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詩詞五首》

字號:

《詩詞五首》教案
    長歌行-教案1
    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會讀會寫生字葵字。
    情意目標:體會古詩中告訴我們的惜時的道理,激發(fā)努力學習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標:體會詩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讀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古詩。(板書古詩兩字)同學們,看到古詩一詞,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學過的古詩,就讓其背誦;或想起學詩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教師板書;或問本節(jié)學哪首詩,板書課題--長歌行。
    師:是呀,古詩語言凝練,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告訴我們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沒有提到,這里引出我們今天又要學習古詩了,還記得學古詩的方法嗎?說自己學詩的方法,師適時板書學詩要點)
    二、學習
    師:請同學們各自放聲讀 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生:讀課文。(教師關(guān)注讀的不好的學生)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他們讀得怎樣?
    (指名幾個學生讀,大家評價)
    師:詩中還出現(xiàn)了一個我覺得不好寫,不好記的生字。誰來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錯?你怎么記住這個字的?(讀通)
    師:能把詩句讀通了,達到了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詩讀得更好,還得理解詩的意思。請同學們默讀,或根據(jù)注釋,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說不懂的字句。
    師:請你和同桌議議這些字句的意思。
    師:這首詩寫了什么?你感受深的是什么?(讀懂)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請和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
    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好,詩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復的時間。我們能通過讀讀出這種感受嗎?老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可以嗎?
    (指名有感情讀詩)(悟情)
    同學們,你發(fā)現(xiàn)了這首詩和我們學過的其它古詩的區(qū)別了嗎?對,這是漢代的樂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這些樂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千古流傳。你們想聽聽嗎?
    配樂唱。
    三、總結(jié)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從中獲得的道理;或是別的惜時名言詩句。
    (根據(jù)情況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選擇你喜歡的背誦)(延伸)
    師:同學們的收獲不少,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明白了道理,你想把這首詩送給誰?為什么?
    師總結(jié):是呀,燕子去了,會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希望我們少壯多努力,老大不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教學目的】
    1.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詩詞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領(lǐng)會這些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shù)感染力。
    3.了解與這些詩詞有關(guān)的文學常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yǎng)和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過程:
    一、#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詩詞五首》#設(shè)計
    陶淵明的《飲酒》詩,好比我們這個旅游團觀賞了陶淵明經(jīng)營管理的一處田園風光,領(lǐng)略了它特有的風味。今天我們繼續(xù)旅行來到我國文學的兩座高峰--唐詩和宋詞。這兩座高峰郁郁蔥蔥,蔚然深秀,美麗的景色令游賞者目不暇接。由于時間緊,我們在這兩處景觀中,重點欣賞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馬觀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學們,同意嗎?
    (解說:這個#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詩詞五首》#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交代了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同時引發(fā)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游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于無人引薦,于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于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期,其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擾。其間他作了《漁家傲》詞數(shù)首,寫邊鎮(zhèn)勞苦,今只存這一首。詞中著力渲染了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diào)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郁,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后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將三首唐詩和一首宋詞的錄音聽一遍,之后再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的錄音各聽一遍。然后給6分鐘時間讓學生讀背這兩首詩詞,看誰背得既快又準確。(解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快速讀背的興趣,并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背,學生一般能較快背出。)(2)教師范背這兩首詩詞(學生注意教師是否有背錯的地方),然后與學生共背一遍。
    (解說:教師作出讀背的表率,既激發(fā)大家學習的興趣,又營造一種讀背詩詞的氛圍,師生共學,融為一體。讓學生注意教師是否背錯,是為了使學生聽得更認真。)
    (3)補充注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閑居不仕。
    恥:有愧于。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讓學生再結(jié)合這兩首詞的有關(guān)注釋進行誦讀、理解,形成自己的認識。
    (5)打出課件D、E,讓學生的理解與認識跟課件展示的畫面相對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認識。
    2.課文研討
    (1)孟詩的三、四兩句是寫什么?
    明確: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云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蕩,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
    (2)如何理解后四句的詩意?
    明確:后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zhuǎn)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fā)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xiàn)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夫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閑居不仕是有愧于當今的圣明天子的。后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xiàn)獲魚的心愿。后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3)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這一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板書設(shè)計】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漁家傲
    課前要求收集有關(guān)邊塞詩詞,課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顧有關(guān)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簡介:
    1、 背誦《岳陽樓記》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 簡介: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江蘇省]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于世。曾守衛(wèi)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導入: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guān)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guān)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 學習《漁家傲》:
    背景簡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zhàn)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1、 自讀欣賞,體會詞中韻味,及詞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組賞析討論,理解詞中意境:
    3、 討論:詞的上闋下闋各寫什么?
    4、 創(chuàng)造性的賞析上闋:[可進行口頭描述或書面描寫,將范仲淹筆下的塞外邊關(guān)圖擴寫出來]
    賞析:詞的上闋,展現(xiàn)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
    [引導學生想象進行口頭筆頭訓練,互相補充]
    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
    并從三處來體現(xiàn):[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視覺上悲涼]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diào)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
    [聽覺上的震撼] "角聲滿天秋色里"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zhàn)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wèi)孤城,防止來犯。[又寫出戰(zhàn)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賞析:下闋抒寫征人思鄉(xiāng)之情:[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fā)鄉(xiāng)關(guān)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nèi)缃裨鯓影。侩y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jié)進入人的內(nèi)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yè)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愁,白發(fā)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fā)的基調(diào),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xiāng)之愁,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