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作品欣賞【十篇】

字號:


    天空吸引你展翅飛翔,海洋召喚你揚帆啟航,高山激勵你奮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馬由韁……出發(fā)吧,愿你前程無量!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 《2017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作品欣賞【十篇】》供您查閱。
    【文章一:民樂<二泉映月>】
    民樂<二泉映月>
    作者:阿炳,本名華彥鈞,江蘇無錫東亭人。阿炳飽受人間的艱辛和苦難,在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他在二胡、琵琶等樂器方面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
    創(chuàng)作背景:《二泉映月》是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在逸首樂曲中,阿炳借、無錫惠山勝景“天下第二泉”,抒發(fā)了自己飽經(jīng)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對坎坷命運的憤懣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純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優(yōu)美婉轉,質(zhì)樸動人,平靜深沉而不乏昂揚之志,纏綿哀怨而飽含憤慨之情,充滿濃郁的江南風格。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運用二胡上五個把位的寬廣音域演奏,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diào)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xiàn)了一個經(jīng)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文章二: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
    中國古代帝王官苑,是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1703年,歷經(jīng)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山莊建筑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大部分。宮殿區(qū)位于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筑。正宮是宮殿區(qū)的主體建筑,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后寢”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種隆重的大典也在這里舉行。
    湖區(qū)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溯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間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湖區(qū)的風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名勝建造的。平原區(qū)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1994年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山莊規(guī)模宏大,在總體規(guī)劃布局和園林建筑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觀特點和有利條件,吸取唐、宋、明歷代造園的傳統(tǒng)和江南園林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加以綜合、提高,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典范。
    【文章三:《步輦圖》】
    《步輦圖》
    中國唐代人物畫作品,絹本,重設色,現(xiàn)有摹本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縱38.5厘米,橫l29.6厘米。作者閻立本,唐初的人物畫家,出身書畫世家。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作品傳世?!安捷偂北緛碇傅弁跛俗拇焦ぞ撸摦嬜饕载懹^十五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lián)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乘步輦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xiàn)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于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
    【文章四: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作品,原作品面積約44平方米,高497厘米,寬885厘米,共畫了兩年時間。作者達·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時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的這幅《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最的。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墻上的。畫作構圖以耶穌為中心,沿著餐桌坐著l2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猶大、圣·約翰、小雅各等門徒的神情各異,形象鮮明,栩栩如生。這幅畫的構圖并不復雜,基本上是在一條直線上穿插變化的,但單純中見豐富。畫家把13個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有區(qū)別又有緊密聯(lián)系,既突出了耶穌的主要形象,又層次分明地刻畫出每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畫家把耶穌安排在既是畫面中心、又是視覺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門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襯托出耶穌的形象,餐桌、墻壁、門窗和天花板的處理取平行透視,都集中在基督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者的視線首先吸引到耶穌身上。這幅畫畫面宏大、嚴整、均衡,而富于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jié)的緊湊,還是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秀的繪畫作品之一。
    【文章五:維納斯像】
    《維納斯像》
    《維納斯像》也稱《米洛斯島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F(xiàn)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是盧浮宮鎮(zhèn)宮三寶之一。l820年被米洛斯島上的一位農(nóng)人所發(fā)現(xiàn),被世人公認為希臘女性美的原型。像高兩米略多一點,她的雙臂已折斷。它屬于希臘化時期的作品,是古希臘雕塑的經(jīng)典之作。這尊維納斯像看上去微徼有些傾斜,這種處理手法使雕像增加了曲線美和優(yōu)雅的動感美。雕像用的是帕里安大理石,這使這位女神軀體和肌膚顯得輕盈而美麗,富有最典型的古典傳統(tǒng)特色。作品融合了古希臘雕塑優(yōu)美與崇高兩種風格,手法闊大而簡潔,人物端莊秀美。整個雕塑比例符合“黃金分割律”,成為后來藝術家創(chuàng)造人體美的標準。
    【文章六:《梁?!贰?/font>
    《梁祝》
    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酚珊握己馈㈥愪撟髑瑢懹?958年,翌年五月在上海首演。樂曲取材自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吸收浙江越劇唱腔作素材,按戲劇構思布局,全曲以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和化蝶為主要內(nèi)容,分成三個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樂曲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深入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運用西洋協(xié)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xiàn)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并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在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努力。
    【文章七:C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命運)】
    C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1770~1827)是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禖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命運)》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充滿了緊張急迫的力量感;第二樂章呈現(xiàn)出猶疑、沉思的氣質(zhì);第三樂章轉為輕快昂揚,充滿樂觀;最后以熱烈輝煌的第四樂章表現(xiàn)與命運抗爭的歡樂。整個作品情緒激昂、氣魄宏大,鮮明地表達了人與命運抗爭的主題,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整個作品結構嚴謹、完整、均衡,手法簡練、形象生動、層次清晰,各樂章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樂曲采用從小調(diào)到大調(diào),從弱奏到強奏以及相應的配器手法,成功地表達了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思想。
    【文章八:《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其故事梗概是: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受《詩經(jīng)·關雎》啟發(fā),私出游園,隨即在夢中和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夢梅進京赴試,借宿梅花觀.在園中與杜麗娘鬼魂相會。杜麗娘起死回生,后二人結為夫妻,柳又考中狀元,但他們的婚姻不被已升為宰相的杜寶承認,最后由皇上出面調(diào)停終于團圓。全劇充滿著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主人公對理想的追求上,同時也表現(xiàn)在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上。作者以“夢”作為劇情發(fā)展的關鍵,構思奇幻,異乎尋常、出生入死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jié)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格。
    【文章九:《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
    《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
    《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是l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大師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品。德拉克洛瓦被稱為l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獅子,他最善于運用色彩,所畫的形象飽滿熱烈,有強烈的音樂感,能表現(xiàn)出一種詩意的美。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事件,真實地再現(xiàn)了硝煙彌漫、尸橫街頭的巴黎巷戰(zhàn)的激烈景象。同時,畫家又采用浪漫主義手法,在畫面中心描繪了一位被稱為“自由女神”的婦女。她上身赤*,一手握槍,一手揮舞著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在這位婦女的引導下,群眾穿過倒塌的街壘,踏著戰(zhàn)友的血跡勇往直前。作品像一首旋律激越、感情熾烈的戰(zhàn)斗進行曲,動人心魄,表現(xiàn)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在這幅作品中,革命的內(nèi)容和浪漫主義手法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為一體。畫家處處運用對比手法表達強烈的感情,加強戰(zhàn)斗的氣氛。整幅畫面正如左拉所說:“德拉克洛瓦的調(diào)色板是沸騰著的?!彼粌H用色彩塑造形象,而且筆觸到處都跳動著激情和力量。德拉克洛瓦以《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把浪漫主義運動推向了頂峰,而他也就成為這一運動的主將和杰出的代表。
    【文章十: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悉尼市班尼朗島上的一座風格獨特的建筑,由丹麥設計師伍重設計于1957年,建成于l973年。設計者根據(jù)班尼朗島三面臨海、南面與陸地相連的地理特點,設計時在歌劇院的上方覆蓋了三組薄殼屋頂,使整座建筑物不僅具有東、西、南、北四個立面造型,還獲得了從上往下看的第五個立面的造型效果。整個建筑可同時容納7000人,歌劇院坐席1500余個,音樂廳坐席2600余個,并有面積達440平方米的大舞臺,氣勢恢弘。悉尼歌劇院寓意深邃的奇異造型,成為后現(xiàn)代建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