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的性質:既是一場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
鄧小平說:“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改革作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解放生產力。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澤東正確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動力。鄧小平根據馬克思和毛澤東的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我們建立起來的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筑在某種歷史條件下,也可能產生對生產力束縛的觀點,因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容,以更好地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具體表現。因此,改革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