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愛家鄉(xiāng)那樣的情感演唱《拉薩謠》。
2.能分辨管弦樂合奏《北京喜訊到邊寨》的音樂結構,感受不同樂段的情緒,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3.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4.能了解一些有關西藏、三峽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用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演唱《拉薩謠》。
2.感受《北京喜訊到邊寨》苗、彝民族音樂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啟發(fā)學生用熱愛自己家鄉(xiāng)那樣的情感演唱《拉薩謠》。
2.分辨管弦樂合奏《北京喜訊到邊寨》的音樂結構。
3.感受《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川江號子的風格。
課前準備:
布達拉宮的圖片或錄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號子》等錄音帶;有關西藏、三峽及三峽工程的資料和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歌曲《拉薩謠》;
2.了解西藏有關文化及欣賞有關作品,感受西藏的特有人文風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對學生進行新學期問好。
2.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和祖國東部有關的“東海漁歌”單元,到南部的“綠色江南”單元,今天轉向了祖國的西部,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西部粗獷、樸實的音樂特點,了解西部地區(qū)的風土人情。
3.首先來欣賞一首歌曲。(播放朱哲琴演唱的《拉薩謠》)
提問:覺得這首歌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這是一首由歌手朱哲琴演唱的具有濃厚西藏風格的歌曲,曲名叫《拉薩謠》。曲作者何訓田是我國當代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西藏風格的音樂作品。
同學們有誰去過西藏?西藏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下面我來考考大家,看看同學們對西藏的了解有多少:
1.西藏有座世界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高峰是什么峰?(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
2.西藏自治區(qū)的首府在哪里?有一座著名的宮殿是什么宮?(拉薩、布達拉宮)
3.西藏有一種白色的小花,它長在高山上,不畏嚴寒,象征著藏族人民堅強勇敢的性格。你知道是什么花嗎?(雪蓮花)
4.西藏有一條江是什么江?(雅魯藏布江)
5.剛建好的海拔高的鐵路是什么?(青藏鐵路)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西藏位于我國西南部,被稱為世界的屋脊。那里有世界上高的山脈,有美麗的雪域風情,有勤勞勇敢的藏族同胞,當然也有風格獨特、優(yōu)美的音樂。
二、學習新歌《拉薩謠》
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唱《拉薩謠》
先聽音樂兩遍(第一遍聽,第二遍小聲哼唱)。
請同學自己識譜、討論時間5分鐘。
跟琴唱譜兩遍。
老師帶學生分句邊彈邊唱詞兩遍。
放錄音讓學生放聲唱。(老師講講歌曲的處理,注意譜中小弧線的唱法)
問題(應該用怎樣的速度、感情演唱)
三、擴展
1、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MV《萬物生》,演唱者是薩頂頂,歌詞是梵文,是《百字明咒》的經文。里面有很多藏族的痕跡。
2、西藏的音樂非常豐富,流行的有兩種歌舞形式。一是鍋莊,一是弦子。
鍋莊的音樂粗獷,有一種說法,人們在跳舞的時候經常圍著爐灶或篝火,爐灶又稱為鍋莊,所以得名鍋莊。
弦子初流行于四川巴塘,所以也叫巴塘弦子。領舞的人一邊跳舞一邊演奏用牛角琴筒做成的弓弦樂器──“比旺”,當地的漢人稱它為弦子,所以得名。弦子的音樂短小、優(yōu)美,節(jié)奏富有舞蹈性,旋律具有歌唱性,流暢上口,是藏族人們喜愛的歌舞形式之一。我們以前學過的《我的家鄉(xiāng)日喀則》就具有鍋莊的音樂特點。
3、雪頓節(jié)是藏族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主要有“曬大佛”“跳藏戲”和“過林卡”三大活動。早晨,當晨曦剛剛露出來的時候,在低沉的法號聲中,喇嘛們就把巨大的佛像慢慢展開。當佛像展開的時候,太陽噴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被人們稱作是“天神合一”。然后人們來到羅布林卡,載歌載舞,徹夜狂歡,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企盼,西藏各地的藏戲團也進行藏戲表演。所以,雪頓節(jié)也被稱作是“曬佛節(jié)”或“藏戲節(jié)”。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藏族風格的歌曲,欣賞了有關西藏的音樂,介紹了西藏的風土人情,使我們對西藏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西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的音樂更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瑰寶,她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參考資料: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qū)的首府,也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有許多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其中尤以布達拉宮、大昭寺等為著名。拉薩是世界上具特色、富魅力的城市之一,這不僅因為它是海拔高的城市之一,有3700米,還因為它有著1300年的歷史留下的文化遺跡以及濃厚的宗教氛圍。
公元641年,吐蕃部族首領松贊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公主進藏后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于是,人們把初的寺廟,即現在的大昭寺,命名為“惹薩”,藏語的意思是“山羊背上”。后,逐步又變成為“拉薩”了。拉薩是西藏政教活動中心,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布達拉宮了。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 1994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傳說這座輝煌的宮殿建于公元七世紀,當時西藏的吐蕃王松贊干布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別在紅山之上修建了九層樓宮殿一千間,取名布達拉宮。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滅亡之后,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被毀于戰(zhàn)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紀,五世達賴被清朝政府正式封為西藏地方政教首領后,才開始了重建布達拉宮。以后歷代達賴又相繼進行過擴建,于是布達拉宮就成了今天這樣的規(guī)模。
布達拉宮全部是石木交錯的建筑方式,整座宮殿富麗堂皇,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堪稱巨型繪畫藝術長廊的大殿壁畫中,既記載有西藏佛教發(fā)展歷史,又有五世達賴生平,文成公主進藏過程,還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剛等等,因此,它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人們每當提及它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起西藏。在人們心中,這座凝結藏族勞動人民智慧又目睹漢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經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圣地的地位成為了藏民族的象征。
教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欣賞管弦樂合奏《北京喜訊到邊寨》。
教學過程:
一、為樂曲命名
師:請同學們聽一聽這首樂曲好像在表現一個什么樣的場景,為這首樂曲起個名字,并說一說為什么?教師播放音樂《北京喜訊到邊寨》。
學生聆聽音樂。為音樂命名(可能出現的答案如《歡騰的節(jié)日》《歡騰的苗寨》《狂歡之夜》《歡樂的邊疆等》
二、分辨樂曲的音樂特點
師:從同學們?yōu)闃非鸬拿謥砜?,這是一首熱烈歡快的樂曲。現在你們再聽一聽這首樂曲的幾個主題,分辨一下是哪個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
教師播放樂曲第三主題和第四主題(從1'54'‘開始)。
學生聆聽音樂并回答。
師:這首樂曲表現的就是西南邊寨的人民聽到從北京傳來的喜訊的情景。這首樂曲的音樂具有苗族、彝族的音樂風格,他們的音樂多以do、mi、sol三個音為主,在第四主題中有一個降mi的音,這是苗族音樂的典型特點。下面請你們再聽一遍,當聽到降mi的音時請你們舉手。
教師播放第四主題。
學生聆聽音樂,在聽到降mi時舉手。
三、分辨樂曲的結構
1. 引子與第一部分。
師:你們聽引子部分是用什么樂器領奏的?模仿了什么聲音?好像表現了什么情景?
教師播放引子部分。
學生聆聽音樂并回答(領奏的樂器是圓號,模仿了號角的聲音,一聲強一聲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師補充:力度強弱的對比好像號角的回聲在山谷林間飄逸回蕩,把人們帶進了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茂密叢林之中。
師:引子過后,樂曲進入第一部分,熱烈、歡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歡騰的場景之中。好像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廣場,為慶祝北京傳來的喜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出示樂譜圖,生欣賞)
師:在一個下行的過渡句之后,樂曲進入第二樂段。雙簧管奏出了一段輕快活潑的旋律,同第一樂段熱烈、奔放的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調性轉到降B大調,然后又回到降E大調,同時加進了短笛、長笛、弦樂和鈴鼓,使音樂顯得更加活潑,好像是對舞的場面。(出示樂譜圖,生欣賞)
師:第三樂段在一個過渡性的樂句之后,弦樂奏出了一段優(yōu)美、舒展的旋律,小號在句尾作呼應式的模仿。當第二遍反復的時候力度漸強,把情緒推向了高潮。(出示樂譜圖,生欣賞)
[注:這里的第一部分三個樂段的分辨,也可以簡略由生來聽貶。師:第一部分是由三個樂段組成的。你們能聽辨出來嗎?
教師播放第一部分。
學生聆聽音樂并分辨三個樂段。]
師: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熱烈,是這首樂曲的主要旋律?,F在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這個旋律。學生隨教師演唱旋律A。
2. 第二部分。
師:現在我們聽一聽第二部分的音樂,想一想它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好像在表現什么樣的情景?
教師播放第二部分。(出示樂譜圖,生欣賞)
學生聆聽音樂并回答(同第一部分的音樂形成對比,是優(yōu)美抒情的一段旋律,好像是一位姑娘的獨舞或是大家跳起了優(yōu)美的舞蹈)。
師:雙簧管奏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歌唱性的旋律,其中降mi的運用突出了苗族音樂的風格,好像是一位苗族姑娘在翩翩起舞,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師:這是一段十分優(yōu)美的旋律,我們一起來唱一唱。
學生隨教師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3. 第三部分和尾聲。
師:第三部分的音樂粗獷、熱烈,把情緒推向了高潮。你們仔細聽一聽,這一部分音樂又出現了哪一段旋律?
教師播放第三部分。(出示樂譜圖,生欣賞)
學生聆聽音樂并回答(這一部分又出現了A的旋律)。
4. 完整地欣賞全曲并分辨樂曲的結構。
師:剛才我們分段聽辨了樂曲,下面我們完整地欣賞全曲,當你聽出樂曲的三個部分時,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來表示。
教師播放全曲。學生聆聽音樂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樂曲的三個部分。
四、學生表達感想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管弦樂合奏《北京喜訊到邊寨》,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蚴悄阌涀×四囊欢涡桑怀?。
學生發(fā)言或演唱。
教后感: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2.了解三峽及三峽工程
教學過程:
一、介紹三峽
師:在我國萬里長江中有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它西起四川省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中間分別經過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這就是著名的長江三峽。
當你穿行在這險峻的峽谷中間的時候會有什么感受呢?我們先來聽一首《川江號子》。
生:歌曲非常高亢,好像船工們在和驚濤駭浪進行搏斗。
師:今天我們也來學唱一首具有這種號子風格的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二、學唱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師:我先給同學們唱一遍《三峽的孩子愛三峽》,請你們想一想,這首歌具有什么樣的音樂風格?
生:和我們剛才聽到的川江號子差不多,是具有號子風格的歌曲。
師:現在請同學們跟著錄音哼唱一遍。
生:跟錄音哼唱歌曲。
師:這是一首具有號子風格的歌曲,號子是民歌的一種體裁,是勞動時唱的歌,大家想一想在演唱時應注意些什么?
生:有力,要有節(jié)奏感。
師:根據同學們的討論,我們總結一下,這是一首具有號子風格的歌曲,所以節(jié)奏感要強,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強弱規(guī)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強一些,一個音一個字,要唱得有力,好像駕駛著小船在波浪中前進。
學生演唱。
師:勞動號子在演唱的時候一般都是一領眾和的形式,起到統一勞動節(jié)奏的作用,你們想一想,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領唱與齊唱呢?
學生分領唱與齊唱形式演唱。
三、展示有關三峽的音樂
師:三峽不僅有奇特的風光,而且有豐富的水資源,為了更好的利用三峽的水資源為人民造福,我國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關注三峽工程的開發(fā)與建設,在全國人民的支援努力下,三峽工程即將全面完工。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了解一些有關三峽的資料或音樂作品,現在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學生相互交流介紹三峽工程。
師:三峽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三峽音樂文化,除《川江號子》外,還有許多音樂作品,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關三峽的音樂作品。
生:有李白的古詩歌曲《下江陵》,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歌曲《長江之歌》等。
師:三峽是我們祖國的驕傲,三峽工程表現了我國的繁榮富強,不僅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全國的少年兒童都熱愛三峽。后,讓我們再自豪地演唱《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學生演唱。
參考資料:
三峽包括西部的瞿塘峽、中部的巫峽和東部的西陵峽。全長204公里。有許多名勝古跡,白帝城,三國時期,戰(zhàn)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臨終前把孤兒和政事托付給諸葛亮。李白的名詩《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薄蚌奶列?,巫峽秀,西陵險”。八公里的瞿塘峽, 過了瞿塘峽,江面逐漸寬闊起來,江水慢慢流緩。山勢由陡峭變得連綿。這就是巫峽,長約四十公里。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宛如一條天然畫廊。著名的有十二座山峰,每座山峰都有它動人的傳說。神女峰美麗、神奇。神女峰傳說她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兒瑤姬降臨在此處,為三峽消除水患,引渡航路。又進入了險峻的西陵峽。西陵峽是三峽長的峽谷,126公里。以險峻著稱,險峰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水勢湍急,迂回曲折,浪濤洶涌,后到宜昌結束。
三峽工程--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分布很廣。清代以來,水害更是頻繁。1931年、1935年兩次大洪水,使數十萬人流離失所。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三峽工程建設從1993年開始施工準備,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 2003年8月首批機組正式并網發(fā)電。歷經了十個春秋。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fā)電、航運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長江中下游嚴重洪水威脅,使長江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促進全國電網聯網,長江流域水能資源和水資源滾動開發(fā),改善長江中上游通航條件。將要進行三期建設,到2009年工程全部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