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的鑒賞

字號:

下面這首詩出于《詩經(jīng)·小雅·甫田之什》。此詩一、二章以鴛鴦匹鳥興夫婦愛慕之情。詩的第三、四章以摧秣乘馬,興結(jié)婚親迎之禮,充滿了對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本人認(rèn)為這是一首祝賀新婚的詩。你們覺得呢?看完要給我一點(diǎn)點(diǎn)意見哦。
    鴛鴦
    朝代:先秦
    原文: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
    宜其遐福。乘馬在廄,摧之秣之。君子萬年,福祿艾之。
    乘馬在廄,秣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綏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鴛鴦雙雙輕飛翔,遭遇大小羅與網(wǎng)。好人萬年壽而康,福祿一同來安享。
    鴛鴦相偎在魚梁,喙兒插進(jìn)左翅膀。好人萬年壽而康,一生幸福綿綿長。
    拉車轅馬在馬房,每天喂草喂雜糧。好人萬年壽而康,福祿把他來滋養(yǎng)。
    拉車轅馬在馬槽,每天喂糧喂飼草。好人萬年壽而康,福祿齊享永相保。
    注釋
    ⑴鴛鴦:鴨科水鳥名。古人以此鳥雌雄雙居,永不分離,故稱之為“匹鳥”。
    ⑵畢:長柄的小網(wǎng)。羅:無柄的捕鳥網(wǎng)。
    ⑶宜:《說文解字》:“宜,所安也。”引申為享。
    ⑷粱:筑在河湖池中攔魚的水壩。
    ⑸戢(jí):插。
    ⑹遐:遠(yuǎn)。
    ⑺乘(shèng):四匹馬拉的車子。乘馬引申為拉車的馬。廄:馬棚。
    ⑻摧(cuò):通“莝”,鍘草喂馬。鄭箋:“今莝字也?!薄墩f文解字》:“莝,斬芻也。”秣(mò):用糧食喂馬。
    ⑼艾:養(yǎng)。
    ⑽綏:安。
    【鑒賞
    此詩出于《詩經(jīng)·小雅·甫田之什》。對此詩旨義的解釋歷代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以《毛詩序》為代表,以為“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于萬物有道,自奉養(yǎng)有節(jié)焉。”孔穎達(dá)疏進(jìn)一步解釋說:“前二章鴛鴦為興,言交于萬物有道奉一物以例余也。后二章又以芻秣之式興奉養(yǎng)有節(jié)?!币皇且悦鞔撕慰瑸榇恚^“以《白華》之詩證之,其第七章曰:‘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是詩亦有‘在梁’二語,詞旨昭然。詩人追美其初昏(婚)。凡詩言‘于飛’者六,其以雌雄連言者,惟‘鳳凰于飛’及此‘鴛鴦于飛’耳?!冻笋R》二章,皆詠親迎之事而因以致其禱頌之意。《漢廣》之詩曰:‘之子于歸,言秣其馬’亦同?!保ā对娊?jīng)世本古義》)清人姚際恒、方玉潤也都贊同何說,認(rèn)為是一首祝賀新婚的詩。相比而言,這一說法更為通達(dá),因?yàn)轼x鴦作為匹鳥的文化底蘊(yùn)與“交于萬物有道”沒有任何合理的關(guān)聯(lián)。而解作賀婚詩,前二章贊美男女雙方才貌匹配,愛情忠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滿,更切近詩旨。
    此詩一、二章以鴛鴦匹鳥興夫婦愛慕之情。描繪了一對五彩繽紛的鴛鴦,拍動著羽毛絢麗的翅膀,雙雙飛翔在遼闊的天空,雌雄相伴,兩情相依,情有獨(dú)鐘,心有所許,多么美妙的時(shí)刻,多么美好的圖畫!在遭到捕獵的危險(xiǎn)時(shí)刻,仍然成雙成對,忠貞不渝,并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從同甘到共苦兩種境遇的轉(zhuǎn)變,進(jìn)一步展現(xiàn)了鴛鴦高潔的品格,挖掘了鴛鴦的典型的獨(dú)特的稟性,較好地運(yùn)用了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為后面對人物的抒寫做了充分的準(zhǔn)備。在第二章中,詩人抓住鴛鴦小憩時(shí)的一個(gè)細(xì)節(jié),描摹入微,觀察至細(xì)。芳草萋萋的小壩上,一對鴛鴦相依相偎,紅艷的嘴巴插入左邊的翅膀,閉目養(yǎng)神,恬靜悠閑,如一幅明麗淡雅的江南水墨風(fēng)景圖,滿含著對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戀與無限追求。這二章一動一靜,描摹畢肖,既是對今后婚姻生活的象征性寫照,也是對婚姻的主觀要求和美好希望。生活之中,歡樂與痛苦必然并存,既有甜蜜的欣悅,也有凄苦的哀愁,但只要雙方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苦樂之中就都有幸福在,又何所懼呢!詩人以鴛鴦比喻夫妻,貼切自然,易于引起欣賞者的共鳴,其形象逐漸積淀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原型,為后世所普遍接受。
    詩的第三、四章以摧秣乘馬,興結(jié)婚親迎之禮,充滿了對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抓住親迎所用的廄中肥馬這一典型細(xì)節(jié),引發(fā)人對婚禮情景的豐富聯(lián)想:隆重、熱烈、喜慶;并且?guī)蟹蜀R也反映著生活的富足。這都含蓄地暗示了婚姻美好的客觀條件:男女般配,郎才女貌,感情專一,家產(chǎn)豐裕;反映了詩人的婚姻價(jià)值觀念,也是對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禮贊。
    【作者簡介
    金地藏,新羅(今朝鮮)僧人,真名金喬覺。據(jù)說,金喬覺早年曾經(jīng)來大唐留學(xué),漢學(xué)修養(yǎng)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jīng)、道家三清法術(shù)之內(nèi),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庇谑腔貒螅闳粧仐壨踝迳?,削發(fā)為僧。唐開元七年(719),金喬覺24歲時(shí),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 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jīng)輾轉(zhuǎn),卓錫九華。位于九華山麓的“九華行祠”為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都留下他的足印。 金喬覺于唐開元七年(719年)到中國安徽青陽縣九華山授法,并實(shí)行農(nóng)禪制度,披荊斬棘,擇地栽茶。據(jù)《青陽縣志》載:“金地茶,相傳為金地藏西域攜來者,今傳梗空筒者是?!薄毒湃A山志》也載:“金地茶,梗心如筱,相傳金地藏?cái)y來種?!谏窆鈳X之南,云霧滋潤,茶味殊佳。”九華山的煎茶峰,相傳為“金地藏?cái)y道侶于前汲泉烹茗”之地。金地藏在九華山提倡種茶、飲茶、從佛法,但不忘茶事,是“茶禪一味”的倡導(dǎo)者。這在金地藏作的《送童子下山》詩中,也能得到印證。詩曰:“……空門寂寞爾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愛部竹欄騎竹馬,慣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澗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金地藏,新羅(今朝鮮)僧人,真名金喬覺。據(jù)說,金喬覺早年曾經(jīng)來大唐留學(xué),漢學(xué)修養(yǎng)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jīng)、道家三清法術(shù)之內(nèi),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庇谑腔貒?,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發(fā)為僧。唐開元七年(719),金喬覺24歲時(shí),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 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jīng)輾轉(zhuǎn),卓錫九華。位于九華山麓的“九華行祠”為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都留下他的足印。 金喬覺于唐開元七年(719年)到中國安徽青陽縣九華山授法,并實(shí)行農(nóng)禪制度,披荊斬棘,擇地栽茶。據(jù)《青陽縣志》載:“金地茶,相傳為金地藏西域攜來者,今傳??胀舱呤??!薄毒湃A山志》也載:“金地茶,梗心如筱,相傳金地藏?cái)y來種?!谏窆鈳X之南,云霧滋潤,茶味殊佳?!本湃A山的煎茶峰,相傳為“金地藏?cái)y道侶于前汲泉烹茗”之地。金地藏在九華山提倡種茶、飲茶、從佛法,但不忘茶事,是“茶禪一味”的倡導(dǎo)者。這在金地藏作的《送童子下山》詩中,也能得到印證。詩曰:“……空門寂寞爾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愛部竹欄騎竹馬,慣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澗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