰做法。
    (2)通過家庭走訪、家庭觀察、與小剛聊天、玩游戲等方法了解小剛的家庭結構及成員之間的關系,了解小剛的成長史、小剛的性情與行為表現(xiàn)、小剛的生活習慣及其與家人的互動方式。
    (3)與學校的老師取得聯(lián)系,了解小剛在班級中的行為表現(xiàn)、老師們對小剛的印象及評價;通過面談與小剛建立初步的關系,了解小剛與同學、朋友間的關系。
    (4)根據(jù)收集到的資料對小剛制訂輔導計劃,確定輔導的目標:減少小剛玩游戲的不良行為,提高小剛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抑制小剛的游戲成癮行為;教導小剛社交技巧,引導小剛多與人交流,將注意力從電子游戲中轉移出來;通過其他游戲方式提高小剛對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小剛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與父母的溝通與交往能力,增進親子關系。
    (5)建議家長改進教育方法,運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促進親子交流和溝通,多給孩子溫暖,對于小剛的偏差行為給予正確的引導,杜絕打罵孩子的行為發(fā)生;與學校的老師取得聯(lián)系,及時糾正小剛的不良行為傾向;搭建學校和家長雙向配合的橋梁,加大監(jiān)督力度,減少小剛和其他小伙伴們在游戲廳玩游戲的機會。
    (6)通過基線測量、行為量表、觀察記錄等方法進行結果評估。
    直到小剛穩(wěn)定進入正常的學校生活,不再迷戀電子游戲,親子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小剛的父母消除了困擾等,進行結案。
    2.兒童社會工作者在做兒童社會工作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兒童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是兒童權利,它意味著兒童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實務的過程中需要將兒童權利與一般社會工作價值理念進行有機結合,以兒童為中心,以滿足兒童需要、促進兒童權利的實現(xiàn)為高指導原則。
    (2)要認識到兒童是有權利受到全方位的愛護和關懷的。兒童除了生理的需要外,還有很強的心理需要;兒童自身問題的形成受外界影響程度相對較高;兒童問題的解決更多的要靠他人幫助而不是兒童自己。
    (3)兒童社會工作者需要掌握與兒童成長相關的知識,它們是做好兒童社會工作的保證。
    (4)兒童社會工作者要把握好與兒童案主間的關系,要處理好和其他為兒童提供服務的專業(yè)人士間的關系。
    3
    [簡答題]小虎,男,今年10歲,從小與父母一起生活,但一直不太親近父母。小虎的母親描述說小虎10個月大的時候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感覺孩子不太和自己親近,但并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小虎5歲的時候情況越來越嚴重,不愛說話,不接觸身邊的小朋友,對于父母也是非常冷漠?,F(xiàn)在,小虎在語言表達方面非常弱,還經(jīng)常分不清“你”和“我”這樣的人稱代詞。在行為方面表現(xiàn)也非常差,小虎經(jīng)常會向他人吐唾沫,有時還對他人大吼大叫。與小朋友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友好,他經(jīng)常會摸對方的耳朵或者摸對方的頭,但往往會被別人甩開。這個時候小虎就會立即停止行動,但一會兒又會反復,直至別人不滿時才會結束,之后會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一邊或到媽媽身邊坐著。后經(jīng)醫(yī)生診斷,確診為自閉癥。
    問題:
    1.結合案例,應用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分析小虎的現(xiàn)象。
    2.結合案例,應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論分析小虎,并指出小虎現(xiàn)階段的任務是什么,他現(xiàn)在有些什么困擾?
    參考解析:
    1.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把兒童個體的發(fā)展分成4個時期,分別是感知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0~2歲是幼兒的感知動作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只能協(xié)調感知和動作活動;2~7歲是前運算階段,在這一時期,表象或內(nèi)化了的感知或動作在兒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兒童能用表象和語言作為中介描述外部世界;7~12歲是具體運算階段,這時候兒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論;12~15歲屬于形式運算階段,在這一時期,一般兒童能對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進行邏輯運演。
    服務對象小虎現(xiàn)在10歲,已到了具體運算階段的年齡,然而他的認知水平依然停留在感知動作的階段。此外,他運用語言作為中介描述外部世界的能力也相對較弱,語言表達和溝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感覺統(tǒng)合療法的理論即與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的4階段理論基本類似,首先規(guī)定了新生兒感覺統(tǒng)合發(fā)展的4個階段,社會工作者可在此基礎上對小虎進行感覺統(tǒng)合方面的訓練。
    2.埃里克森認為人生有八大發(fā)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面臨特殊的發(fā)展任務,要經(jīng)歷心理一社會“危機”,或者說矛盾沖突。這些沖突包含著對立的兩極,個體只有嘗試面對并解決這一沖突后,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同時發(fā)展出某種特定的品質或“美德”。如果沖突無法圓滿解決,那么個體自我的發(fā)展就會出現(xiàn)困擾乃至停滯。埃里克森的人類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包括嬰兒期(0~1歲)、幼兒期(1~3歲)、兒童早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少年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老年)期(65歲以上)這八個階段。
    案例中的小虎今年10歲,處于兒童中期。兒童中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重要的知識、技能和生存技巧,增加勤奮感,使勤奮感超越自卑感;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形成良好的自身能力。小虎現(xiàn)在語言表達方面非常弱,還經(jīng)常分不清“你”和“我”這樣的人稱代詞。在行為方面表現(xiàn)也非常差,經(jīng)常會向他人吐唾沫,有時還對他人大吼大叫。與小朋友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友好,經(jīng)常會摸對方的耳朵或者摸對方的頭,但往往會被別人甩開。這個時候小虎會立即停止行為,但一會兒又會反復,直至別人不滿時才會結束,之后會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一邊或到媽媽身邊坐著。這里可以看出小虎的表現(xiàn)還處于幼兒期和兒童早期的一些行為,還未完成兒童早期的任務,還在不斷地嘗試新的事物,沒有形成克服內(nèi)疚、建立信心的人格,對自身沒有確切的目的,意志力較薄弱。他的重要聯(lián)系人還是父母和家庭,需要形成相應的同輩群體和自身的角色模式。
    解決方案:(1)在小虎自身方面,利用個案輔導的方式對小虎進行治療。在語言治療方面可以采取言語治療幫助他提升語言能力;在認知方面進行提升,增強小虎的自我認同感和提升他的自信心;對行為進行修正,幫助他改正吐唾沫和不良交際行為等,幫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改善同伴之間的關系。(2)在家庭方面,對小虎的父母進行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治療技能培訓,提高治療效果。(3)在朋輩群體方面,與小朋友進行溝通,爭取得到小朋友的理解與支持,接納小虎,擴大小虎的“交際圈”。(4)改善小虎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專業(yè)治療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促進小虎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