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湖心亭看雪

字號:

湖心亭看雪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德育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四、教學媒體: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教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湖心亭看雪#新課:
     冬季中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體顯示“西湖雪景” )
     自古道,賞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別有一番妙處?,F(xiàn)在我們就隨大才子張岱到西湖賞夜雪。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簡介
    多媒體顯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書以終。他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教師闡釋:《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四)欣賞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設置背景音樂圖片,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1、教師提示以下字音,檢查預習: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霧?。╯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要求:邊讀邊翻譯,有困難的地方做上記號,譯完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zhì)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zhì)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余拿一小船(撐、劃) 客此(動詞,客居)
    (4)學生齊讀課文,對照譯文,整體感知。
    課文要素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金陵二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
    (五)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想像畫面。教師可顯示課本中的配套插圖,幫助學生再現(xiàn)形象。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
    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體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
     教師闡釋: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
    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4、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游》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6、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zhì)樸,不事雕琢。
    (七)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背課文。
    2、提問:
    ①雪后西湖人鳥聲“俱絕”而作者“獨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懷”?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超凡脫俗 孤高自賞
    ②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癡”中的“癡”,他“癡”表現(xiàn)在何處?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學生齊背課文。
    (八)課堂練習
    (九)課堂小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模瑢W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八、布置作業(yè) :搜集描寫西湖景色的古詩文
    教學后記:
    張岱的小品從來不愛講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繪人生。在這篇游記中,作者的態(tài)度、舉止,也只是靜靜地觀賞、靜靜地體味。凡是情緒比較活躍的地方,都是從他人寫出。見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癡”的是“舟子”。他始終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會于心而難以言說,令讀者有會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