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教案

字號:

教學內容: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具準備:
    情景圖(課件),照片,蠟筆,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chuàng)設讓學生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的情境,在測量中發(fā)現它們的長度都不是整厘米。從中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fā)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2)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小結:當測果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長。
    (2)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從學生尺中,我能發(fā)現毫米與厘米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4、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匯報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舉例說明1毫米的長度
    手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yī)療保險卡等 ‚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又長了什么本領?