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公務員時事熱點:“空氣裝瓶賣”,荒唐背后的隱憂

字號:

霧霾的頻繁出現催生了一個新的商品交易——“賣空氣”。記者注意到,標稱來自山東威海,甚至從新西蘭等地代購而來的空氣,在電商網站及微信朋友圈里成為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售價從5元到200多元不等,包裝既有簡易的礦泉水瓶裝,也有帶“呼吸面罩”的壓力容器裝,對于保質期,很多店主表示不清楚,甚至坦言“新奇產品而已”。(11月29日《北京青年報》)
    眾所周知,自然界的空氣本來是一種“免費財富”。想不到,這空氣卻搖身一變成為被分為不同等級、明碼標價的奢侈品,聽起來確實有些荒唐。也許正如商家所言,這就是個創(chuàng)意。但是,這樣的創(chuàng)意,恰恰說明當前大氣污染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公眾的呼吸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
    在不少地方,連日來的霧霾天氣加重了空氣對人們健康的威脅,使得網絡上各大論壇、微博上關于空氣污染的熱議繼續(xù)升溫,不少網友紛紛感嘆“有多少霧霾可以重來”,自嘲在“十面霾伏”中“聽取咳聲一片”。由此看來,“賣空氣”的商家還是抓住了“商機”的。
    然而,空氣被釘上商品屬性,顯然是不靠譜的。專家也表示,國內這類產品沒有類別劃分,涉嫌“三無產品”和虛假宣傳,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不過,“賣空氣”的創(chuàng)意倒是提醒我們,要取得公眾“呼吸保衛(wèi)戰(zhàn)”的全勝,不是靠“賣空氣”或安裝空氣凈化器等能夠奏效的,最關鍵的是要把環(huán)保法規(guī)全都落到實處。當前,大氣污染防治的任務異常艱巨,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攻堅戰(zhàn)”和民生工程。因此,在堅持“出重拳、用重典、全覆蓋、零容忍”打擊環(huán)境違法行為的同時,也一定要把空氣質量作為政績考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來抓,并依法依規(guī)進行鐵面問責。
    環(huán)保部門作為執(zhí)法部門,更應樹立為誰執(zhí)法的觀念,不能為部門利益去“執(zhí)罰”,而是要為國家為人民群眾利益秉公執(zhí)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