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并將字母標號填入題干的括號內)
1、品德形成的標志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評價能力的形成
C.價值內化
D.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 新老師一般處于( )階段。
A.關注情境
B.關注生存
C.關注學生
D.關注發(fā)展
3、
學習活動中穩(wěn)定、可靠、持久的推動力是( )。
A.學習動機
B.認知內驅力
C.自我提高內驅力
D.附屬內驅力
4、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的學習稱為( )。
A.符號學習
B.概念學習
C.命題學習
D.規(guī)則學習
5、
《學記》提出“學不躐等”,“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揭示教學中應貫徹( )。
A.啟發(fā)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6、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創(chuàng)立的教育學說是( )。
A.實驗教育學
B.文化教育學
C.批判教育學
D.科學教育學
7、
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 )。
A.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定性
B.積極性
C.適應性和社會性
D.內化性和意志性
8、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氣質
C.能力
D.興趣
9、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聲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據(jù)的感知規(guī)律是( )。
A.強度律
B.差異律
C.活動律
D.組合律
10、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態(tài)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認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為傾向成分
D.認知與情感成分
11、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句俗語為人格的哪種特性作了好的詮釋?( )
A.獨特性
B.穩(wěn)定性
C.統(tǒng)合性
D.復雜性
12、 問題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問
C.思維狀態(tài)
D.思維起點
13、( )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水平的標志。
A.教師良心
B.教師公正
C.教師義務
D.教師榮譽
14、
為培養(yǎng)提高新教師和教學經驗欠缺的年輕教師宜進行( )觀摩。
A.正式
B.非正式
C.組織化
D.非組織化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審議機構是( )。
A.全國人大常委會
B.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國務院
D.教育部
16、 現(xiàn)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我國第( )次課程改革。
A.七
B.八
C.九
D.三
17、 人們對暗的適應,是視覺感受性的( )。
A.順應
B.選擇
C.提高
D.降低
18、
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問題的知識稱為( )。
A.感性知識
B.理性知識
C.描述性知識
D.程序性知識
19、
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 )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A.自由和尊嚴
B.人身和財產
C.身心和健康
D.生命和安全
20、“狼孩”的例子從反面說明了教育促進個體( )功能的重要性。
A.個性化
B.社會化
C.職業(yè)化
D.主體化
21、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針對所學內容畫出網(wǎng)絡關系圖,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
A.元認識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資源管理策略
D.認知策略
22、
強而有力,比較平穩(wěn)而相對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是( )。
A.熱情
B.心境
C.激情
D.應激
23、每次看見“月暈”就要“刮風”,“潮濕”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結論,這屬于哪種思維特性?(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間接性
D.情境性
24、我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管理制度是實行( )。
A.國家統(tǒng)一管理制度
B.國家和地方兩級管理制度
C.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制度
D.學校校本管理制度
25、 在對待師生關系方面,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強調( )。
A.尊重、贊賞
B.幫助、引導
C.反思
D.合作
1、品德形成的標志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評價能力的形成
C.價值內化
D.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 新老師一般處于( )階段。
A.關注情境
B.關注生存
C.關注學生
D.關注發(fā)展
3、
學習活動中穩(wěn)定、可靠、持久的推動力是( )。
A.學習動機
B.認知內驅力
C.自我提高內驅力
D.附屬內驅力
4、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的學習稱為( )。
A.符號學習
B.概念學習
C.命題學習
D.規(guī)則學習
5、
《學記》提出“學不躐等”,“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揭示教學中應貫徹( )。
A.啟發(fā)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6、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創(chuàng)立的教育學說是( )。
A.實驗教育學
B.文化教育學
C.批判教育學
D.科學教育學
7、
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 )。
A.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定性
B.積極性
C.適應性和社會性
D.內化性和意志性
8、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氣質
C.能力
D.興趣
9、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聲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據(jù)的感知規(guī)律是( )。
A.強度律
B.差異律
C.活動律
D.組合律
10、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態(tài)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認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為傾向成分
D.認知與情感成分
11、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句俗語為人格的哪種特性作了好的詮釋?( )
A.獨特性
B.穩(wěn)定性
C.統(tǒng)合性
D.復雜性
12、 問題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問
C.思維狀態(tài)
D.思維起點
13、( )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水平的標志。
A.教師良心
B.教師公正
C.教師義務
D.教師榮譽
14、
為培養(yǎng)提高新教師和教學經驗欠缺的年輕教師宜進行( )觀摩。
A.正式
B.非正式
C.組織化
D.非組織化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審議機構是( )。
A.全國人大常委會
B.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國務院
D.教育部
16、 現(xiàn)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我國第( )次課程改革。
A.七
B.八
C.九
D.三
17、 人們對暗的適應,是視覺感受性的( )。
A.順應
B.選擇
C.提高
D.降低
18、
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問題的知識稱為( )。
A.感性知識
B.理性知識
C.描述性知識
D.程序性知識
19、
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 )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A.自由和尊嚴
B.人身和財產
C.身心和健康
D.生命和安全
20、“狼孩”的例子從反面說明了教育促進個體( )功能的重要性。
A.個性化
B.社會化
C.職業(yè)化
D.主體化
21、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針對所學內容畫出網(wǎng)絡關系圖,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
A.元認識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資源管理策略
D.認知策略
22、
強而有力,比較平穩(wěn)而相對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是( )。
A.熱情
B.心境
C.激情
D.應激
23、每次看見“月暈”就要“刮風”,“潮濕”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結論,這屬于哪種思維特性?(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間接性
D.情境性
24、我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管理制度是實行( )。
A.國家統(tǒng)一管理制度
B.國家和地方兩級管理制度
C.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制度
D.學校校本管理制度
25、 在對待師生關系方面,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強調( )。
A.尊重、贊賞
B.幫助、引導
C.反思
D.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