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西醫(yī)綜合:病理學考察重點總結(2)

字號:

第二章、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損傷與修復
    適應:細胞、組織、器官耐受內(nèi)環(huán)境中各種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過程,稱為適應。
    適應性反應:萎縮、肥大、增生、化生
    萎縮:指發(fā)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體積縮小。體積縮小可伴有細胞數(shù)量減少,也常繼發(fā)間質增生而體積增大,即假性肥大。全身性萎縮常先累及脂肪及骨骼肌。
    化生:一種分化成熟的組織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組織的過程。
    病理變化內(nèi)容:(病變)1.亞致死性細胞損傷或變性 2.細胞死亡
    變性:由于物質代謝障礙所致細胞質或間質內(nèi)出現(xiàn)異常物質或是正常物質異常增多,稱為變性。
    1.細胞水腫
    光鏡下 胞質可見細小紅染顆粒,稱為顆粒變性。
    肉眼:病變器官體積增大,包膜緊張、切面隆起,邊緣外翻,色較蒼白,混濁無光澤。(稱為混濁腫脹)
    鏡下:實質細胞腫大,胞漿稀疏淡染、出現(xiàn)許多微細的顆粒,H-E染色呈淡紅染。
    電鏡:肉質網(wǎng)擴張、核蛋白體脫失、線粒體腫張、峭變短、變少甚至消失。
    2.脂肪變性
    光鏡下:HE染色 脂滴為大小不等的近圓形空泡。
    肝脂肪變性:肝細胞最易脂肪變。
    肉眼:肝體積腫大,包膜緊張、色淡黃,質地較軟軟,邊緣純,切面有油膩感。
    鏡下:肝細胞有大小不等脂肪空泡,散在分布于胞漿中,嚴重時融合為一大空泡將核推向一側,形如脂肪細胞(HE)。
    心肌脂肪變性
    肉眼:嚴重貧血時,心內(nèi)膜下尤其是*肌處出現(xiàn)平行的黃色條紋,與正常心肌暗紅色相間排列,狀似虎斑(虎斑心)。
    鏡下:脂滴位于心肌細胞核附近和線粒體分布區(qū),較細小,呈串珠狀排列。
    3.玻璃樣變性
    結締組織玻璃樣變
    肉眼:病變組織呈灰白色半透明,質地致密堅韌,彈性消失。
    鏡下:結締組織中膠原纖維增粗、融合,細胞成分減少,形成均質的梁狀或片狀結構。
    血管壁玻璃樣變性
    鏡下:內(nèi)皮下呈均勻一致,無結構,深紅染物質動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細動脈硬化)
    細胞內(nèi)玻璃樣變
    鏡下:腎—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胞漿內(nèi)圓形紅染玻璃樣小滴(吞飲大量脂蛋白);肝—肝細胞胞漿內(nèi)不規(guī)則條索狀,團塊狀紅染均質的玻璃樣物質(密集微絲)。
    4.黏液樣變性
    5.病理性鈣化
    細胞死亡包括壞死和凋亡
    壞死
    定義:指活體內(nèi)局部組織、細胞的死亡
    基本病理變化:細胞核的變化是壞死的標志性改變。
    標志:細胞核的變化(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
    類型:1.凝固性壞死 2.液化性壞死 3.特殊類型:干酪樣壞死、壞疽、纖維樣壞死
    結局:溶解吸收,分離排出,機化,包裹、鈣化
    壞疽:指繼發(fā)腐敗菌感染的較大范圍組織壞死,以致壞死組織呈黑褐色。分為干性壞疽、濕性壞疽、氣性壞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