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疑惑,為什么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做作業(yè),都已經(jīng)很努力學語文了啊,為什么成績總是還不見漲呢?
為什么語文難學好?
那是因為沒有找到語文學習的“根”!
下面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級教師于樹泉在北京市名著閱讀現(xiàn)場“走近文學經(jīng)典名著,推進語文課程改革”會上的發(fā)言。
相信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撥開心中的疑云,找到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方法。
學習語文,很多老師、學生都很努力,但是,我們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問題多多。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寫作,不會學習,語文綜合能力每況愈下,人文素養(yǎng)狀況著實堪憂。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萬事萬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決定因素。要緊的是從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為枝葉上噴灑營養(yǎng)液,往臉上涂抹胭脂。
1、語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實,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的教育經(jīng)典論述中對此早有明確闡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更為明確、直接的表述:“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核心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當下語文教育乃至中國教育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丟失了讀書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讀書之于語文教育,就如同樹根之于枝葉,源泉之于河流,基礎之于大廈,血脈之于軀體,靈魂之于生命。語文教育的“根”丟了,語文教育就難免百病叢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個課時,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圍著6本教科書,百多篇課文,從早學到晚,經(jīng)冬復歷春。教來教去,語文被教成了一條風干的黃瓜,干癟丑陋,食之無味。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畫地為牢,讓數(shù)以億計的學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體力封閉在極其有限的應考知識上。
追根探源,主要還是丟失了讀書這個教育的“根本”。
2、“教科書”是不是“書”?
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的學生一天到晚手不釋卷地捧著書在讀,怎么說是丟了“根”呢?難道教材不是“書”嗎?“教科書”是不是“書”?兩者能不能畫等號?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科書”是什么,用葉圣陶的話來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也就是說,教科書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讀寫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書”,則是指那些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yǎng)心靈”的書(林語堂語)。這些“書”和“教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教科書并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語文并不等于語文課本。所以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其重要途徑就是讀書。相對于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去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把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世界。
為什么語文難學好?
那是因為沒有找到語文學習的“根”!
下面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級教師于樹泉在北京市名著閱讀現(xiàn)場“走近文學經(jīng)典名著,推進語文課程改革”會上的發(fā)言。
相信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撥開心中的疑云,找到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方法。
學習語文,很多老師、學生都很努力,但是,我們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問題多多。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寫作,不會學習,語文綜合能力每況愈下,人文素養(yǎng)狀況著實堪憂。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萬事萬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決定因素。要緊的是從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為枝葉上噴灑營養(yǎng)液,往臉上涂抹胭脂。
1、語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實,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的教育經(jīng)典論述中對此早有明確闡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更為明確、直接的表述:“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核心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當下語文教育乃至中國教育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丟失了讀書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讀書之于語文教育,就如同樹根之于枝葉,源泉之于河流,基礎之于大廈,血脈之于軀體,靈魂之于生命。語文教育的“根”丟了,語文教育就難免百病叢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個課時,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圍著6本教科書,百多篇課文,從早學到晚,經(jīng)冬復歷春。教來教去,語文被教成了一條風干的黃瓜,干癟丑陋,食之無味。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畫地為牢,讓數(shù)以億計的學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體力封閉在極其有限的應考知識上。
追根探源,主要還是丟失了讀書這個教育的“根本”。
2、“教科書”是不是“書”?
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的學生一天到晚手不釋卷地捧著書在讀,怎么說是丟了“根”呢?難道教材不是“書”嗎?“教科書”是不是“書”?兩者能不能畫等號?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科書”是什么,用葉圣陶的話來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也就是說,教科書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讀寫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書”,則是指那些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yǎng)心靈”的書(林語堂語)。這些“書”和“教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教科書并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語文并不等于語文課本。所以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其重要途徑就是讀書。相對于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去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把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