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匯總

字號: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zhì)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zhì)(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tǒng):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zhuǎn)才形成天體系統(tǒng)。
    ●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zhuǎn)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zhì)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nèi)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nèi)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fēng)在日冕層;太陽風(fēng)暴發(fā)生于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chǎn)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chǎn)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guān)系:(P12)1、3圖是正相關(guān),2圖是負相關(guān)。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zhuǎn):
    ●繞轉(zhuǎn)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zhuǎn)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zhuǎn)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zhuǎn)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zhuǎn):
    ●繞轉(zhuǎn)中心:太陽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zhuǎn)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zhuǎn):產(chǎn)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zhuǎn)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tài)(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zhuǎn):季節(jié)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zhuǎn)和自轉(zhuǎn)產(chǎn)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yōu)闀儭?BR>    昏線:由晝變?yōu)橐埂?BR>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跨經(jīng)度15o,相鄰兩個時區(qū)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qū):時區(qū)序號=已知經(jīng)度/15o,余數(shù)<7.5則整數(shù)為時區(qū)序號;余數(shù)>7.5則整數(shù)+1為時區(qū)序號
    (2)兩個時區(qū)之差:同區(qū)相減,異區(qū)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jīng)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qū)進入西十二區(qū)減一天;從西十二區(qū)進入東十二區(qū)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jīng)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jié)構(gòu)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fā)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后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nèi)部圈層
    ●從外到內(nèi)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巖漿的發(fā)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巖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huán)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huán)流:
    白天吹海風(fēng),晚上吹陸風(fēng)。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fēng)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zhuǎn)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fēng)速,摩擦力越大,風(fēng)速越小;還會影響風(fēng)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fēng)向:高壓低壓
    ●風(fēng)力(風(fēng)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fēng)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fēng)帶
    1.形成:
    ●單圈環(huán)流:理想環(huán)流圈
    ●三圈環(huán)流:低緯、中緯、高緯環(huán)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fēng)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fēng)帶的風(fēng)向。氣壓帶和風(fēng)帶關(guān)于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fēng)帶的季節(jié)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fēng)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fēng):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fēng)(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fēng)(南半球東南信風(fēng)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zhuǎn)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fēng))。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fēng),南亞是東北季風(fēng)。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fēng)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fēng)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于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新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于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qū)最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qū)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qū)。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南方)、溫帶季風(fēng)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tǒng)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后。
    (3)準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準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臺風(fēng)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xiàn):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3)影響水循環(huán)。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jié)能技術(shù)、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huán):
    1.水體:
    ●存在形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guān)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huán):
    ●三大水循環(huán)類型:海陸間的循環(huán)、陸地內(nèi)循環(huán)、海上內(nèi)循環(huán)。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huán)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huán)過程:
    ●水循環(huán)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diào)節(jié)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tài)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xué)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fēng)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fēng)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zhì):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qū)流向水溫低的海區(qū)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guī)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huán)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huán)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fēng)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qū),是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fēng),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huán)流;冬季盛行東北風(fēng),是逆時針的大洋環(huán)流。
    (3)北大西洋暖流:的暖流。使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fēng)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xiàn)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qū),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爾形成洪澇災(zāi)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zāi)。
    其大氣環(huán)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fā)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于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jīng)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fā)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jié)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1.地質(zhì)作用包括: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nèi)力作用是主導(dǎo)
    2.內(nèi)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nèi)部熱能
    ●表現(xiàn)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zhì)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xiàn)形式:
    (1)風(fēng)化作用(風(fēng)化產(chǎn)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chǎn)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fēng)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使地表趨于平坦
    4.巖石圈的物質(zhì)循環(huán):
    二、山岳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fā)生變形產(chǎn)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巖層向上,中心巖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巖層向下,中心巖層較新兩翼較老??尚匏畮臁?BR>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cè)的巖體沿斷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巖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巖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gòu)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岳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岳地區(qū)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岳地區(qū)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cè)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后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qū)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huán)境交換途徑: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
    ●生物循環(huán)示意圖: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統(tǒng)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表現(xiàn):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gòu)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guī)律:
    ●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chǔ))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nèi)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經(jīng)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chǔ))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shù)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