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司法中國法制史輔導:中國古代法制演變線索

字號:


    一、主要法典 《法經(jīng)》(6篇)─→《九章律》(9篇)─→《曹魏律》(八議入律)─→《秦始律》(《晉律》,服制入律))─→《北齊律》(重罪十條入律,12篇)─→《開皇律》(五刑十惡八議,12篇)─→《唐律疏議》(一準乎禮,12篇)─→《宋刑統(tǒng)》(律后附敕令格式,12篇)─→《大明律》(強化行政控制,模仿周禮;改變以罪名為綱編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機關只能為綱編撰法典)7篇)─→《大清律例》(7篇)
    二、法律體系
    漢[律令科比]─→唐[律令格式典]─→宋[刑統(tǒng)(律)敕令格式律]─→明[律誥(特別法)例典]─→清[律例典] 三、刑法原則
    西周:故意過失,老幼犯罪減免刑罰,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寬嚴適中
    秦朝:連坐、誣告反坐
    漢朝:上請原則,恤刑原則,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唐朝:公罪私罪、共同犯罪合并論罪、自首類推、老幼廢疾者減刑、累犯加重、特權、化外人處罰原則 明朝:從新從重原則,重其所重,輕其所輕原則
    四、刑罰制度
    奴隸制五刑[肉刑為中心]─→漢初刑制改革[廢除肉刑]─→封建制五刑[徒流體罰為中心]─→近代五刑[自由刑為中心]
    五、會審制度
    雜治:秦漢時期,丞相、御史大夫、廷尉
    三司推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臺
    三司會審、九卿圓審:明,三司會審: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九卿圓審:六部尚書、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
    三司會審、九卿會審、秋審、朝審:清
    近現(xiàn)代重要法制演變線索
    一、憲法
    清末《欽定憲法大綱》(1908君主立憲制)、《十九信條》(1911)─→南京臨時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1總統(tǒng)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內閣制)─→北洋政府“天壇憲草”(1913《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內閣制)、“袁記約法”(《中華民國約法》1814總統(tǒng)制)、“賄選憲法”(《中華民國憲法》1923內閣制)─→南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931五院制建立)、“五五憲章”(1936《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憲法》(蔣記憲法,1947年總統(tǒng)集權制)。
    二、刑法(從體例、內容兩方面掌握)
    清末《大清現(xiàn)行刑律》(1910,民刑分立,廢除酷刑)、《大清新刑律》(1911,附《暫行章程》)─→北洋政府《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1912附《補充條例》)─→南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刑法》(1928)
    三、民法(從篇名、特點兩方面掌握)
    清末《大清民律草案》(1911)─→南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民法》(1929)
    四、訴訟法
    《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1906草案)─→《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1910)─→《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法》(1931)、《中華刑事訴訟法》(1928)
    特別注意:
    中國法制的演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習慣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現(xiàn)代化。這是非常重要的線索,可以幫助記憶。
    中國法制史的學習中有兩條線索,即橫向以憲法、刑法、民法、經(jīng)濟法的發(fā)展為線索;縱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現(xiàn)代化的進程偉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