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備考策略

字號:

2017高考語文備考策略
    新考綱內容提要
    更注重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優(yōu)化考查內容,調整選考模塊,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1、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
    2、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
    3、現(xiàn)行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4、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新考綱內容解讀
    1、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語文能力,向來是語文教學的熱點詞匯,同時,也是高考語文試題重要的能力要求。但什么是語文能力呢?按照一般的說法,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組織語言與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在高考考場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無法考查,但對其余幾個方面的考查一般都會涉及到。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考題中就是《考試大綱》中所分解的相關能力要求。這里不再贅述。
    那么什么又是人文素養(yǎng)呢?按照趙志宏先生的解讀就是:人文素養(yǎng)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人文精神包括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養(yǎng)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簡言之,人文素養(yǎng)就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學會做人”——做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這些都是“修養(yǎng)”方面的問題,也就是高考試題還肩負著引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有良知、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的責任。
    如果按照這一理解,那么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xiàn)就是:在命題素材的選擇上既體現(xiàn)出“人文性”(涉及如政治學、經(jīng)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社科領域的內容),又兼顧這些內容應該體現(xiàn)出的社會需求與學生自身發(fā)展的“正能量”。從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選材看,基本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2、注重考查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什么是“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修訂意見”中列舉出“鑒賞評價能力”作為例子。其實,在歷年的考題中,涉及“鑒賞評價能力”的試題主要在古詩鑒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三個板塊中,如果要增加這一層級能力的考查,除了在這部分試題中增加相應的考題外(比如小說閱讀或傳記閱讀中將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概括改為對人物進行評價,在多選題中增加鑒賞評價類的選項等),還有可能在文言文閱讀中增加一道客觀性試題要求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行為、業(yè)績等進行簡要評價等。
    3、選考模塊均作為必考內容
    延續(xù)整整10年的“選做題”終于在2017年高考中“終結”,這是本次考綱修訂的大亮點,也是大熱點。不少語文界同仁特別是高三教師、所有2017年高考使用全國卷的考生及其家長對此非常關注。既感到“災難降臨”又覺得“無所適從”,這可以理解。不少人認為,既然要修訂,那么《大綱》還是早一點公布好,要不復習真得“亂了陣腳”。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沿用往年的試題長度,只是每篇閱讀適當減少篇幅和題量,比如文學類文本閱讀改為三道題目,實用類文本閱讀改為兩道題目,只是增加了閱讀量,而總分值保持不變,若有調整,會是從語言表達題中抽取一部分分數(shù)納入其中。第二種可能就是將選考改為必考后,只考查一篇文本閱讀,或文學類或實用類,選材的范圍不再僅僅是小說和傳記,而應將取材范圍擴大到散文、新聞、報告等文體。這種命題思路在江蘇、山東的考題中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嘗試,反響也不錯。這也有助于避免中學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三復習中單純猜題押題的嫌疑,甚至是只復習某一種文體(一般是傳記)的錯誤做法。
    4、“古詩文閱讀”中增加“常見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
    關于考題中增加對“古代常見文化常識”的考查在近兩年的考題中已經(jīng)做了相應的嘗試,雖然有些題目實際上沒有多少考查的意義,但2015、2016年高考都在文言文閱讀中單獨命題做了考查,從社會反響來看效果還不錯,因為這是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之一。只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特別是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常識)引領學生整理記憶,應該不難應對。
    5、分值的調整
    當前,不少人對于語文試題分值的調整多有爭議。有人認為語文可能提到180分,作為母語,如果與英語分值相當,有些對不住我們的民族語言。但從試題穩(wěn)定性的角度來說,這種可能暫時不會有,因為2020年前后新的高考方案實行之后,語文的地位和分量自然會增加,所以在過渡期間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試題內部的分數(shù)卻有調整的大可能性,比如加大閱讀類試題的分值,減少語言表達類試題的分數(shù)等。
    2017高考語文學科一輪復習高效策略指導
    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比~圣陶先生也說:“好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受用?!边@就是所謂“習慣出能力”,因此學生首先要致力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yǎng)制定計劃的習慣。高三是繁忙的,為避免顧此失彼,高三同學應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科學安排,務必保證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復習時間。這樣,各科就能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復習,不能象一些同學那樣,把整個晚上的時間都花在鉆研難題偏題之上,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
    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查找工具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查找工具書,不僅可以學到很多老師講不到的知識,還有助于準確讀音、辨析字形、理解詞意、領會用法,還可以了解許多歷史故事、字詞來歷,為寫作提供原始材料。當然并不是說字字都要查找,要查的是自己沒有把握的東西。
    3、養(yǎng)成書寫工整規(guī)范的習慣。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平時語文成績不錯,但為什么高考成績會不理想呢?這固然與臨場發(fā)揮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如書寫不規(guī)范。尤其表現(xiàn)在作文上。當然這并不是要你的字如何灑脫,只是要求你字體工整,筆畫清晰,可以說,書寫規(guī)范,是你成功的一半。
    4、養(yǎng)成讀書看新聞的習慣。讀書看報可以開拓視野、了解時代信息、把握時代脈搏,可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從某種程度上說,不讀書看報的人,要想取得優(yōu)異成績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語文!當然,在高三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去閱讀課外書藉,但每天哪怕花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也就夠了。時間靠自己去擠,總會有的。
    5、勤于練筆的習慣。作文教學,根據(jù)大綱,也不過是兩周一篇的大作文。雖然高三學生的寫作能力已基本定位,但要想再上一個新臺階,還是完全可能的。小編認為,第一個學期,對作文就要強化訓練。每周寫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體的文章和20個成語。抄寫的目的,是強迫自己去閱讀,去開拓視野,去積累寫作素材。
    任何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都要有一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學生,更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逐漸養(yǎng)成學習的自覺意識和行動,主動去聽、去說、去寫、去思考、去感受學習的樂趣,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積極的作用。
    語文學科同一切學科一樣,均有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理清這個系統(tǒng),有利于同學們復習時明確目標,有利于復習時形成知識網(wǎng)絡,有利于答題時尋找解答依據(jù)。因此,建立語文知識系統(tǒng),是第一階段復習備考工作的重點。
    建立完整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指的是整理、完善語文知識的各個系統(tǒng)。語文知識的大系統(tǒng)包括語音知識系統(tǒng)、文學知識系統(tǒng)、詞及短語系統(tǒng)、單復句知識系統(tǒng)、修辭知識系統(tǒng)、標點知識系統(tǒng)、現(xiàn)代文體知識系統(tǒng)、古今文學常識系統(tǒng)、寫作知識系統(tǒng)、文言知識系統(tǒng)等;語文知識的小知識系統(tǒng)即為每一個語文知識點的性質、分類、意義或用法。如“詞”這個小系統(tǒng),就包括詞義、色彩輕重、范圍、搭配、語體等。甚至還可分得更細,如詞語的感情色彩。在第一輪復習中,同學們需熟悉大系統(tǒng)和小系統(tǒng),并在復習具體知識點時,有意的將所復習的知識點和其所屬的知識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這樣做有益于開展全面的、深入的復習。
    根據(jù)對往年高考試卷的分析,同學們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不外乎閱讀和寫作兩方面。究其原因,縱然有許多客觀因素,但同學們有限的閱讀面、閱讀量和閱讀時間,不能不說是影響閱讀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有鑒于此,語文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量不少于300萬字。小編認為,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也應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這也是高三語文復習易被忽視而卻不應被忽略的復習內容之一。
    那么,高三同學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進行課外閱讀呢?
    首先,注意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利于學習的文質兼美、針對性強的讀物。這樣才能“怡情、博采、長才”。
    其次,注意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技能。語文的閱讀分精讀和略讀。精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感知語言。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敏感力是語文學習的首要任務,讀書的關鍵是“讀”。只有通過“讀”才能品嘗到文章的深邃與空靈?;蜃x兩三遍、或快讀、或細讀、或細讀相關段、或跳讀、或吟誦你喜愛的句子,通過感受閱讀,注意學習其中豐富的語言詞匯及觀點內容、藝術手法、人物形象等。
    鑒賞技法。鑒賞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在獲得身心愉快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借鑒作者觀察社會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以及謀篇布局的思路,從中找到運用語言準確表達思想的門徑,從而形成自己的寫作個性。
    比較異同。這是較高要求。學習同類文章,要就其文體、構思、章法、題材進行不斷的分析、咀嚼、鑒賞,異中求同,歸納其共性,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還可“同中辨異”,學會活用,在辨識中學會整體性比較,形成自己的文學批評能力。
    一年一度的高考,讓人議論多的是語文,而讓人評頭論足的是作文。不管怎樣議論,我們考生還必須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如何進行作文復習,在復習和寫作中應注意什么問題,在此小編提幾點看法。
    第一、從小處著手。現(xiàn)在話題作文一統(tǒng)江湖,本身范圍比較大。一些學生在擬題時不切實際,所擬之題十分空泛,如“論人生”“論教育”,結果文章內容空洞,毫無真情實感。近年來的話題作文無不要求學生寫真情實感。要為人而文,以人為本,不要矯情做作。考生應從自己身邊的生活,與社會密切相關的事件入手,才能做到情真意切,切忌說大話,空話和廢話。
    第二、要善于聯(lián)想。寫作離不開聯(lián)想與想象,但卻講究想象得法,不要憑空想象。作文題目總有一定的限制條件,所以想象不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而是在作文命題范圍內進行想象。聯(lián)想在寫作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聯(lián)想可托物運思,由此及彼,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開拓意境。寫作時通過聯(lián)想,才能打開思路,行筆千言,通過類比,比喻、形似等各種聯(lián)想使平時積累的材料,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生活中有無窮無盡的新鮮材料可供積累,無論是街談巷議,還是小說、新聞、歌曲都可成為積累的素材和聯(lián)想的對象。
    第三、注意行文的點面結合。議論文的寫作不僅要注意面,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我”的看法,即“點”。把“我”擺進去,說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喪失自己的觀點。在倡導張揚個性的今天,寫出屬于“我”自己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安于一種模式,那是很可悲的。
    第四、勤寫苦練,知已知彼。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期內所能湊效的,而要經(jīng)過長期的勤寫苦練。但高三時間有限,又如何在短期內提高寫作能力呢?除了前文所述的強化訓練外,我想還應對自己的文章加以比較分析,尋找自己滿意的地方和欠缺之處,了解自己的作文毛病在哪里、弱在何處。你可以以自己的一篇作文為例,分析審題、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尚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如在短期內無法克服一些固疾,那便應學會揚長避短。
    在復習過程中,還要注意研究性學習,如了解自己對各知識點掌握的程度、確定自己感覺較難的專題(如詩歌鑒賞、文言翻譯、語言的綜合運用等)并進行強化訓練。
    語文學科在第一輪復習中需要復習到的地方的確很多、很雜,但只要在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支配下,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既全面又分重點的循序漸近的進行復習,那么則必將收到良好的復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